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酿米酒:香飘十里八乡

 风行阁影像 2022-04-28
来源: 2022-01-07 14:55:01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胡宗仁 文/摄 通讯员 赖建梅

庙下酒也称“过年酒”,主要有糯米酒、红曲酒、包饭酒、酒沤酒和陈酿酒等,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前后开始酿制。而村民最喜欢做的,就是糯米酒。糯米酒色泽明净,香气扑鼻,甘醇可口。

酿造庙下酒最集中的村庄是庙下村。

“庙下村家家户户有酿制米酒的习惯。”庙下乡文化旅游办公室负责人金杭介绍,庙下村距龙游县城22公里,系浙西大竹海的腹心之地。因村头旧有川山庙得名。川即庙下溪,旧时称柘溪,是灵山江龙游境内最大的支流,有横直两源,直源发源于龙游最高峰桃源尖南麓,横源发源于龙游次高峰六春湖东南麓。现在,庙下酒已成为当地村民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无论上海人、杭州人到庙下后都会尝尝庙下酒,并带上几坛回去。

相传,庙下酒始于咸丰三年(1853),当时有一位青年叫朱广源,平素喜好收集民间酿酒技艺资料,并勤于实践。他曾在庙下街上建一酒坊,继而又开设一爿“广源酒店”,专营庙下酒。此酒用祖传研制的酒曲酿造。其曲呈正方形,酿成“酒娘”后,再以庙下溪水加工,至半月后待酒呈黄色,香气清醇扑鼻时即可取食。朱广源病故后,其弟朱广茂和朱卫松继承兄业,更兴酒坊,将店号易名为“广茂酒店”。制酒时,仿照原配方,佐以小米和催酵草药配制成新酒药,制成一种新黄酒。此酒饮后让人大为爽心,故又称“甘生老酒”。老店曾有酒联:“庙下好水,酿成春夏秋冬酒;庙下好酒,醉倒东西南北人。”

57岁的村民朱曙生,从小就看着父亲、母亲做酒,是闻着酒香长大的。

朱曙生说,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看,一年一年地跟着,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记着要领,耳濡目染就学会了。“现在,我已做了六七年的米酒。”

在朱曙生楼房的一侧,搭建了用于酿酒的作坊,里面还配置了一台环保的蒸汽发生器(俗称锅炉)。与一般农户不同,他是利用蒸汽把糯米蒸熟的。

记者看到,朱曙生先是把糯米浸水淋净后,再将两桶(每桶25公斤)糯米放在蒸的位置,用蒸汽蒸熟。

“我在早上8点钟就开始做酒了。”朱曙生介绍,先是打开锅炉的阀门,要过40分钟才开始蒸,等蒸汽上来,再蒸18分钟,这两桶的糯米就蒸熟了。

米蒸熟后,他与另外一人把两桶糯米饭抬到一个架子上,再舀冷水淋饭,直至酒饭微温。

“一蒸桶,倒入三桶半的山泉水,就淋好了。”朱曙生说。

之后,他与人把糯米饭抬到一间冬暖夏凉的泥墙房里,分两次把糯米饭倒入干净的“千斤缸”。接着,拌酒药。酒饭拌均匀,再压实,并在中心掏出1个直至缸底的圆孔,最后在缸盖及周围用棉被保温。

“以前,是用稻草保温,我改成用棉被更干净、方便。”朱曙生告诉记者,做米酒马虎不得,一个个步骤是经过多次实践才形成的操作规范。

朱曙生做的庙下米酒,需要在酒缸里酿50个小时才来“酒娘”,再自然酿一个星期,然后才加水。朱曙生说,加水五六天后,再起缸,把米酒灌入一个个酒坛里,再密封。如果要做成红曲酒,在起缸时,要把红曲用纱布包着放入酒缸,密封半个月就成了。

“50公斤的糯米,能酿90公斤的酒。”朱曙生做的庙下米酒有劲道,不仅亲朋好友喜欢喝,不少消费者也喜欢。

为什么?朱曙生说,米和酒药是庙下酒的形,水是庙下酒的魂。上品的庙下酒,得用山泉水才行。

糯米,要选择上等的好米,这是其一。

其二,酒药(酒曲),朱曙生是专门到常山的两个老人家那里定做的。他说,一缸(50公斤糯米)要拌16个到17个酒药,有了好酒药才能来好酒。

其三,最关键,要用山泉水酿造。庙下酒成名绝非偶然,因为庙下的水质特别好,庙下溪横直两源都出自高山深处,常年流的都是沉淀在深山丛林中,经石块缝隙溢出的山泉水。

“为了找个好水源,我前后花费2万多元。”朱曙生介绍,有一次,他挖了一口20米深的水井,结果因为水里含的硫磺超标,只能放弃了。后来,他找到以前上山砍柴时,经常喝的一洼山泉水,用水泥建起水池(全密闭),接上800多米的水管,流到家里。经过检测,山泉水各个指标达标,才用来酿酒。

“这水特别清澈,烧开喝,还有点甜。”朱曙生说,好水酿好酒,从农历十月初十至今,他已经加工了4000公斤的糯米,计划还要再加工1000公斤糯米,本季已销售庙下酒3000公斤。

责任编辑:徐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