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症有什么金方?

 华煌中医 2022-04-24
瘙痒症是指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但更好发于老年人,更多见于冬季。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或瘙痒局限,如肛门、阴囊、女阴和小腿等,或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份。
【功效】养血润肤。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热服。
【方二】养血定风汤【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僵蚕各6克,鲜首乌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温服,或为丸服。
【方三】养血润肤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天花粉、黄芩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黄芪化毒汤【来源】《外科大成》【组成】生黄芪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气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地黄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玄参、牡丹皮、红花、白蒺藜、首乌各9克,僵蚕、生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扶脾坚表汤【来源】《疮疡经验录》【组成】金银花、黄芪、防风、桔梗、苍术、白术、甘草、怀山药、车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七】除湿饮【来源】《揣摩有得集》【组成】苍术、白术、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秦艽、连翘、白芷、羌活、防风、生甘草各3克,蝉蜕9克。
【功效】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救割全生汤【来源】《石室秘录》【组成】人参15克,当归45克,荆芥5克。
【功效】益气和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荆防生地汤【来源】《不知医必要》【组成】荆芥、防风各30克,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疏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止痒永安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薄荷、独活、赤芍、桃仁、甘草、当归尾各6克,白芷、蝉蜕、天麻、荆芥穗、僵蚕各9克,藏红花(另冲服)4克。
【功效】祛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二【来源】《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组成】麻黄、防风、荆芥、僵蚕、薄荷、苍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疏风活血,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新消风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全蝎、僵蚕、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参、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黄15克,蝉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大枣、生姜、甘草、僵蚕、蝉蜕各6克,连翘、杏仁、钩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苍柏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山栀子9克,苦参片、茯苓皮、地肤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止痒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刺蒺藜各9克,煅龙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养血熄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芪15克,当归、白芍、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首乌七花汤【来源】《名医奇方秘术》【组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钩藤、杭菊各10克,防风、凌霄花、槐花、红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鸡冠花各6克。
【功效】养阴疏表,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麻桂各半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黄3克,赤芍9克,生姜3克,大枣6克。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二地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赤芍药、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门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生黄芪、何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当熟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荆芥、防风各9克,川芎、何首乌、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当黄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药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功效】益肾补肝,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薏苡仁;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
【方二十二】首乌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药各15克,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防风各10克,蝉蜕、炙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冬季瘙痒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痒加重者加玄参;瘙痒顽固者加全蝎。
【方二十三】皮肤瘙痒症专效方【来源】《中医专病专效方》【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荆芥、生地黄、紫草、赤芍药各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方二十四】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15克,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荆芥、防风各12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润肤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玄参、麦门冬、钩藤、赤芍药、牡丹皮、白鲜皮各10克,当归、蝉蜕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养阴润燥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凉血消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芍药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龙胆泻肝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子、车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风、蝉蜕各6克。
【功效】清肝泄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人参健脾汤【来源】中医杂志,1983:(5)
【组成】党参、黄芪各12克,土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荆芥、砂仁(后下)、炒枳壳、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黄连1~5克,广木香9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润肤汤【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4)
【组成】红枣20枚,绿豆100克,猪脂1匙,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制法】水煮至绿豆开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剂。
【方三十】全蝎止痒汤【来源】安徽临床中医杂志,1998:(5)
【组成】全蝎、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黄、熟地黄、防风各30克,当归、丹参、白鲜皮、白蒺藜、首乌各20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养血润肤饮二【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防风、浮萍各10克,丹参、鸡血藤、苦参、地肤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天麻丸【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天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麦门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风、人参、羚羊角屑、犀角屑、黄芩各15克,乌蛇肉(酒浸,炙)、麻黄各30克,苦参3克。
【功效】祛风燥湿,凉血止痒。
【制法】捣筛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计时服,温浆下20丸。
【方三十三】枳壳羌活丸【来源】《圣济总录》【组成】羌活、枳实、人参各45克,防风、枳壳、芍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细辛、当归、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弹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风浴汤【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防风、羊桃根、苦参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矾、枳壳各3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细锉,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汤【来源】《老中医经验学术选编》【组成】蛇床子18克,艾叶9克,苍术、黄柏、苦参各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痒浴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滤过乘热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黄根、白芷各90克,藜芦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捣罗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匀。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黄洗剂【来源】《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共为细末,上药10~15克,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木贼草、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研细末加水混匀。
【用法】用毛刷外涂患处。
【方七】蛇床子洗剂【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9个、老葱头7个。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钟,日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