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奎生|云龙书院四贤祠里忆先贤(上):韩愈、苏轼篇

 弯刀书斋 2022-04-25
图片

2022.4.25彭城晚报“彭城故事”系列

先贤祠即供奉先贤、以励后人的场所。于2016年复建开院的云龙书院里,有一间立有四尊塑像的四贤祠,敬奉着与徐州有关的四位先贤:唐代韩愈,宋代苏轼、陈师道、杨时。

图片

徐州先贤祠最初设在学宫(文庙),从最初的21位精简到二贤、三贤、四贤、五贤。清乾隆年间,巡道康基田重修云龙书院时,在书院建四贤祠,供奉如上四贤。

四位先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们究竟与徐州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期专题,为大家介绍四贤中的韩愈、苏轼。


周奎生,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特聘研究员,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放鹤亭》杂志编辑。

直言敢谏、能诗能文的韩愈


图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姓的郡望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他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亦称韩吏部;去世后谥曰“文”,又称韩文公。
虽然生于仕宦之家,韩愈的童年却极为艰辛。其父韩仲卿任秘书郎,长兄韩会在江南做小官,二兄、三兄皆早逝。唐大历五年(770),韩愈不满三岁,父亲病逝,年长韩愈30岁的长兄韩会和嫂子郑氏将他抚养成人。唐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参加科考,终于登进士第。
处在唐王朝的多事之秋,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韩愈秉承儒家正统观念,忠君爱国,反对分裂,直言敢谏,体察民情,在政治上颇有作为。

唐元和十二年(817),他担任行军司马,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因功擢升为刑部侍郎。唐长庆二年(822),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出使镇州,只身深入王廷凑叛军,义正辞严,晓以利害,说服叛军归顺了朝廷。
韩愈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地区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当时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满怀愤慨,写下《论天旱人饥状》,上奏朝廷,揭露真相,反遭李实等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韩愈力排佛老,当梦想长生不死的唐宪宗派使者将凤翔县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的佛祖真身舍利迎进皇宫供奉时,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被贬为潮州刺史。

他担任袁州刺史时,曾设法把沦为奴婢的700多名青少年男女赎回,送回他们父母身边,并且废除了负债过期不还、子女没入为奴的陋俗。
在文学革新方面,韩愈和柳宗元一起领导的“古文运动”从根本上批判了六朝骈文绮靡浮华、无病呻吟的形式主义文风,将“道”即内容及思想性作为文章的主体、灵魂。

韩愈提出“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阐明了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至宋代,经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推动,形式解放的古文遂成为文章正宗。韩愈散文众体兼备,气势夺人,精警严密,鞭辟入里,苏轼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还是中唐韩孟诗派的领袖,诗风雄奇险怪,长于叙事,多发议论,强化了诗歌表达功能,开创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

韩愈的徐州情结和徐州纪事

图片

韩愈与徐州渊源深厚,他的乳母李正真即是徐州人。

韩愈《乳母墓铭》云:“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根据这段话,学界多认为,此“乳母”即韩愈生母,推测韩愈生母可能不是明媒正娶,或因其生母为奴婢身份,只能呼之为“乳母”。
自唐贞元十五年二月底至贞元十六年夏,韩愈在徐担任节度推官一年有余。

韩愈来徐州做官缘起于一次兵乱。唐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推荐下,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韩愈感念董晋的知遇之恩,特护送他的灵柩去洛阳安葬。
韩愈刚走不到4天,宣武军就发生了兵乱。在这场兵乱中,韩愈的家人由乳母带领东逃至彭城。韩愈闻讯后,于二月底,从洛阳赶到徐州,与家人汇合,而且经人介绍认识了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同年秋,经张建封荐举,韩愈出任徐泗濠节度推官。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参加新年朝贺。
唐贞元十六年(800)春,韩愈返回徐州,又于夏季离开徐州赴洛阳。不久,张建封去世。韩愈由洛阳赴长安,参加吏部考试,第二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张建封年长韩愈33岁,韩愈感激张建封的赏识,张建封青睐韩愈的才华,二人互有诗文唱和,成了忘年之交。
韩愈在徐期间创作了《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归彭城》《幽怀》《鸣雁》《雉带箭》《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等十多篇诗文。

其中《雉带箭》生动描绘了猎者的绝技和观者的情态,神采飞动,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归彭城》对当时兵戈不息、朝政混乱、灾害频繁、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报国无门的苦闷。
特别是《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对张建封组织并亲自参与的马毬运动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千步毬场,旌旗招展,鼓声雷动,观者如堵,毬惊杖奋,百马驰骋,争夺激烈,声势浩大,足以证明马毬运动在当时徐州军中已经十分普遍和流行。
图片

韩愈首次用诗歌描写了我国这项古老的体育项目,堪称徐州体育史乃至中国体育史的重要文献,其中“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的诗句也使“汴泗交流”成为徐州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

通才苏东坡坎坷又乐观的人生

图片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文化巨子。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苏辙同登进士榜,当时的文坛领袖、主考官欧阳修说:“读轼书,不觉汗出。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都具有极高的造诣,一生共留下200多万字的著述,其中包括诗歌2700余首、词300余首、散文5000余篇及一批书画作品。

