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内容简要: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一段连接上一段,可以看作是老子对道的再一次总结。 “母”在《道德经》里面出现了很多次,如第二十章“而贵食母”,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牝”也是“母”的意思),这一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几个章节里的“母”的意思是一样的,指向的是我们真心的源泉和源头,是和天地根(也就是道)连在一起的。所以道是整个天地之“母”,而天地和人一样都为道所生,人在道的体现就是人的真心,于是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抓住了道这个“母”之后,我们就知道功、名、利、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些的由来是如何的,这称之为“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是从源头去观,从源头去看。“得其母”就是得道。《清净经》里说:当我们的心不被欲所牵,神不被心所扰乱,到达了“清静为天下正”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与道慢慢的融合起来了。为了让心不被欲牵,神不被心扰,我们需要修炼自己的玄德。 修炼玄德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清静,“清静为天下正”。人为何要清静?是为了得道。人为什么要得道呢?因为得道,就能站在根源去看问题,心不乱,神宁静。如第三十九章所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我们不能“得其母”,就没有得到“一”。得其母是得道,就是得一,是“得一以灵,得一以生”。所以“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神的灵,万物的生,这就是子,就是所生,就是一切。 人在得道之后是要继续修道的,要继续把自己的玄德像天地一样扩散到天地之间去,只是此时此刻他不会再逆转。何为逆转呢?就是有了功德之后,又心生骄佞,又贪恋物欲,这称之为逆转。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可以理解为人首先通过修炼玄德得道,知其子之后反过来守住道。 得道,是你的心能够真正的守在清静之境。《清净经》里面说:“虽曰得道,实无所得,士民得道”,你认为自己有所得,那不是得道,因为没有站在“无为”的角度。先通过修炼玄德,让自己的心神宁静,心神宁静以得道;得道之后通过根源的理解去理解万事万物,叫做“以知其子。” “知其子”之后还要去行玄德,去做事情,做事的过程当中依然不离开道,一边做一边守住自己的清净之心。第三十七章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如果有欲望产生,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做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心会冒出来,此时就要用“无名之朴”把它镇住,这就是“复守其母”,可以“没身不殆”。 在实际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对这些话语更加能够理解。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会因为贪欲贪求而心神不宁,当拥有很多之后,又会因为自己的骄傲变得心神不宁。特别是“会当凌绝顶”,没人能说你什么的时候,那更加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只有时时刻刻修玄德守其母, 让内心不离清净,这才能够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塞其兑,闭其门”,把自己的门户观牢守在真心里面,这是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守住内心清静,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对这部分不太理解,可以翻到第四十七章)。“塞其兑,闭其门”是守住真心,不是让自己变得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无知无欲,所以说能够守住清静本心时,“终身不勤”,根本不用去劳心劳力,因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用心若静。 如果“开其兑,济其事”,那就终身不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很难真正的把这个世界变好。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有为”的去做了,而不是无为。 老子讲究无为而治,是从道、从整体角度去解决问题,而“开其兑,济其事”,是只从自己的某一个单面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是很难解决整个全盘的问题。 如果只是要解决某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思想不切实际,这个很正常。但当试着去解决一件很大事情时,我们会对这个思想有很切实的领悟,因为你已经不是要单独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要理解老子的思想,我们得给自己一点大的使命,起码是“做个君子”这种使命。这些章节是从一个君王该如何治理国家这个维度去谈的,要“塞其兑,闭其门”,而不是要“开其兑,济其事”。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当我们用眼光聚焦到某一个点上去的时候,你确实能把这一个点看得很清楚,但是这一点之外的一切却无法看清楚。那是明还是无明呢?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见小曰明”,能看到360度的每一个小,这称之为明。而如何做到看到360度呢?就是守住自己的清静心,用心若静,三百六十度旋转,这称之为“见小曰明”。 守柔是守内在的强,所以叫守柔曰强。内在的强没有了才会显现为外在的强,内在的强具备的时候,外在一定是柔的。所以内心强大的人,他才能够以笑面对世界。内心不强大的人,他就会对世界用怒火来应对。柔和强,内和外它是相反的。 孔子说色厉而内荏这种人是最可耻的,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凶悍,其实内心一点都不坚强。反过来真正能够处变不惊,对所有人都很柔和的这种人,他的内心是很坚强的,是真正的强;内在的强显现为外在的柔和,叫“守柔曰强”。此时能够守住内在的清净,能见各种小又能守住内在的柔,可以帮助所有人“用其光,复归其明”,用自己的自信之光,让所有人慢慢地恢复到自身本有的光明。 “无遗身殃”,不让自己因为做事情而留下了什么灾祸,也就是生而不有的意思,事了拂一去的意思。刘邦打完天下对张良说:“我封你为万户侯”。张良说:“不要!你让我回家种田就行”。刘邦嘴上说:“那怎么行呢?”但心里很开心:“让你回家种田也实在过意不去,留县是我们最早相遇的地方,我把这个县交给你,封你做个留侯”。张良说:“谢主隆恩”。叫“无遗身殃”。那像萧何、韩信他们就没有这么好的结局,这称之为“袭常。”“袭”就是延续的意思。 这一节归根到底还是四个字——“为而不恃”,“为”是站在道的角度无为,是“塞其兑,闭其门”的无为,又能够有“见小守柔”的为,所以为而不恃,方能够“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生能够成长为什么样子和自己承担什么使命责任有分不开的关系,人没有想过要承担什么大使命的时候,他就不会去追寻什么大的智慧,因为会觉得那种智慧跟自己相差太远。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管理学,学领导学问,看《道德经》,但不会有这么深的思考。后来工作了,再把以前的书翻来看,就觉得很受用;后来想着怎么去传承时,再看又有很深的体会。人一定要有大的承担和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这样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和自己融为一体,我们在知的情况下行,在行的情况下知,这便是玄德。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