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买报纸,读报纸||吴波

 一犁_书馆 2022-04-23

4月初,收到《淮安广播电视新周刊》主编龚主任发来微信,告知这一期报纸用了我的一篇文章,听闻,十分欣喜,因为这两三年来,报刊式微、发文不易,我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积极向报纸投稿了,所写文章多发于公众号,虽没有稿费,但自得其乐。

为此,想买到这一期“电视报”,好看到自己所发的文章。周六上午骑电动车从家出发,先到淮海北路天桥附近报刊亭,一问,摊主回答:已经有几年没卖过“电视报”了,再看其报亭,饮料零食,琳琅满目;报纸杂志,杂乱陈旧,看来这报刊亭早已徒有其名。沿着淮海北路一路向南,沿路问了七八个报刊亭,都没有我想买的电视报,就是《淮海晚报》《扬子晚报》等过去最常见的报纸,也只有孤零零的一份两份,估计买的人极少,这报纸杂志主要起到个“装饰”作用。待我已经准备放弃时,在上海路中段一个“门庭冷落”的报刊亭前,问了一下,中年人的摊主说:有,但是要到下午才能到,让我下午来。

“老板”说有,我却仍然将信将疑,因为一两年前我也同样跑过很多报刊亭,却没买到我想买的报纸,这年头,卖报纸的少了,买报纸的更少了,少到这报刊亭、报纸摊,早已经无人关注了。当天下午,因为有事,正好要从大学城回市区健康西路一趟,我骑电动车带着小二子一路行,经过报刊亭时,也停下来看一眼或问一问,答案都是相同:没有,早就不卖了;报刊亭的陈设也如出一辙:卖的是零食饮料纯净水,杂志挂墙上,寥寥几本,发黄陈旧,报纸一两份,薄薄的,很单薄,更加无人问津。

下午三点多,七拐八绕,来到上海路上报刊亭时,门关着,门前悬挂着两份单薄的报纸在风中轻轻飞舞,其中一份彩印封面的,一看,就知道是“电视报”。我停下车,抱下小二子,伸手拽下报纸,正是4月7日这一期,竟然是散张未装订的,原来的《淮安广播电视新周刊》可是装订好如同一本大开本厚杂志的,可是,眼前这份“电视报”竟然薄了很多。打开,熟悉的版面,翻到后面,《心灵阅读》版上见到了我的《洗头膏》一文,这篇文章我是投给咱们《清江浦人家》公众号并推送的。

点击可读:【过往】洗头膏||吴波

“老板”(守着这么个小小报刊亭,不知算不算得上是“老板”)不在,咋办?看看门上留有电话,我打了过去,告诉“老板”我就是上午哪个问“电视报”的,我说报纸我拿走了,直接手机扫码付个钱,3块钱。“老板”当然说“好”,3块钱的事情,现在没多少人太在意在乎,我不会不付,他也不担心收不到,就像报纸挂在外面不担心别人拿走一样;但是,3块钱的报纸,这么薄薄的一份,我是觉得贵的,觉得“不值”,没办法,现在报纸没人看没人买,报社经营不易,定价低,也没多少人买着看,定价高,更没有人买,所以,你就是想买这“电视报”,跑十个八个报刊亭,运气好,才买得到。

手里拿着这一期报纸,我是开心高兴的,却也是感慨感叹的,我回忆起我买报纸看的过往与经历来,越回忆越是感叹。

我最早看到报纸,是1985年前后的事情了,那时,父亲刚从新疆调回淮阴,在清河市政公司工作,因为有一点文化(其实只上过小学四年级),在单位里父亲算是个“中层干部”管理人员。父亲下班回家时,会带一两份报纸回来,忙完家务之后,父亲端个小板凳坐着家门口,右手手上夹根香烟,左手右手间打开着报纸,父亲认真地读着。那时,我才6岁,刚在乡下外婆家上一年级,因为不喜欢学习,几乎一个字也不认识,更不会喜欢看报纸;那时,因为对父亲十分陌生,所以很是畏惧,从不敢靠近他,也一点不喜欢他。但是,远远看着父亲专注地读报纸的身影,我的心底总是油然而生一种尊敬感,甚至是自豪感,因为,我的父亲他竟然能看报纸,虽然那时我并不懂得读书知识文化的重要性。报纸,算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纸张”,在乡下时,家里除了堂屋挂的中堂、墙上一本每天撕一张的日历,其他能见到的“纸张”只有外公抽的香烟的烟纸,塞在茅厕的砖缝里,那是用作擦屁股的,没有烟纸,软绵绵的树叶,我们也是拿它擦屁股用。

