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三叛(十二)诸葛恪的末日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

前文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1-7)

淮南三叛(八)最佳继承人司马师

淮南三叛(九)江东神童诸葛恪

淮南三叛(十)东兴之战

淮南三叛(十一)新城之战


诸葛恪在新城遭到惨败,损兵过万。连文钦的先锋都打不过,等司马孚毌丘俭的主力再杀过来就真要全军覆没了,无奈之下诸葛恪只好撤兵。

这时正值酷暑,头顶上的烈日和身后的魏军追兵就像两座大山压在东吴将士心头,他们的士气已经跌落到谷底。

军中疫病横行,伤病者被遗弃,成批倒毙在路旁。还有大量将士因劳累过度而掉队,被魏军俘虏,军中一片悲鸣,简直如同人间炼狱。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恪是怎么做的呢?他不仅不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反而视而不见,安然自若。这种人简直毫无人性,你哪怕做做样子也好啊。或许在他看来,士卒只是消耗品吧。

而恪晏然自若。(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诸葛恪吃了败仗,不是勇于承担责任,反而一味逃避。他先是在江心小洲的别墅里休养了一个月,然后又想在浔阳建个庄园,彻底放飞自我了。等朝廷反复下诏他才回去。

可是有些事不是靠躲就能躲得过的,你诸葛恪可是首席辅政大臣,难道能当一辈子鸵鸟吗?看看人家司马师是怎么做的,哪怕自己不是主要责任也全给揽过来了,这样的领导谁不信服。

而诸葛恪不仅一将无能害死三军,而且丝毫不知体恤士卒,事后又把责任推卸了个一干二净,跟没事人一样,最终只会人心尽丧。

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诸葛恪八月份班师回朝,一路上大张旗鼓,摆足了排场。他唯恐失去威信,急于找个人开刀以重塑权威,结果倒霉的孙嘿撞到枪口上。

诸葛恪质问孙嘿:“你怎么敢几次擅自下诏?”

这简直就是没事找事,孙嘿作为中书令,为皇帝发布诏令就是他的职责。结果孙嘿在诸葛恪的淫威之下吓坏了,只好辞官避祸。

接下来诸葛恪更是变本加厉,他将出征后朝廷任命的官员全部清洗。为显示威严,一点小事就要责备下属,弄得人心惶惶。又把宫中守军的将领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接着命令军队整装待发,准备再次北伐。

其实要说诸葛恪已经完全众叛亲离了,那倒也不尽然,他还是有一些盟友的。

众所周知,东吴政权类似一个联邦,孙氏皇族作为领袖,各大族也有相当程度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尤其是江东本地大族势力颇强,孙权后半生一直在与他们斗争,不过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除了江东大族以外,东吴还有两大势力,第一是宗室,第二就是就是早期跟随孙策创业的淮泗集团的后裔。

对于宗室势力,诸葛恪早就把他们得罪惨了。孙权去世后,他还在世的儿子有孙和、孙休、孙奋、孙亮四个人。

孙亮当时已经是皇帝了,但诸葛恪似乎另有图谋,有传闻说他想立孙和为帝。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当初南鲁党争的时候诸葛恪就是太子党,二人应该有着不错的私交。另一方他还是孙和之妻的舅舅。

诸葛恪曾对张妃的信使黄门陈迁说了这样一句话:“请转告张妃,我以后必定让她超过别人。”

妃使黄门陈迁之建业上疏中宫,并致问於恪。临去,恪谓迁曰:"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这句话说得颇为暧昧,可以把它理解成诸葛恪表态以后会特殊照顾张妃,但也可以更进一步理解成他想让张妃母仪天下。

除此之外,诸葛恪还打算迁都到武昌。当时孙和在长沙离武昌不远,这些行为都让诸葛恪的动机值得怀疑。

对于孙奋和孙休,诸葛恪更是简单粗暴,直接把他们迁走。孙奋被从武昌迁到豫章郡(南昌),孙休被从虎林(庐江郡)迁到丹阳郡(安徽宣城),后来干脆迁到会稽郡。

孙奋字子扬,霸弟也,母曰仲姬。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权薨,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徙奋於豫章。(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孙休字子烈,权第六子。年十三,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太元二年正月,封琅邪王,居虎林。四月,权薨,休弟亮承统,诸葛恪秉政,不欲诸王在滨江兵马之地,徙休於丹杨郡。(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

