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稳定:我与斑鸠为邻〡“诗酒远方”征文作品展060

 诗文时报 2022-04-24
征稿启事

我与斑鸠为邻
杨稳定


2005年春天搬到新居,或许是因为这个小区远离闹市,也或许是因为这里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空气清新的缘故,搬到新家的次日一大早,窗外一阵阵清脆的鸟叫声把我从沉睡中唤醒。我急忙穿好衣服,来到阳台,打开窗户循声望去,但见几只珠颈斑鸠在楼下国槐树的熹微里引吭高歌。

这是一种熟悉而久违的调子。“咕——”半拍上声;“咕——”半拍去声;再连着两拍平声,“咕——咕——”。那么流畅,又如此悦耳,宛如天籁之音,在整个小区上空悠扬回荡。

斑鸠的出现,令我感到意外。想不到从儿时生活的农村,来到了目前栖居的凤城,竟然能够与斑鸠再度邂逅,不由心中窃喜,驻足许久……

又过了月数光景,忽然发现我家阳台外多了个鸟窝,鸟窝十分的简陋,由寥寥数根的细树枝堆叠搭建而成,结构也甚为松散。联想到近期斑鸠在小区依循晨曦夕照,有如时钟般的清脆悦耳叫声,我断定这是斑鸠在我家阳台安居的新家。

果不其然,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窗台时,我轻轻撩开窗帘,惊喜地瞧见一只成年斑鸠静静地匍匐在鸟窝里:呵!灰色光洁的羽毛,脖颈一圈如项链般金绿色的羽毛,长长的尖嘴巴,神气精灵的圆眼睛,隔着窗歪着脑袋警惕地瞅着我,一股喜爱怜悯之心袭上心头。

“快来看,阳台上来了珠颈斑鸠!”

我赶忙轻声呼唤老伴。

“哦,那边还有一只!像是在'站岗放哨’。它和窝里的是一对夫妻斑鸠。”老伴指着站立在铁栏杆另一头、警惕地探着脑袋东张西望的另一只斑鸠风趣地说。

——从此,我家就添了个“新邻居”。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老伴都好像有了个挂念,同时也多了一份乐趣和慰藉。这对斑鸠俨然成了我们家庭的新成员。一向好客的老伴对这二位“贵客”十分热情,她小心翼翼地在窗外的防护网底板上特地放了一只烟灰缸,盛满小米,供它们食用。

闲暇时,我和老伴就搬来椅子,坐在阳台上,静静地看着它们相互梳理羽毛,交颈嬉戏,缠绵悱恻,情意融融。起初,它们隔着玻璃发现我们,似乎有些惊怕,赶快匆匆地飞走,不一会又飞回来,觉察到我们并不伤害它们,渐渐感觉到我们的善意和友好, 就一点也不惧怕我们了,它们常常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悠闲地散步,不时地吃着烟灰缸里的小米。很多时候,它们会停留在阳台上的钢筋护栏上,目不转睛地与我对望,那已经是一种熟悉和习惯,彼此之间固有的默契。有时还会很坦然地一声一声叫唤,好像是在为我们演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这一对可爱的斑鸠,着实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的乐趣,成了我家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中,这对斑鸠已在我家窗外阳台待了一个多月了。我每日晨起都要轻手轻脚地步至阳台,隔着玻璃轻轻撩起窗帘看一看才安心去上班。有一段时间,我观察到老有一只在卧窝。直到有一天我惊喜的发现窝里多了两枚雪白的鸟蛋。以后的日子里,一有空闲我便和老伴悄悄的走到窗前,隔窗窥望。我发现再后来的大约两周时间里,两只斑鸠在轮岗卧窝,这是雌雄斑鸠共同履行孵化幼鸟的使命。每天上午10点左右,窝里的斑鸠“咕咕咕,咕”的叫几声,叫过之后,不一会,另一只该上岗的就飞来了。飞到窝里,它们俩相对片刻,亲昵一番,之后,下班的就飞走了。下午5点左右,上午飞走的又准时来换窝里的。其交替时间误差最多不超过15分钟,它们竟把时间掌握得那么准确,实在令人吃惊和敬佩!一般是雌鸟上夜班,雄鸟值白班。孵蛋期间,它们非常守时,从不迟到,不早退。这种安排体现了一种默契,也体现了雄鸟对雌鸟的呵护。那种和谐与默契,与其说是动物的天性,莫如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然!

