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悟佛A 2022-04-22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都秉承着“亲疏有别”的传统观念来对待不同的人和事。对于亲近的人,我们自然更愿意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而面对疏远的人则戴着一张面具。

这就是因为在亲人面前,我们能够更加地放得开,不会那么拘束,而在外人面前则要保持低调。中国家庭中的伦理大纲就是社会规则中的雏形,是它奠定了自古以来国人“亲疏有别”的社交基础。

这些伦理常态就体现在对旁人的称呼之上,面对外人我们一般礼貌地称为“先生或女士”,年长的也有相应的称呼。然而如果是亲戚,那称呼会因为亲疏有别也不同,这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理念。

亲疏之分

从古至今有家庭就会有伦理,也会有人情来往。在人际交往当中,遵循的便是“亲疏”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涉及家庭的方方面面更是堪称一本教科书。

儒家学说里提到过,尊卑长幼要有序,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所谓的“尊老爱幼”更被誉为中华的传统美德,而“目无尊长”则被视为没有教养。这些观念正是“亲疏有别”的重要体现。

古代社会以“父”为纲,因此在家中要论“亲疏”一般会以父亲这边的家庭为主导,其次才到母亲那边的家庭。所谓的“亲戚”就是这个道理,父系家族称为“亲”,母系家族称为“戚”。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这两者之间的亲疏等级一下子就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家中对亲戚之间的称呼也会因为血缘亲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拿“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谓来说,虽然辈分上是平等的,但远近却不一样。

首先“父”和“夫”虽然读音差不多,但内涵却是有亲疏之分的。我们都知道姑父是爸爸妹妹的丈夫,而姨夫是妈妈姊妹的丈夫。

按照孔子“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论,姑父属于父亲这边的亲戚,在血缘上与自己要更为亲近一点,因此被称为“父”。而“父”在古代还被用于对品行高洁的年长男子的称谓。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而作为母亲这边的亲戚“姨夫”相对来说自然没那么亲近,因此地位要稍逊一些,所以只能以“夫”来区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哪一方的亲戚,都是一家人,反而没那么生份了。

血亲姻亲

我们家庭中的亲缘关系都是依据血缘的亲疏来界定的,在家族的系统当中分为血亲和姻亲两大类,血亲就是所谓的宗亲和外亲,而姻亲是通过缔结婚约的方式而成为亲人的关系,两家彼此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就比如你和父母是血亲,但你父亲的家庭与你母亲的家庭则是姻亲。两个家庭通过婚姻链接到一起。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因此相比之下,你父亲这边的家庭倒是更为亲近一点,不仅是因为你常年生活在这边,而且还有个重要的原因。

那要涉及到中国的嫁娶问题,母亲是嫁给父亲的,从古至今只要嫁入就相当于你母亲已经成为父亲家族体系的一员,死后立的牌位也在父亲这边的家庭。

而你出生之后,不仅跟随父姓,且也是入父亲的族谱而不是母亲那边的族谱,因此不仅在血缘关系上,还是伦理道德上都拉近了你与父亲这边亲近的关系。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中国人很注重血缘关系的传承,这从古代宫廷的规矩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有血缘就意味着是一家人,因此古代帝王多见于将帝位传给儿子、侄子的,没见过传给外甥的。

特殊案例我们就不提,在大范围内都是这样。像清朝时期同治死前没有留下子嗣,只能传给他的堂兄弟光绪,后来又传给溥仪。这都是在自己血缘关系上传递的,是一种大家都默认的方式。

就连晚清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都从没想过要让自己家的人来当皇帝,而是在爱新觉罗氏中进行选拔继承人,这就是一种亲疏观念的传统思想。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像女皇帝武则天也一样,起初她就想将皇位传给武氏,而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因为在她心里娘家人才是最亲的,但他的儿子却认为李氏才是自己的宗亲,所以母子俩在此上面生出了嫌隙。

后来有人点醒武则天,如果你传位于儿子,那么百年之后庙堂上便可受人叩拜。如果传位于侄子,从未见过侄子来叩拜姑母的。

那时因为武则天嫁给了李家,牌位就不得再入武氏的祠堂。正是因为这个点醒,最终她将皇位还给了李唐。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亲疏有别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也提到过“差序格局”,他将亲缘关系比喻为水上的涟漪。

越靠近中心点的涟漪圈子就越小,在家庭里每个人都是那个中心点,那么“涟漪”就是你的旁系血亲。

演变之路

那么这样的亲疏关系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在古代战乱繁多的时代里,单靠一个家庭的力量实在很弱小,因此需要团结一个大家族才能对抗外界的力量。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在魏晋南北朝到唐朝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七个大家族就是趁着乱世的当头而崛起的,他们就是“崔、卢、郑、王、李”。

就比如隋末唐初的陇西李氏,在叛乱以前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当年李渊崛起的时候依靠的也不仅是自己的力量,而是整个李氏家族的。因此当大唐建立之后,李氏的旁系也都得到了封赏。

正是这种“父系亲属”身份的象征让他们获得了荣誉,因此在古代血缘的亲疏不仅是一种身份属性,还跟地位、财富和权益分配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这些庞大家族体系的形成最后构建了父权社会的基础,还形成了“国家管法治,家族管德治”的威望体系,使得社会得以稳步的发展。后来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概念的沉淀,最后演变称为亲疏的观念。

除此之外,亲疏关系还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学说将社会关系分为三大类:上下辈、同辈和男女关系。并以此确定了孝、悌和男女有别的三大道德标准。

所谓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才能使得家庭和睦。而亲属有别才不会乱了纲常,不会失了伦理。这样有条不紊的亲疏远近关系才能缔造出“家和万事兴”的现象,不然伦理不再谈何兴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