分享

三个随笔 —— 历史照进现实,魔幻时代的深度思考

 brownk 2022-04-22

本文付费3.6元,包括三个深度思考。相信龙某的深度思考,一定价有所值。

不准联系现实瞎联想,历史虽然和现实有相似之处,魔幻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一些端倪和影子。

图片

其一、 十三行“包税人”制度与鸦片毒品进入中国

清朝建立的初期,为了巩固政权,以及对东南小岛实施封锁,实施了海禁之策。康熙皇帝在收回台湾之前,秉承以“封锁”促“谈判”的策略,后来更是任命施琅为主将,对小岛种下“梧桐树”。

清政府收回台湾以后,沿海重新实施一定程度的开放。清廷吸取历代教训,设立了海关,收取贸易税。早期的四处海关,分别是:粤、闽、江和浙。后来除了粤海关一处,其余三海关被裁。其他三个海关被裁的原因,大概也是距离国家腹地太近,对外贸易会形成大批的买办和对外商人,会影响政权的稳定。(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清朝一开始,并没有把贸易关卡放在江南。这一点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后来新中国搞经济特区的时候,一个长得很像刘德华的人,也是态度非常坚决地反对在江南,包括崇明岛上搞经济特区。

清政府与起家之初,就依赖于山西商人倒卖走私物资,因此对于国内商人警惕很高,尤其是和境外进行商贸往来的群体。江南是国家粮食税赋重地,同时还要通过漕运保障北京城的日常运转,因此对外开放要万分谨慎,以保障经济的内循环安全。

最后保留的粤海关,成就了后来名满天下的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其实是国家海关的“包税人”,代替国家海关机构,主理对外贸易事宜。随着十三行制度的完善,当时的广州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在外国人眼里,在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英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垄断性的贸易地位,加上国家政策制度的安排,让“一口通商”的广州十三行,不仅给国家上缴了巨额的银子,自己也是赚得盆满钵满。18世纪前后,即使是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时,广州并没有掌握什么先进的工业科技,但是世界公认的首富,也是广州十三行的伍秉鉴。他不仅是中国当时的首富,而且包括东印度公司、美国铁路建设,都要从他手里融资。现在仍然鼎鼎有名的怡和洋行,也和这位传奇商人有关。

仅仅一个事故,可以说明当时的广州有多富裕,1822年,在广州西关突发一场火灾,一直持续了7天不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融毁白银四千多万辆有1.5万多户人家以及11家商行被大火波及,而这些被烧毁的商行正是广州十三行的其中一部分。

回过头看,广州十三行作为清廷的“包税人”,也是当时的大买办,实际上也是非常专业的商业机构。一方面,朝廷收到巨额的海关税(粤海关被称为“天子南库”),当时西方从殖民地抢劫来的银子,大量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窗口,商业异常繁荣。

在清朝早年的交通条件之下,广州也是“山高皇帝远”,朝廷拿到大笔银子,除了派驻官员以外,日常的行政事务、地方治理,基本上也很少干涉了。

这套制度体系,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地方包税,国家有了财政收入,而且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造反迹象,贸易带来的富裕繁荣,加上南方物产丰富,社会的稳定性也很好。所以,从康熙到雍正,一直到乾隆一朝,这一套外贸“包税人”体制,运转一直良好。

但是,越是运行良好的体制,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越隐蔽,越致命。在广州十三行的繁荣贸易背后,朝廷省心省力还拿了大笔的财政收入,一个对清廷以至于对近代史中国最致命的东西,那就是作为毒品的鸦片,通过走私或者是夹带方式,进入了中国。

后来从“鸦片战争”,再到百年国耻,就不一一阐述了。广州海关的失守之责,是鸦片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即使是后来的“虎门销烟”,乃至于“鸦片战争”,都无法扭转。

直到后来,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选择对鸦片“躺平”的路线。甚至很多官府和商人,参与其中大发横财。

总结一下,对外贸易赚钱来得快,但是一定不要搞成“包税人”体制,朝廷拿到财政收入,其他撒手不管,早晚会出大事的。

现实和历史对比,是不是很魔幻?魔幻就对了,可能发生的,终将会发生。

其二、 汉朝往事之金融中心迁移

在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贫富差距已经很明显。

历经汉高祖执政时候的休养生息,加上后来的“文景之治”,长期的和平繁荣之下,一波波的大财阀、大地主、诸侯王,成了庞大利益集团,而且勾搭在一起盘根错节。在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已经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实力。—— 要知道,战争是消耗巨大的,能够主动发动战争,算上平时的养兵千日费用,积累的财富可想而知。

汉武帝接手的是一个繁荣强大的汉朝,但是并不轻松,北面的匈奴,始终是心腹之患,而国内的豪强诸侯,已经尾大不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