亲眼见证斑鸠从卵到雏的新生命诞生过程,是我这些时日最为幸福的一件事。这是一份难得的生命体验,让我激动并欣喜着。

大约三周之后,我来到窗前,惊奇的发现斑鸠的翅下露出一对小脑袋,小生命终于破壳而出,小家伙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细细微微卷起的羽毛,湿漉漉皱巴巴的,它们用黑黑的眼睛怯生生注视这个世界,小嘴长长尖尖的。小斑鸠!我欣喜的喊出声来,遂迫不及待打开手机相机,连续抓拍到它们的幼形姿容,连同一段精彩的文字,分享在微信朋友圈。

每天清晨,斑鸠妈妈外出觅食,巢里只留下一对鸟宝宝。有时,鸟宝宝在窝巢里扑腾扑腾煽动着稚嫩的翅膀;有时,鸟宝宝又支撑着并不稳健的小腿,试着欲站立或挪步;有时,它们又像喝多了酒的醉汉拖着沉重的步子一瘸一拐,东倒西歪地蠕动着;有时,又如一对乖乖的双胞胎宝宝,痴痴地蜷缩在窝巢的一侧,静静地耐心等待着妈妈归来,与两只小宝宝大嘴对小嘴“渡食”。

每当目睹着斑鸠妈妈怜爱地将鸟宝宝搂在腹部下,深情地给它梳理着羽毛的那份安详、温馨、幸福的画面,我心中总是充满着无比的感慨!那是一种毫不逊色于人类母爱的执着和亲情!

……

又到了自然界飞禽繁殖的季节。

据说,斑鸠做窝与其他鸟儿不同,其他鸟儿做窝,大都是随遇而安,并且每年都要更换一个地方。而斑鸠则不同,通常是雄鸟寻找到合适的地方,再带雌鸟去选择,在共同确定安居地点之后,再行筑巢。一般比较固定,不会随意变动!鉴于此,为了改善斑鸠原先简陋松散之家,我特意在阳台上放了一个纸箱。说也怪,这些个小精灵们也十分通人性,很快便搬进新居,衔来树枝在纸箱里做窝。

多年来,我家阳台上,斑鸠世家一代一代在此筑巢下卵,繁衍幼鸟。今天下午,老伴悄悄告诉我,你看,斑鸠又飞来了。我轻轻走到阳台,看到一只干干净净的斑鸠俏立在阳台外。鸠兮归来,不亦乐乎!一种温暖在心头徐徐升起!

记不清这已是2005年以来好几拨了。——这些斑鸠们认定了我家的风水宝地,一年又一年与我们比邻而居,神情安然地孵化、哺育幼子,直至幼鸟羽满翅全,出窝飞翔,自谋生路……


翻开历代诗文,你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很多脍炙人口、吟咏花鸟的篇章,这些篇章的字里行间,飘荡着动人的鸟语,洋溢着沁人的花香。诸多文人骚客赋予花鸟特定的拟人寓意和文化元素,经过历史沉淀成为某些形象与情感之象征或特指,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语码。《诗经》开篇《周南·关雎》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句里的“雎鸠”就是斑鸠。在我国文学史中,第一个登场的不是龙也不是凤,而是鸣鸟斑鸠,两只春情萌发的斑鸠。另一首《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借用斑鸠贪食桑葚易醉的传说比兴,劝告女子不要过度沉溺于男欢女爱,免得被负心汉所耽搁。据著名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讲述,斑鸠鸟“尤笃于伉俪之情”,“其一或死,其一亦即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自古以来,斑鸠不仅寓意长长久久、忠贞不变的爱情,还象征着长寿和祥和。在古代故事里斑鸠是吉祥鸟,是皇帝封的福星鸟。

相传刘邦当年大败荥阳,被项羽穷追,他只好躲在路旁一口枯井里。上天要刘邦当皇帝,就让斑鸠去救他。等项羽追兵到了枯井旁,看到有两只斑鸠飞在井栏上,正在戏耍,追兵以为井下没人,就快鞭策马径直向前追了过去。于是,刘邦逃过一劫。

后来,刘邦为感激斑鸠的(掩护)救命之恩,便以斑鸠作为自己的吉祥鸟,并特地做了斑鸠扶饰的手杖(在扶手的地方雕刻了斑鸠鸟图案),整日不离手。再后来,刘邦当了汉朝开基皇帝,又做了很多鸠杖作为尊老礼物,赠送给高龄老人。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斑鸠是一种善于吞食的鸟类,吃什么都胃口好,不会被噎到。可见刘邦以鸠杖作为礼物送给老人,寓意祝福老人胃口好,健康长寿,是再恰贴不过了。

鸠杖代表尊老,这种传统从汉代开启,一直延续到明清,可谓有鸠杖的地方,就有尊老行孝的风气。可见中华孝文化,确实博大精深矣。

时至今日,有形的鸠杖逐渐消失了,但尊老爱老的无形孝文化依然在延续。新时代下的尊老新尚蔚然成风,退休证、老年证、老年免费公交卡,等等,这些何尝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老人福利“鸠杖”?