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宋诗的集大成者、宋文的最优秀代表,书法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为宋代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为数众多的精品佳作,凝聚其思想精华,展现其智慧才气,达到了宋代文学艺术的高峰,为我国古代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图片
苏轼黄楼赋碑帖(局部)
此外,他在经学、佛学、治水、建筑、医药、饮食、养生乃至品茶、赏石等众多领域均有建树。著名学者王水照说:“他给了我们一个证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发展到怎样的一个高度。他是一个通才,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在每个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政治上,苏轼是一个坚定的民本主义者。他从政40年,曾三任方面从官,八任州郡长官,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他继承了《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特别重视人心,关注民生。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人主失人心则亡”。他的策论和奏议中,随处可见对民生的关切。
苏轼对民本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民本实践。他在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地方长官时,重民、爱民、亲民、忧民、利民、富民,尽心竭力地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成为各任职地有史以来官员的优秀代表,至今仍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屡遭排挤和陷害,苏轼仕途坎坷,漂泊转徙。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3个多月,之后被贬黄州4年多;宋绍圣元年(1094),被新党诬陷,先后被贬岭南惠州、海南儋州6年有余,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

但苏轼从未被厄运压倒,而是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在困境中一次次突围,在磨难中一重重升华,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展现出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崇高的人格精神。林语堂先生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苏徐州”的徐州足迹和遗韵
图片
云龙风景区内的苏轼纪念馆

自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在近两年的任期里,施行了大量造福百姓和影响后世的善政。
宋熙宁十年(1077)秋,苏轼到任仅3个月,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决口。在洪水未到时,他未雨绸缪,组织官民紧急预备抗洪物资,用柴草、土囊堵塞城门水口。八月,大水来到徐州城下,至九月,水深达二丈八尺九寸。

面对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水吞没的危险,苏轼置生死于度外,沉着冷静,合理部署,率领军民昼夜抢修护城大堤。同时,集中数百只公私船只,系缆城墙外,扼制水势。经过45天的奋战,十月,大水终于逐渐消退,抗洪取得胜利,徐州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在抗洪期间,苏轼下定“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亲荷畚锸,“庐于城上,过家不入”。水退后,苏轼用朝廷奖励的钱粮,增筑外城,填平大坑,筑木堤护河,刻石警示,以防后患。

为庆祝抗洪胜利,他在东门城墙上兴建了一座十丈高楼,取名“黄楼”,“黄楼”从此就成了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象征。苏轼与徐州军民一起修筑的城南抗洪大堤,被人们命名为“苏堤”。
图片
云龙湖畔的苏公塔
徐州冬季天寒地冻,薪柴奇缺,价钱昂贵,极端情况下,一床棉被也换不了一捆柴。一方面,徐州百姓因缺乏燃料,冻馁而死的事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所属的利国监采矿冶铁,锻造兵器,更需要大量优质燃料,解决燃料问题已是关乎当时国计民生的大事。

苏轼深入民间,广为问询,终于在萧县(当时是徐州属县)白土镇发现了露天煤矿。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解决了徐州城燃料奇缺的问题,为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福祉,降低了冶铁成本,提升了锻造质量,促进了徐州冶铁业的快速发展,亦开启了徐州近千年的采煤业,以后历代延续,成为近现代著名的产煤城市。
  
苏轼知徐州的第二年春天,遭遇大旱,数月不雨。苏轼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限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他到城东20里的老龙潭边举行祈雨仪式,诵读为祈雨写的诗歌《起伏龙行》。

五月初,苏轼去老龙潭考察民情,看到欣欣向荣的农村风光,来到热情淳朴的村民中间,深深为之陶醉,情动于衷,创作了《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组农村词。后来,冬季无雪,他又去雾渚泉祈雪,为劝农桑,他还曾深入到萧县朱陈村了解民情。
  
苏轼提携后进,弘扬文教,徐州的士子如陈师仲、陈师道兄弟,王子立、王子敏兄弟,颜复、郑仅、寇元弼等都得到过苏轼的指点和帮助。

陈师道在他的鼓励下,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成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名列“苏门六君子”之中。他欣赏王子立的人品、才华,做媒将苏辙的次女嫁给他,并让子侄跟王子立学习诗文。前来求教的高邮才子秦观赋诗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苏轼深爱徐州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以此为背景,在徐期间创作了以《登云龙山》《百步洪二首》《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九日黄楼作》《九日次韵王巩》《送郑户曹》《石炭并引》《江城子˙别徐州》《永遇乐˙明月如霜》《放鹤亭记》《日喻》等为代表的300多篇诗词文赋,《黄楼赋碑帖》《表忠观碑帖》《枯木怪石图》等书画作品,为徐州文化史增添了亮丽的光环。
图片
云龙山坡的东坡石床

苏轼在徐州留下的历史遗迹有80多处,在全国城市中为数最多。

现在已开辟为旅游景点的有放鹤亭、张山人故址、饮鹤泉、招鹤亭、快哉亭、显红岛、苏堤、黄楼、东坡石床、苏步桥、百步洪、萃墨亭、十里杏花等。

有关苏轼在徐州的 “对床夜语”“醉卧石床”“鹤兮归来”“苏姑救城”等故事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