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开发商要给老任家那破宅子几十亿的拆迁款,老任都不肯卖,说是给100亿都不卖呢!”
“百亿都不卖?这是准备守着老宅做钉子户吗?”
2007年的一天,郑州市东史马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村民口中的老任是何许人?又是什么样的宅子,让他面对巨额拆迁款都不心动呢?
01 七代老宅,家风古训代代传
村民口中的老任是东史马村老实巴交的村民任金岭,所说的破宅子是任家祖上留下的老宅“任家大院”,也被大家称为“大门楼”。
任家老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任家先祖任君选手上开始动工建造,当时只是普通的一个富商宅院。
随着家族里的子弟发展,家族日渐兴盛。道光年间,任君选的曾孙任德润就任布政司布政使,为清朝廷从二品官员。
于是,任德润决定把老宅好好加以修建。他最终将老宅扩建成了七进的大院。
从任君选到任德润,历经60余年,这座老宅饱含了任家四代人的心血。他们请来能工巧匠,雕刻栏檐门窗,处处精雕细琢,无一不彰显主人家的显贵。
任德润从政期间,道光皇帝赏识他的学识和能力,特意赐其“辅翼国政”的牌匾。这无上的恩典和荣宠,当仁不让地被任德润高悬于老宅大门之上。
后道光皇帝又肯定其品行,赐其“望重干城”牌匾,被悬于老宅第二进院落的门楣之上。
可以说,任家最繁盛时期当属任德润与其弟弟任德馨同在朝廷任职期间。当时任家在当地拥有3000余亩土地,是名副其实的高门大户。
守护好老宅,成了任家一代又一代祖辈的叮咛和嘱咐。
任家老宅始建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任家老宅原来的七进院落只保存下来两进院落。
庆幸的是虽然经历过战火,经历过动荡不安的岁月,但老宅的主体部分仍保存完整。
文革时期,任金岭的父辈们为了护住老宅,把老宅上能拆的一些如屋脊上的狻猊、斗牛等五脊六兽都拆下来,将其和家中的古玩、器皿埋入地下藏好。院落中没办法拆的木雕、砖雕、石雕,就用泥巴糊起来。
正是他们的这些举措,躲过了那场浩劫,使老宅的原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任家老宅传到任金岭这一代,已传承了七代。
任金岭的祖父和父亲临终前都郑重交待,让晚辈们守好祖上留下的这份家业。
任金岭在老宅生活了大半辈子。这里的每块砖、每块瓦,他都如数家珍。
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老宅会消失,他一直以为总有一天他会和父亲一样,把老宅交到后人手里,嘱咐他们继续守好祖上留下的这份家业。
但是,2007年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打破了老宅的宁静。
02 拒绝拆迁,独守老宅成孤岛
2007年,东史马村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重点之一。
这对东史马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改造意味着拆迁,拆迁意味着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拆迁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快速致富的一条捷径,无数人梦寐以求。
而拥有位于东史马村中心最佳位置的任家老宅的任金岭一家,必将是这次城中村改造中的最大获益者。
面对这个好消息,任金岭却并不开心,他更多的是惶惑与不安。他不知道凭一己之力是否能抵挡住这时代的洪流。
他与家人商量,他认为老宅是祖辈留下的东西,只是传承到了他手上,并不是他的。他的责任就是把祖辈留下的东西继续保护好、留下去,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祖先。
所幸在他的教育与影响下,他的子女们耳濡目染,深悉人这一生总有些东西比钱财更重要。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卖的,绝不能因为钱财丢掉家风与传承。
妻子和子女都支持他,这给了他底气和决心。
果不其然,随后便有开发商找上门与他商讨老宅拆迁赔偿事宜。
他当即拒绝了,表明自己不会同意拆迁。
而彼时,周边村民各家各户的拆迁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大家都以为任金岭的不同意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和策略,都以为他想要获取更高的赔偿款。
开发商也认为他这是想坐地起价,嫌弃拆迁赔偿款过低。于是开发商对拆迁赔偿款的开价从几千万到上亿、到数亿、到数十亿,但任金岭均未松口。
数次登门后,在任金岭的“就是给我100亿也不卖,给我多少钱都不卖”的铿锵之声中,开发商终于明白这位老人并不是要坐地起价,这位老人是真的拒绝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
于是,一时之间,各类媒体、各种报道给任金岭贴上了最牛钉子户、最强钉子户的标签。
连东史马村的村民们都不理解任金岭老人,有人笑他傻,有人说他轴。
邻居和亲友们也纷纷劝说老人。
他们觉得任家老宅虽说大,但也不过是个破旧的宅院,守着这样一个破宅院有什么好的。有上亿的赔偿金,任金岭完全可以去买更新、更好的住宅,带着子女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无论是面对邻居和亲友的劝说,还是面对开发商的巨利诱惑,任金岭老人始终仍是那句:不卖。
东史马村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搬离了,只有任金岭一家守着老宅继续生活在这里。
老宅周边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老宅在这大工地间仿似一座孤岛。
03 倾力维护,老宅新生变展馆
