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郁:不该被遗忘的一页

 芸斋窗下 2022-04-23

德永直、藏原惟人、青野季吉(左到右)

我知道日本的左翼文化,是因了小林多喜二的名字。他的译本在中国有多部,名气很大。另外还有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论战。从日本留学归国者的文字,曾搅动了文坛。日本的左翼文化,对中国颇有影响。郭沫若、郁达夫、田汉、胡风等人,都是通过日本学到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小林多喜二的成绩、《播种人》杂志的辐射力、日本式的共产主义思潮,对那时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吸引力,连鲁迅也因此站到文化争论的前沿。看似一场中国文人之争,实则隐含着国际化的左翼思潮。

东京大学的刈间文俊告诉我,战后的日本,左翼思潮一直颇有市场,至少在电影界,就上映过许多反战、反法西斯的片子,在民间很受欢迎。但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并不十分清楚。我也是第一次从日本学者那里了解了这些,新奇之外,心里的感觉是复杂的。


小林多喜二与《蟹工船》

读上世纪30年代日本左翼文人的书,才知道中国左翼文人,和他们在心理上,距离那么贴近。日本和中国的左翼文人,有许多相通之处。片上伸的《“否定”的文学》,青野季吉的《现代文学的十大缺陷》,很能代表日本左翼文人的冲动感,而这种冲动感在阿英、冯乃超、成仿吾、李初梨等人身上,多少也可以看到。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东方人,知道封建压迫怎样的严重。另一方面,没有基督的神喻,精神很人间化。俄国知识分子那样的激情,他们没有。

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就和高尔基的《母亲》不同,韵律存在差异。藏原惟人和瞿秋白挺接近,但二者的气质则有别于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片上伸的观点,是在介绍俄国文学时阐释出来的,很带批评家的色彩。日本左翼文人的冲动,和本民族的传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冲动从外表上看,乃俄国苏维埃精神使然。他们最初接受了苏维埃精神的启迪,又把这启迪传入中国,在文化交流上,起到了桥梁作用。难怪一些日本青年在新中国成立时那么欢欣鼓舞,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中国确有一定的联系。

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

东亚诸国,为什么会产生左翼文化现象和左翼文人?对此的解释,已经很多了。说起来,左翼文人所以卷入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与西学东渐和资本主义压迫有关。资本主义进入东方,首先导致了旧文化的倾斜。人们一方面沦为资本主义的奴隶,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传统文化惯性的压力。于是,有学识和良知的文人,便用文字喊出他们的心声,寻找精神的平等、自由。这是东亚左翼文人共有的东西。

今天来看那一段历史,固然有稚气的因素,但那种在强权下反抗的气魄,无论如何,都是动人的。看看日本电影评论家岩崎昶《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的文字,就能够嗅出左翼文人的锐气。他们在物欲泛滥之中,力保人格独立的精神,这在当今世界,似不多见了。东亚左翼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抗,有很强的现实感,精神背后少见玄学的力量。他们对人间的关怀,有一种暖意。东亚的反压迫文学,左翼文人在文化上对主奴关系的反抗,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对抗,在粗糙、稚气里,透着人间的本色。现在偶读那些用血写下的文章,仍可以感受到这些动人的一面,能看到迷人的色泽。和那些仅醉情于小我与享乐的文人比,这些文字更执著,更让人发现心灵特有的存在。

日本电影评论家岩崎昶

左翼文化,在今天已成了陈旧的名字,有谁还去关注它呢?但是,在东亚人的文化里,曾流淌着它们,至今还潜在地规范着人们,只是人们并不怎么察觉罢了。

现在包括中国青年在内的东亚青年,大抵已将这些历史忘却了。然而,这是不该被遗忘的一页。诞生于那个艰苦年代的东亚左翼文化,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其成败得失的认识也有待深化。重新打量它,或许于今是有利的。冷漠了那段历史,其实就漠视了今天。有时想想,是这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