这两个人都是被从较远处迁到眼皮底下看管起来,似乎也有给孙和扫清障碍的原因。当然诸葛恪即使立了孙和,也肯定是把他当成傀儡。

从上面可以看出,诸葛恪对宗室采取的是压制政策,仅从这一点他和宗室势力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而对于江东大族,他们最初对诸葛恪是支持的。这也比较好理解,他们需要一个代言人在皇室面前为自己争取利益。而孙权选择托孤大臣并不愿意从江东大族里挑,他们支持诸葛恪就是一个折衷的选择。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讬。时朝臣咸皆注意於恪(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裴注)

诸葛恪上位后也确实对他们有所回报,他实行的政策比如裁减冗员,免除赋税,取消关税等都是对江东大族有利的。

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但很快诸葛恪就让他们失望了。这些江东大族都拥有本族治下的百姓和私兵,而诸葛恪连年出兵征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为他们必须得出兵出粮。

这也就是之前我说诸葛恪只能一直胜利而不能失败的原因。打赢了一切都好,江东大族也说不出什么。一旦打败了,人家就要承受极大的损失,自然就不能接受了。

也就是说诸葛恪的穷兵黩武,是一个把江东大族这个中立势力推到了对立面上去的大昏招。政治是个团结多数人的游戏,你和多数人对立还怎么玩的下去呢?

现在诸葛恪的支持者也就仅剩下他自己出身的淮泗集团了,他也只能依仗这些人。东兴之战时,诸葛恪用的几名大将丁奉、吕据、唐咨和留赞之中,只有留赞是江东人,而且他还不是江东大族出身。而始终支持他的滕胤也是北方人。

不过由于诸葛恪的刻薄寡恩,再加上一系列无下限的操作实在让人寒心,他的基本盘里到底还有多少人没有离心离德也是个未知数了。

目前的时局对于诸葛恪已经相当不利了,江东大族和宗室势力已经逐渐形成了反诸葛恪的联盟。

率先跳出来的是宗室,而江东大族暂时没有动作。这也很正常,对于江东大族来说,谁掌权不是最主要的,能保证他们的利益就行。

而对于宗室来说就不同了,诸葛恪已经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一旦孙氏皇族被倾覆,他们也没有好下场,毕竟曹魏那边已经有先例了。

宗室这边牵头的是孙峻,此人虽说是宗室,但是和孙权这一支已经很远了,他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也就是当今皇帝孙亮的族侄。

孙峻阴险狡诈,当初通过告密,借着诸葛恪的手干掉了另一大威胁孙弘。如今蝉已经被螳螂除掉了,他这只黄雀要登场了。

不过他也不敢擅自行动,必须得到皇帝的首肯,于是孙峻立刻去和孙亮商议。对孙亮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诸葛恪都快把自己废了。最后二人达成协议,在酒宴上当场斩杀诸葛恪。

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置酒请恪。(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赴宴的前夜,诸葛恪心中感到莫名的烦闷。一夜无眠后,又发生了之后一系列怪事。

诸葛恪洗漱时闻到水里有一股腥臭味,后来侍者递给他衣服,发现衣服上也有臭味。诸葛恪闷闷不乐。等他要出门时,狗咬住了他的衣服,赶都赶不走。

这些玄之又玄的描述或许并不完全可信,但俗话说得好:魔由心生。诸葛恪一定是心里也感到此行恐怕有问题。

最终诸葛恪过于强大的自信心还是害了他,或许他认为禁军全是自己的心腹,没人能把他怎么样。

到了宫门口,孙峻怕诸葛恪察觉到什么,故作谦卑地说:“如果您身体不适,可以回府休息,我向陛下禀报即可。”

爱面子的诸葛恪果然被瞒过了,他坚持自己去面君。

这时候诸葛恪的亲信张约、朱恩传了个条子出来:今天宫中布署不同往常,恐有变故。

诸葛恪也是个聪明人,立刻警醒过来准备返回。这时又有一个人走过来,原来是自己的亲家滕胤。

由于事情还不明朗,诸葛恪也没直说,扯了个理由说:“我肚子疼,去不了啦。”

滕胤说:“您自出征回京后还未拜见过陛下,今日陛下设宴,您都到了门口怎么能不去呢?”

