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生活中常见的,反酸、烧心的问题。 我想和你分享一个观点,这既是,面对频繁的反酸、烧心,我们要考虑肝的问题。 我早年在学习中医方剂一贯煎的临床应用时,曾经接触到这么一个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8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说不出为什么,总是反酸、烧心。这个状态,持续两年之久。 而且,他还口干,吃不下饭。 他也尝试用一些药来控制, 但常常是服药期间效果好,服药以后恢复原状。 此人也到医院做过胃镜。结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怎么才能很好缓解呢?后来,他决定投中医治疗试一试。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舌红少津。 在经过一番考虑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地黄20克,枸杞子、煅瓦楞子各15克,麦冬、沙参、当归、炒莱菔子、代赭石、海螵蛸各10克,川楝子5克。 所有这些,每日一剂,水煎取药汁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两周以后,烧心和反酸的感受几乎就没了,而且食欲增强。 后来,原方不变,又用了2周,诸症悉平。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面,有一番道理,很值得一说。 反酸、烧心、胃反流,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病。之所以出现,中医认为,和胃气不降反升有关系。 说白了,这些东西往上返,那是胃气当降不降所致。胃,在“造反”。 如何才能让胃不造反、尽快归顺呢?我们要找到,胃造反的原因。 原因在哪里啊?在肝。 脾胃属土,肝属木。肝木,克脾土。两者的关系,天生就紧密、微妙。如果肝气失和,胃气就容易失常,形成不降反升的局面。 那么,患者的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从患者的舌脉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他属于肝阴不足啊。脉弦细,舌红少津,这是关键信息。 弦细,说明肝阴不足,脉道补充,而且脉体失养。舌红少津,说明阴津不足,有了内热。患者两年来反复口干口燥,也是肝阴不足、肌体失养的表现。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是养肝阴、顺肝气、降胃气。 你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地黄20克,枸杞子、煅瓦楞子各15克,麦冬、沙参、当归、炒莱菔子、代赭石、海螵蛸各10克,川楝子5克。 这个配伍里头,海螵蛸、瓦楞子是抑酸的。代赭石和莱菔子,能通降胃气。 抛开这些,就是古方一贯煎的加减应用了。它是全方的治疗关键。 其中,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麦冬、沙参、当归,进一步滋补阴血。川楝子,能行降肝气,止痛。一贯煎本身,就是滋补肝阴、行气止痛的常用方。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 其实,这个小医案,特别简单。但是它背后的启发意义,很大。 临床中,我们常能看见,很多经常反酸、烧心的消化不良患者,在什么时候症状严重呢?就是情绪不好的时候。一有什么事儿着急了,上火了,或者生闷气了,再不就是工作压力大了,他就开始犯病。心情好的时候,症状就跟着改善。 另外,看脉象,往往偏于弦细,总是口燥咽干。脸色,一般都比较难看,喜欢皱个眉头,板着脸。 就性格来看,常常风风火火,工作能力很强,容易着急,责任心强,遇事能抗,敢于做主。别人做的事儿,他看不上,还容易跟着着急。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是不是从养肝阴、理肝气的角度入手应对。一贯煎在这里起的作用,就很大。我希望读者朋友,无论你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普通中医爱好者,都能认真体会一下。如果将来有医缘,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适当借鉴、加减。 这是一个小经验,文老师给你说一说,盼望你能有一点科学的认识。 总而言之,你记住,胃反酸、总烧心这种事儿,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其和肝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性情和脾气,得改啊。这是中医临床证治的基本规律之一。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