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是东南亚地区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经中越口岸河口)的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为米轨铁路,呈南北走向。滇越铁路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当时)。 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因觊觎云南丰富的矿产,开始计划修建铁路加大运输量,掠夺云南地区矿产资源。1885年,法国通过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并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下段由河口经蒙自市碧色寨至开远,中段由开远沿南盘江北上,经华宁县盘溪至宜良,上段由宜良经呈贡抵昆明。 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是好像没听说过哎,给你提个醒,冯小刚的《芳华》。 《芳华》捧红了离蒙自城更近的碧色寨,却少有人知道电影中“出镜”时间最长的芷村车站。电影末尾,刘峰与何小萍拥坐于一面黄墙之下的长椅,就是在芷村车站站房前拍摄的。 今天想要简单说说蒙自到屏边这一段的一些故事。 我知道你没概念,地图奉上(这个地方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比如小鸡冲,去百度地图放大看还有很多) 贴心的我知道你们根本不知道蒙自在哪,也许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这样也许会更清楚一点 芷村 芷村站海拔1630m,往北约4km便是米轨南段的最高点,海拔1702m。从芷村开始,铁路就进入了有名的“芷腊关”,从距离芷村站4公里的昆河线308公里处开始计算,直至393公里处的腊哈地站,铁路在85公里内下降了大约1550米,平均坡度约为18.24%。连续不断的下坡对列车的制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时至今日,限制昆河线南段运力的最首要因素依然是连续的长大下坡,双机仅800吨的牵引定数与北段曾经开行的1500吨级列车相比高下立判。 芷村火车站现保留有六幢法式建筑,其中保留较为完好的是火车站站长室,旋转的木梯,法式特有的瓷砖地板、壁炉等等,这些建筑均为当时修建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建造。 人字桥 人字桥横跨于两个90度的峭壁之间,长71.7米(包括与山体连接部分),宽4.2米,距谷底102米,由法国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因形似“人”字而得名,被称为滇越铁路第一桥。桥身全为钢铁结构,2万多件钢铁部件由螺丝钉和螺丝母铆合而成,没有任何焊接痕迹,一百多年来风吹雨打,直到建成70多年后才进行第一次大修,足见其工艺之精良。据史料记载,为修建跨度仅67米的五家寨人字桥,中国筑路劳工死亡800多人,当年法国报纸也称:中国工人在人字桥上的施工是“死亡之上的舞蹈”。当初滇越铁路修筑到这里时,两边隧道已经打通,准备架桥连接。然而相距仅60多米的两个洞口,却距离谷底深达100多米,想要建造如此高的桥墩按当时的技术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各种施工方案一再失败。后来由承建商——法国巴底纽勒公司董事,工程师鲍尔·波丁(Paul Bodin)设计出用人字形钢梁做桥梁支撑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建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钢桥。 猫猫头山 这个地方没有故事,只是这座山刚好长得像猫猫头,但是谁能拒绝可爱的猫猫呢 白鹤桥 面向列车旅客,米轨沿线也曾诞生过徐家渡、糯租、倮姑、白鹤桥等许多铁道集市,这种曾经广泛存在于中国老铁路的贸易形式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已走向绝迹,但是白鹤桥还保留了下来。每周一是白河乡的“街子天”,摊位沿乡镇主干道和米轨铁路排列,在原白鹤桥站附近道口形成交叉汇集。附近的村寨居民沿公路铁路,背着农产品,牲畜和山货来到白河桥,在铁路旁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铺开摊子,吆喝着等待买家到来。虽没有成文的规范,但汽笛接近,哨声一响,商贩顾客在几秒内让出通道让火车“贴脸”通过。鸡鸭在火车驶来时纷纷低下头,距离火车不过几十厘米,列车驶过后商贩迅速恢复经营,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