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 zuì 罪,原本写作“辠”。 辠,金文。上面是鼻子,下面是一把宽刃刑刀,这个字描绘的正是刀刃朝向上,把鼻子整个切割下来。 劓刑
小篆。 秦始皇看了李斯修改过后的小篆,觉得这个字跟“皇”字很相似。皇帝怎么能跟罪犯相近呢!不吉利,因此废除了这个字,改写成“罪”。
罪,小篆,上面是绳子编织而成的“网”,下面是“非”。 非,金文,画的是两个背对背的人。,上面的一横表示“头部”,中间竖撇表示人的“躯干和腿脚”,中间一横表示“手臂”。因此,“非”是“违背法律、道德的人”,即“罪犯”。 “罪”的本义是“罗网”,是捕捉鸟兽的工具。引申为“抓捕罪犯”。
隶书一。 隶书二。 楷书。
辠,本义是“犯了罪而遭受劓刑的人”,即“罪人”。 《尚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
引申为“违法犯罪”。 《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违法犯罪”,即“一种严重伤害他人、社会的错误行为”,因此引申为“过错”。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犯人被抓捕之后,会遭受“惩罚、治罪”。 金王若虚《五经辩惑》:“审可罪也,当即刑之;当可恕也,当谕而遣之。”
由于犯了错误,因此收到责备,即“责备、怪罪”。 《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刑罚会使“身体收到巨大的伤害”,引申为“会导致重大损失的东西——祸害”。 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王袭之)夜忽梦鹅口衔一卷书,可十许纸,取看,皆说罪福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