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话day17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真的吗?

 亘心为上 2022-04-27

本来

人常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也曾深信不疑,但细想下,人的性格真的是那么难改吗?今晚说这个话题,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真知灼见,只是忽然想到了这个话题,想在这里表一表、说一说。

近些年,网络上很是流行性格测试,这测试还颇有愈演愈烈之态。现下流行的性格测试五花八门,有九型性格测试、十六型性格测试、色彩人格测试、温斯洛性格测试,等等。甚至还有“ESTJ”、“INTP”、“外交家型”、“守护者型”等称呼与叫法。但今天在《性格纠正》这本书里看到一个观点,利用性格类型来定义自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它还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塑造自我的性格,而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你过去经历了什么,而是你未来想成为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叫本杰明·哈迪,是个美国组织心理学的博士。他曾做过大量心理学研究,告诉世人我们该怎么有意识地塑造性格,实现自我转变,从而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纵观我们人的一生,性格是否真的一成不变,我想是不存在的。我们人这么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决定性格变化的因素是存在变化的,要想保证我们的性格一直是那样的,也是极不容易的。也许,我们多数时候说性格不会变,还是指的是相对性,并不是绝对性。

这么说吧,从心理学来看,我们人在生命过程中,对待事情、看待经历的心态与想法一直是变化着的。与其说我们的经历影响了性格,不如说我们对经历的看法与态度影响了性格。我们经常在古装武侠剧中发现一个曾经特别活泼开朗的人,但他沉寂山谷几十年,他的性格会变得深沉而沉寂。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还是有的。有时候,一个小孩子,当他家境好的时候,开朗活泼,而当家庭遭遇重创,身处这样家庭的小孩子长大后往往性格会变得和小时候大不一样。

也许正如心理学家布伦特·斯莱夫博士在《时间与心理学解释》中写道:我们会根据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来重新解释或重构记忆;在这个意义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当下是因,过去的意义是果;而不是过去是因,当下的意义是果。

这位心理学家的意思其实是说,塑造我们当下的不是过往的经历,而是我们怎么怎么看待我们的过往经历。一些人的性格之所以难以改变,大概率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看法一直是没有改变的。比方说,有些人面对童年时的阴影或创伤会一直心怀怨念而终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也有一些人,会选择与自己的过往和解,这样的结果他性格中的阴影也会被消解掉。

所以,我觉得,我们一直流传下来的这句成语,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只能说对错参半。我们人的性格,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的、可塑的,我们人完全有能力塑造我们自己的性格。

我们有时候还会有一种误解,即越世故就会认为越成熟。这种看法,我也是不敢苟同。首先,世故与成熟不是一回事,世故是为人处世的方式,而成熟是内心对外界看法渐趋稳定;其次,成熟的人,多是明确自己要怎么过完一生的人,而世故之人未必就是明确自己这一点的。成熟而不世故,或者说知世故而不世故,这也是一种成熟的变现。

拉拉杂杂说了以上这些,言而总之,我们人是能够塑造我们自己性格的,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固化认识而框死对人性格的看法。

今天更新就到这,感谢各位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