这就有点奇怪了,张约、朱恩能看出有问题,滕胤没道理看不出,而三国志中却说滕胤并不知道孙峻的计划。

胤不知峻阴计。(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而吴历描述的版本则正好相反,按照吴历的说法,滕胤劝诸葛恪回去。但诸葛恪却说:“孙峻这小子还能干什么,无非就是在酒里下毒。”于是诸葛恪自己带酒就进去了。

吴历曰:张约、朱恩密疏告恪,恪以示滕胤,胤劝恪还,恪曰:"峻小子何能为邪!但恐因酒食中人耳。"乃以药酒入。(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裴注)

从三国志后面的记载来看,诸葛恪确实是自带了酒水,这说明吴历有相当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滕胤是个谨慎人,陈寿评价他“遵蹈规矩”,韦昭也说他对奏疏特别注意,绝不委派他人。这样的人肯定会注意到不寻常。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吴历更加可靠,滕胤应该确实是尽力了,无奈良言难劝该死鬼。

宴席开始,宾主落座。诸葛恪怕酒有问题不敢喝,孙峻一看马上顺着他说:“您的病还未痊愈,自带药酒理所应当,您就喝您自己的酒吧。”

这时候诸葛恪性格粗疏,盲目自大的性格又凸显出来了,他一下就失去了警惕。

酒过三巡,皇帝孙亮悄悄退入内室。孙峻见时机已经成熟,借口如厕,脱去行动不便的宽大长袍,改着短衣。他大步上前,拿出诏书高声叫道:“天子有命,拿下诸葛恪。”

诸葛恪闻言大惊,想要拔剑,无奈行动没有身着短衣的孙峻敏捷,当即被斩杀。

这时禁军闻讯冲入殿内,孙峻道:“天子有命,只诛杀诸葛恪一人。如今首恶已死,余者不问。” 禁军们立刻作鸟兽散。

诸葛恪还是太大意了,或许禁军都是你的人,但前提是你能对他们发号施令。如果敌对势力采取斩首行动,禁军们看到领导死了,肯定是树倒猢狲散。

玄武门之变时,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也进行过激烈的抵抗,但当尉迟恭将太子和齐王的首级扔出来的时候,他们也就立刻崩溃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诸葛恪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竦和诸葛建想带着母亲逃往魏国,结果被擒获。最后和诸葛恪的外甥张震以及党羽朱恩等全都被夷灭三族。

见到诸葛恪彻底完蛋了,江东大族也终于跳出来收割了。施绩、孙壹、全熙等发兵攻打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

恪既诛,遣无难督施宽就将军施绩、孙壹、全熙等取融。(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施绩和全熙都是江东大族出身,其中施绩是朱然之子自不必说,而全熙出身的钱塘全氏也是江东仅次于顾陆朱张的大族。这些人都与诸葛恪为敌,他确实树敌太多了。

最终诸葛融自杀,三个儿子全被处死,琅玡诸葛氏诸葛瑾一系被灭族。

诸葛恪父子三人被枭首示众,结果数万人围观,骂声不绝。虽说诸葛恪倒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但他因为自己的野心和私欲害死了成千上万无辜的士卒,最终落得这个下场也不算冤枉。


番外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就诸葛恪的遭遇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胸无大志和志大才疏哪个危害更大?

一直有一种观点说:只要努力过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就好,结果并没那么重要。

我觉得这种观点虽然不能说全错,但他至少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让弟子漆雕去做官,漆雕回答说:“我对这事没自信。”孔子闻言大悦。

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也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人的天赋有高有低,能力有强有弱,这都是强求不得的。

一个平庸的人,如果甘于平庸,那么其实没什么危害,因为这个人最终就应该是这个结果。

但是如果这个平庸的人能力配不上他的野心,那么他就危险了。比如一个家产上亿能力平平的富二代,只要不沾赌不沾毒,坐吃山空两辈子也花不完。可是偏偏他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强过父辈,那么最终他的结果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富豪都是死于胡乱投资,比如海鑫集团的李兆会,当初何等风光,如今似乎已经成了老赖。

志大才疏对一个人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其它,对于继承者来说,守护住先辈的资源才是第一位的。而盲目自信,好高骛远的话,诸葛恪和令狐愚就是前车之鉴。

在不甘平凡的人里,寥寥的成功者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而更多的失败者早就被人们所遗忘了。所以,看清事实吧,承认自己的平庸真的没那么难。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总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