周边拆迁给任金岭一家带来了许多不便。先不说对老宅的影响,就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也面临许多困难与麻烦。
首先是电。拆迁施工把周边的电缆截断了,老宅晚上只能靠点蜡烛照明。
然后是水,水管也被挖断。他们只能到其他地方去运水或者是买矿泉水,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他们自己动手在家里打了一口井,解决了用水问题。
对任金岭来说,生活上的这些困难都不是真正困扰他的问题,克服下就过去了。拆迁施工对老宅的影响,才是他为之头疼的问题。
老宅孤伶伶地矗立在拆迁工地上,没有防护。工地人多而且杂,渐渐地任金岭发现墙头、屋顶的一些砖雕不知去向。
老人急了,他与子女们商量绕着老宅再修一道围墙,使老宅不再受破坏。
但大家坐下一商量都沉默了。修缮老宅已花费了家里大半的积蓄,家里的生计还是靠女儿经营的面包店维持,完全没有多余的钱来建造围墙。
老人陷入了焦虑中。而周边拆迁工地上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也让他担心有一天老宅终会被强拆。
只有他,深知老宅百年底蕴并深信老宅的文化价值。思虑再三,他觉得凭个人之力未必能护得住老宅。于是,他决定向文物部门申请把古宅认定为文物,这样老宅才能真正得以保护。
文物部门十分重视,组成专家组前往老宅考察。
专家们看到老宅欣喜不已。认为老宅主体保持完整,是豫东一带难得的保留完整的清朝中晚期民居。
院落里随处可见的木雕、砖雕,雕刻着传统的瑞兽、飞禽、花草、传统吉祥图案等彩画。精美绝伦,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还有任家珍藏的瓷器、清朝服装等文物,以及保留下来的各色老物件,都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专家们一致认为,任家老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难得的历史文物。
于是,2009年“任家大院”被列为了郑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下彻底消除了任金岭害怕老宅被强制拆除的不安,而文物部门也拨了专项资金对任家大院进行了修葺和保护。
文物部门的肯定与助力,解除了任金岭的后顾之忧,他的心更定了。
他开始花更多的心思在老宅的日常维护上。为此专门去学习了雕刻、木工等技艺,遇到小的破损,就自己动手想办法解决。
04 回馈社会,免费开放志在传承
老宅的修复不再是问题。任金岭与家人又决定,把老宅内部加以改造,成为不同的展厅。把家中的文物和老器物摆出来让公众得以参观和了解,也让老宅的留存更有意义。
于是,任金岭再次向文物部门提出申请把老宅改造成博物馆。
经文物部门审核,任家大院终于正式变身为“天祥博物馆”。
“天祥博物馆”作为私人博物馆,任金岭自然成了“天祥博物馆”的首任馆长。
博物馆的成立,让大家都以为任金岭苦尽甘来,这下可以开门收费迎客了。
但是,任金岭又再次做出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这也是他和家人的一致想法。
公众只要凭身份证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解说员也会免费带领大家参观、解说。
为了更好地展现那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任金岭除了拿出家中的古董文物展示外,还和家里人到周边乡村,去收集大量古时的石制器物以及各时期的老物件。
博物馆的设立,不仅没有为家里带来收益,反而是不断持续地增加投入。
为节约开支,博物馆的日常运作都由家里人承担。家里的每个人在工作闲暇之余都是免费的讲解员,而任金岭和妻子除了讲解外,还要负责博物馆的日常清洁和修缮。
家里只要有了余钱,基本都投入到博物馆的维护和运营中。
也有亲朋好友劝任金岭,“宅子已经保住了,又成了博物馆,你何必那么辛苦?收点门票钱缓解一下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是好的。”
但任金岭认为文物部门将老宅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又批准设立了博物馆。已经实现了他保住老宅的心愿,他十分感恩,用老宅为大家做点事也是他对此应有的回馈。
在任金岭心里自有他朴素的认知,他说作为百姓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文物。他只想通过博物馆的开放,让更多的人知道任家大院,更多地通过老宅了解这200多年的历史文化。
天祥博物馆成了郑州旅游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游览,欣赏中晚清的建筑。
学习了解那段历史,欣赏老宅精美的石雕、木雕,学习了解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
任金岭老人在这些参观交流中,收集专家学者和游客对博物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尽一己之力不断增添博物馆的展品收藏,及时优化调整和增加博物馆的展厅设置。
在他不断地打造包装下,天祥博物馆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教学基地。
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现场观摩授课,让学生们了解更多古建知识和古建文化。
写在最后:
古建筑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城市化建设对古建筑的损毁和影响显而易见。
正是有了任金岭老人这样的坚守,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
但愿有越来越多的人像任金岭老人这样,坚守朴素本心,抵住物欲横流,传承中华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