待1986年我回到城里进入附小重新上了一年级,我也开始真的认字了,父亲还看报纸,在他看完丢一旁的时候,我也好奇翻开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读出来,有些文章很长,我是读不懂的,也看不到底,但是,我就喜欢没事“看看”报纸;上厕所的时候,更喜欢“看”报纸,一张报纸“看”完,撕开来,揉一揉,擦屁股,也是挺好的,反正,从小咱擦屁股的纸,就是这报纸。

上小学期间,我没买过报纸,咱家也没买过报纸,那时,也没有多少报刊摊,普通百姓也没有多少“识字开文”的人,平常人家也是几乎没有闲钱用于买书买报“文化消费”的。报纸,都是“公家”单位里才有的,都是当干部、有文化的人看的,家里如果见到几张,那十有八九恰好家里有人当“干部”。但是那时我和姐姐都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连续剧,看了几集看上了头,总是期待着下一集内容,可是又没地方提早看到,比我大三岁的姐姐从书报摊买来一份《淮阴广播电视报》,报纸上不仅有下周电视节目时间表,还有正在播放的电视剧每集内容简介。哎呀,姐姐喜欢看这电视报,我也是喜欢看电视报,没看电视剧呢先看报纸内容介绍,就更想看电视了。电视报创刊于1988年前后,我和姐姐买电视报、看电视报大概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几乎每期都买每期都看。

1992年我到三中上了初中,那时,我和同学们迷恋的是武侠言情小说,每天看得“走火入魔”;还有就是住在我们家里的三舅,他喜欢看的《连宁青年》《读者文摘》(读者)《演讲与口才》等杂志我看得也比较多,至于说看报纸、买报纸,那时绝对是丝毫没想过的。不过,那个时候,街头的书报摊多了,报社杂志社发行的报纸杂志除了可以通过邮局征订,在街头书报摊也比较容易买到了;那时,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还不算丰富,没事翻翻书本看看杂志读读报纸倒也是十分好的精神文化消遣。所以报刊亭和书报摊前,经常围着一群人,在翻书看报,一站一看老半天,最后,大多数人不买或者只买一份报纸回家继续看,毕竟所有的书报都买着回家看,那花销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家能够负担得起的。

1995年秋,我考上了清江中学高中,刚上学一个月,父亲病倒住进医院,然后又过一个月,父亲去世。从此,我更加成了一个没人管的孩子,因为没有了父亲,自卑、敏感,精神不振、浑浑噩噩,我一直消沉了近两年的时间,每天上学早上经常迟到甚至旷课,课上也不听课,总是偷偷看各种书籍。也就从高中开始,我喜欢上读报,我有自己的“小金库”,有钱,每天从车站附近报刊亭买两三份报纸,一份《淮海晚报》,有时是当天的,有时昨天的;一份《扬子晚报》,是南京的报纸,要从南京运到淮阴来,所以只能买到昨天的,还有上海的《新民晚报》以及《参考消息》等报纸,天天读报纸,读好几份,一个版面一个版面看,什么文章都看,尤其是文学副刊如扬子的《繁星》等,文章都十分耐读,很有意思,很有收获;每周,我还买一份《体坛周报》两份《足球》报,每月,我还买两本《辽宁青年》一本《读者》以及《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等杂志,通过读报读书,我消磨着难熬的课堂时间,度过那段痛苦的青春时光。

也正是因为读了那么多的报纸,读了两三年,我更加喜欢读报纸了,买报纸也成了我的乐趣与爱好,中午放学、下午晚自习前吃饭时间、周末不上学,我经常在报刊亭书报摊流连,翻翻报纸,读读杂志,把自己要买回家去看的报纸买走,如果没有了,就跑到另一家书报摊,淮海北路沿线书报摊我几乎每家都去每家都看,最远一直跑到淮阴县西马路上一院大门对面的邮局里,那里报刊杂志最全。家里买的报纸多了,堆在一起,我还经常整理,自己喜欢的文章,裁下来,贴在本子上,时间不长,就集满一本剪贴本。

读书看报真的特别有用啊!上高中三年,我是荒废了课堂荒废了学业,尤其是数学学科,最低时150分的卷子只能考个三四十分;我上课睡觉,上课看报,从不听课,但是,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差,甚至考过年级第一名,我的文科政治历史成绩也一直很好,我还一直担任政治课代表。今日想来,我每天读了大量的报纸,看了很多的杂志,真的是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这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了我的思维。1998年高考,我算是绝对的偏科,剑走偏锋,凭借着语文、政治、历史三门文科成绩加起来比咱们清江中学文科第一名卞学光同学还高23分的成绩、当然总分咱比文科状元卞学光低了61分,超过二本分数线1分,考上了大学。

