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法宝--毛泽东的智慧密码6

 新用户49272060 2022-04-23

(2)毛泽东的自身建设

毛泽东从一开始并且终生都十分严苛地遵循着“内圣外王”的人格典范进行个人的自身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随时学习。

一是向书本学习。读有字之书。终身学习,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

①青少年时期即对书本如饥似渴。课内书+大量课外书,长沙求学时是省图书馆的常客。曾有一段空档时间,天天泡在省图书馆。

②江西时期特别是后期被王明路线排挤时很多时间在阅读,长征中在担架上还看书。

③延安时期环境条件变好,极其用功学习,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基本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④解放后,建立了自己的书屋-菊香书屋,藏书近十万册,批改过的书就有1300多册。

⑤到死还在读书。1976年9月8日,去世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这本书他看了无数遍,陪伴身边三十多年。

在读书方面,有多少人能做到毛泽东这样,没有几个。我们的读书生活一般也就局限于校园时光,甚至对一些人的校园时光来说,也仅仅局限于几本教科书教辅书,真真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书籍的人不多。甚至一些所谓的学者也是如此。

通常认为学者一定读书无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我们的观念中,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及十年寒窗或寒窗苦读足见。现在有些所谓的学者他们苦也照样是苦,但他们的学习与过往大不相同。过往是为学问为知识而学习,而现在则是为论文而学习,直奔职称而去。学习目的变了,学习方式自然也变。以前学习是读书,一本接一本读,现在学习是读文章,读别人的文章,直接将别人论文中的内容剽窃到自己的文章中。现在有些学者教授你说他看了很多文章也许没错,要说他看了多少书,有多少真学问,还真不好说。

二是向实践学习。读无字天书。

①一生都重视调查研究。他说过:做社会调查,开调查会,这是比什么大学都还要高明的学校。1917年暑假与萧子升以乞讨的方式游学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个县。

②战争年代每到一处就找当地报纸看了解相关情况。

③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没上过一天军校,却是古今中外无人能比的伟大军事家,关键在哪里,就是向实践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