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段话说:“疫情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大多数人状态是不激烈的。它的影响未必刀刀见血,可能是扎针式的,时不时扎你一小针,甚至都看不到伤口,但是针尖可能有一点毒,它留在你的身体里头,能不能痊愈你也不知道。” 这段话让人感触颇深,针扎的伤口,算不算伤口呢?大大咧咧的人会说,这个算什么,一笑而过,敏感细腻的人会觉得,这个伤口虽然很小,小到你可能几乎看不见,但也是伤口,也会让人疼痛,虽然疼痛的幅度肯定比不上摔断胳膊和腿。 但这个针扎的伤口无论在大大咧咧的人那里,还是在敏感细腻的人那里,都客观留下了,大大咧咧的人通过无视或者忽视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而这种表现可能只是一种压抑,反复的疫情会让无论多豁达乐观的人都会存在情绪,这种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一些莫名其妙的爆发。而对于敏感细腻的人,他们可能只是真实地感受,体验,他们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接收了,有些懂得去处理,有些不懂得去处理。 疫情让生活慢下来,甚至让生活停顿。 这种“慢”和“停顿”是被动的,是集体的,处于这样的“慢”和“停顿”当中,有人焦虑抑郁,有人享受清闲。 但疫情带给人们集体的最直观的感受是“麻烦”“不方便”,这种感受深层次是一种受阻,流动不顺畅,这种受阻和流动不顺畅就会多多少少让人产生郁闷,抑郁,焦虑,甚至疼痛,而疼痛又消磨人的生命能量,让人淡漠,隔离,对生活丧失兴趣。 而因为疫情而被隔离的人们,也会体会到束缚,憋屈,不自由,而这些感受,又会引起焦躁,愤怒,抑郁。 我在想,疫情过后,或许,人们会重新开始思考和审视生存,生命质量,以及自由。 中国有句古话说,“好死不如赖活”,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从最深层的文化基因里决定了我们必将如此抗疫。 而西方国家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个也从最深层的文化基因里决定西方必将如此对待疫情,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抗疫,而是宣扬群体免疫,到现在的与疫情共存。 中国的“好死不如赖活”,是对“生”和“死”的固着,活是活了,但也只是“活”,可能没有什么生命质量,死也死了,但也只是“死”,死得也没什么质量。 疫情可能会让人重新思考,如何有质量地生,又如何有质量地死? 以前大家讨论自由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蛮自由的,但疫情会让人开始思考,我们真的有那么自由吗?意识形态离我们真的有那么遥远吗?它对我们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 思考“生”,“死”,“自由”,或许让人们在疫情之后会采取不同的行动和生活状态。 疫情之后,你想做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