在我的故乡,斑鸠与村庄和乡民朝夕相伴,有关它的传说还很多。比如人们会根据斑鸠的生活习性来观察天气的变化。农谚有 “久晴斑鸠叫天雨,久雨斑鸠叫天晴”之说:如果晴天里,听到斑鸠连续叫,近期就会下雨,且叫得越欢快下雨的时间就越临近;若是连阴雨天听到斑鸠叫,那么天很快就会放晴。另外还可以根据成双对出入的斑鸠预报天气,如果两只斑鸠同时叫的话,最近肯定不会下雨。

斑鸠是很吉祥的鸟类,在民间通常认为斑鸠进入家中是一种驱散邪气,庇佑家人健康平安的吉兆。但凡有斑鸠在家里做窝,说明家里的风水在这一带最好,预示着一家人的生活会很和睦、幸福、和谐。同时,斑鸠来做窝也会把家里的霉气带走,若是家中有人生病了会很快恢复,没人生病一家人都会健健康康,万事如意。当然,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抑或是过于夸张?抑或是一种唯心祈盼?我从没去考究过。不过,小时候我的母亲对这种说法,一直是深信不疑!她时常叮嘱我们,鸟儿是有灵性的,平时要与它们和谐相处,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要给其造成任何的伤害!

儿时,我就非常喜欢斑鸠鸟,喜欢它们脖子上如珍珠般美丽的羽毛,喜欢它们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喜欢它们咕咕咕地快乐歌唱。我一直以为,乡下鹅黄嫩绿的柳芽是斑鸠鸟叫醒的。初春时节,我们沐浴着暖暖的阳光,走出家门,来到田野。凝视小径两旁的柳树,就瞧见泛着鹅黄光晕的柳枝在微风中摇曳。这时,斑鸠就站立在高枝上,水灵灵地叫,每一声,温暖而又亲切,就像是一滴沾着露珠的水滴,顺着枝条滑落下来,落在晕黄的芽苞上。那晕黄在圆润与清新的啁啾中就像魔术般的闪闪烁烁,由鹅黄渐渐变嫩绿。

如今,在这喧闹的城市,我与斑鸠为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知不觉,在多年来与斑鸠鸟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融合的生活体验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人与鸟儿和谐共处,并不只局限在山林田野。只要心存善念,即使在喧闹的都市,我们也可以做到。

甘地说过:“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道德进步水平,可用其对待动物的态度来衡量”

应该说这是一种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视角!我认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所谓对待“动物”的态度,应该理解为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爱!应该理解为对弱势的爱!应该理解为对“天道”的敬畏和回归!我们之所以在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不是为了保护它们,而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君不见,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洪灾频频,冰川解体,新冠肆虐,动物物种锐减等地球衰败的一些迹象在日渐凸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地球上的人口已逾70亿,而因人类活动等原因,每个小时就有3种生物在地球上灭绝,当这些物种一个又一个消逝殆尽的时候,我们人类在孤独之后必将面临最后的灭亡!

在我们身边,生存与竞争以及融入与回归的故事,每天都在演绎。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国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为指导中国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给世界的环境治理带来了新思维、开辟了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生活的河东凤城,天蓝、地绿、水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双赢。民本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核心,以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启动候鸟“护飞行动”,开展多层次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可谓是:黄河滔滔携金带银,南风熏熏阜财解愠,巍巍中条蹁跹起舞,泱泱盐湖碧波荡漾……

近年来,大量的鸟儿在凤城安家,大鸨、火烈鸟、灰鹤等两万多只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盐湖湿地,斑鸠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入住寻常百姓家。尤其是斑鸠这种穿越千年从《诗经》里飞来的益鸟,悠然地与我邂逅比邻,实属幸事一桩。虽然时代发展,乡村变为城市。没有了村庄和庄稼地,也没有了阡陌小径两侧的老柳树。虽然举目陌生,但人类很喜欢它们,越来越多的绿地让它们有了家的感觉,它们终于又像鸟类祖先那样随性的生活。我们经常看到,有爱心人士制作鸟巢悬挂在树上,来吸引鸟儿入住。如今的鸟类真正是苦尽甘来,处处受到礼遇关爱,呈现出一派“鹊笑鸠舞”百鸟争鸣的欢愉景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在新的时期里,但愿鸟儿们留给人们的“鹊笑鸠舞”这一则量身定就的成语,在传递着吉祥、和谐美好愿望的同时,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同心绘就蓝绿交织、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为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杨稳定,男,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盐湖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2017年度 “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先后在《电影创作》《乡镇论坛》《山西日报》《运城日报》《盐湖文学》等省发表习作三百余篇。文章曾多次获奖。

首届“诗酒远方”主题征文大赛

滑动下文阅读启事

首届“诗酒远方”主题征文大赛,具体事宜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球文学写作者均可参加。不限户籍,不限年龄。

二、作品要求

1.写作主题自由,体裁、题材不限,不超过8000字,诗歌每首不超过50行,组诗不超过3首(1200行)。

2.每位作者每种题材限投1篇,可投多种题材。

3.积极向上,内容健康;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4.来稿须首发(没有在网络、刊物发表),凡已参与其他征文的作品切勿投递。

5.内容坚持正确创作导向,积极反映人民的生活,弘扬人类真善美的追求。文字凝练明快,风格健康高雅。本次大赛仅限中文投稿。自定参赛作品题目。

三、征稿日期

1.即日起至2022年6月15日;6月底公布获奖名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