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楹联格律 平仄规则

 新用户9735D6yF 2022-04-29

楹联格律

(一)、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
即在单句联文中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这里是两个概念:一是,在节奏的安排上,上下联自身联文内部平仄要交替,不能在节奏点上连续平声或仄声,更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二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对立,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二)、对于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就是说,多句联的句脚必须交替。这是基于维护楹联作为格律文学文体尊严、体现楹联文体个性特征的需要。
楹联不讲押韵,但遣词用字必须讲究声律。所谓“仄顶仄,平顶平”的传统格局,就是清人林昌彝所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通常形象化地称之为“马蹄格”。其规律正如马行之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要踏两次。如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就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鉴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末尾应为单仄或单平。根据这样的规律,其特征就是上、下联句脚分别依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安排。
 
从“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来讲,“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在楹联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东西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三)、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收于仄声,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四)、古四声(旧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
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入声字都为“仄”;而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在今四声中北分别归入去声、上声或阳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目前,在楹联创作、评审的实践中基本趋于共识,就是《联律通则》所明确规定的遵循“双轨制”,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这是普及与传承、提高的需要。

(五)形对意联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形式对举,而且意义关联。所谓关联,就是语意(或联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幅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
 
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学出合格的楹联,甚至可以出佳作。总之,楹联要讲究格律,楹联格律的底线必须守住。任何游戏必有游戏规则,不然的话,就玩不下去。格律不是束缚人,相反的是给人以自由。大家都依从格律,就有共同遵循的规则,无论是创作、评审、赏析,共同的认识就会增多,楹联创作才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不断繁荣。当然,从文学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真正把楹联的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基本规则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有许多涉及楹联修辞学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探索。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图片

对联入门知识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    

        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   平仄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   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

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

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

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

“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

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

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

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

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

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

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

、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

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

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

,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

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

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

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

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

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

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

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

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

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

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

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

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

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

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

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

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

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

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

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