爱好读书读报的习惯,一旦有了,就很难改变,我在镇江上了四年大学,四年间最喜欢去的地方自然是学校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面的报纸我几乎每天都翻都看,《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政治新闻,长篇大论,咱也愿意从头读到尾;《京江晚报》《扬子晚报》中,娱乐明星,故事话题,咱也愿意浏览看看,文学副刊、小说连载,咱也一直阅读一直在看。看得多了,多少有点想写的冲动,也尝试过向报社投过一两篇稿子,自然,无果而终,那时的我,没有文学梦,也从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成为铅字能登在报纸上。我也一直有买报纸看的习惯,《京江晚报》《扬子晚报》天天买,看得方便;经常坐大客车奔波在回家回校路上,也经常坐火车到处“旅游”,上车前在车站里候车,必看报纸,必买报纸,那时的车站,书报摊是最有人气的地方,那时,愿意读书看报的人,好像很多,很多。

2002年7月,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淮安,8月经教育局分配回到母校三中成为一名教师,工作繁忙,但是让我能够“消遣”的是,读书看报容易了,学校本身就订有各种报纸,每天邮递员送到传达室,咱就溜达到传达室看报纸去了。边看边和传达室看大门的几位同事闲聊,看得多了,聊得多了,我这个小年轻的和他们都成了关系非常好的同事。我各种报纸都看,各种杂志也翻,最喜欢看咱们淮安自己的报纸《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看到好的文章,想保留下来,就想把报纸拥为己有,如果报纸数量多,还好办,直接拿走,如果数量少,没法“占有”,下班时,我经过报摊,就停留下来,先翻看各种报刊,然后买走我想买的报纸。二十年前、新世纪初,人们还是爱看报纸的,咱们淮安街头,报刊亭很多,书报摊也多,一片报纸面前,早晚总是要围着一群“读者”,虽然中年大叔、老年爷爷居多,但是毕竟,大家喜欢看报纸,愿意看报纸,也买报纸,尤其是《扬子晚报》《淮海晚报》,综合性、娱乐性强,每家报摊都是厚厚一摞,从早到晚,人们翻看完了,也就买完了。我这个小年轻的,挤在读报人群中,各种报纸都看,如果去得晚了,买不到想买的报纸,也是常事,那就赶快跑下一家去。

大概2004年前后,报纸文章看得多了,我也真的鼓起勇气,向报社投稿,没想到就发表了,那真是特别开心特别自豪的事情啊!我第一时间到学校传达室找到报纸,看到自己文章,读一遍,还要再读一遍,然后,报纸保留,收藏了。很多时候,一份还觉得不够,跑到报刊亭,再买一份甚至几份,5毛钱一份报纸,厚厚的,不管有没有我的文章,总感觉特别得值。

就这样,我读报纸、买报纸、收藏收集报纸,一转眼又是二十年;我写文章,买报纸、找有自己文章的报纸,也已经快二十年了,发表了上千篇豆腐块儿,拿到过一些汇款单儿,家里有自己文章的报纸也已经成摞成堆。然而,曾经那么热火的报纸,转眼功夫,就在这几年,萧条了,萧条到很多地方报纸停刊了,萧条到咱们淮安的几份报纸大幅瘦身了,萧条到街边书报摊一家家消失、书报亭都变成了饮料亭了!现在,单位订的报纸没人看,也不发到教师办公室了,成摞堆着,咱也看不到,也就不看了;现在,我真的想买一份有自己文章的报纸,得跑那么多家报刊亭,却或许依然买不到了。

这样真的好吗?这难道真的是技术发展了,电子阅读取代了书报了?显然也不全是,再有电子存储阅读的便捷,但是有形的图书,读起来,滋味感觉还是完全不同,图书不可能消亡;再有手机网络信息传递的迅速及时,但是报纸的信息承载、记录记忆,也是无法取代的。

我喜欢读报纸,我喜欢买报纸,我真的希望,报纸能再一次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我真的想能每天去买我喜欢的报纸回来读回来看。



作者简介



吴波,男,19795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学教师,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教学工作之余,热爱文字写作,2005年起在报刊发表文章,已逾百万字,有多篇文章收录进各级各类书集,多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20179月,文集《里运河北大运河南》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2010月文集《清江浦家常饮食记》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