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巾军风暴席卷朝鲜半岛之时——高丽人是如何挣扎求生的

 海枯石烂海枯 2022-04-30 发布于福建

元未红巾军起义之后,元廷四处调兵镇压,远及中亚、西藏都被征调兵力前来中原作战。至正十四年(1354年)7月,高丽军由开京(开城)誓师出征,受命远征中原镇压叛乱。

当年11月,高丽军队投入了征讨张士诚的战役,此后还和朱元璋部红巾军在六合、滁州交战。1355年的五月之后,在中原战场勉强熬过高邮战役,高丽军开始陆续撤回国内,最后一批人马在1356年5月撤回了国内。他们带回了元朝内部大乱的真实信息。

作为元朝忠实藩属国的高丽,为现实所迫,必须得开始防患于未然了。

高丽恭愍王王祺

高丽恭愍王王祺,蒙古名伯颜帖木儿,这一年27岁。此时高丽国也是动荡不安,外部有沈王集团企图篡权抢夺王位,还有倭寇海盗年年侵扰,只为抢粮不为钱财:恭愍王在内部搞得扩张王权、稳固王位的政治改革,和亲蒙元的贵族大臣们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

红巾军三路北伐,已经逼近辽东,此刻恭愍王只能相信自己的亲信了。他将自己在大都居留十年时一直担任贴身侍卫金得培派往鸭绿江边,任西北面都巡问使。1358年夏季,红巾军已经进入辽东南部地区,高丽朝廷紧急在西北泥城(鸭绿江边的义州东部)设立千户府以监管四支军队,由副千户长统领,主要用来防守鸭绿江江防。

文章图片2

元未高丽

一、风暴来袭

1359年农历一月,红巾军攻陷了广宁(今北镇)、金州和复州。破头潘(潘诚)和关先生(关铎)率红巾军攻打全宁(今内蒙古境内),焚毁了鲁王宫府,4月末进驻辽阳。至1359年年中,红巾军控制了山东大部分地区、大都东部和高丽边境接壤的地区。

这一年,数万辽东难民渡过鸭绿江,逃往高丽国避难。红巾军在攻占辽阳之后,立即将目标转向高丽。至正二十年(1359年)八月,高丽朝廷收到红巾军的公文,意识到红巾军入侵已是迫在眉睫。红巾军的公文内容如下:

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踰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今令诸将戒严士卒,毋得扰民。民之归化者,抚之。执迷旅据者,罪之。

檄文全篇记载在《高丽史》中,应该是目前唯一留存的红巾军正式公文,大约也是仅存的白莲教早期宣传文告。从檄文可以看出,红巾军实际上没有把高丽看做什么蛮夷外国。在红巾军的世界观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元或者整个蒙古帝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都是他们有义务去拯救的“生民”:所有站在蒙元统治者这边的各部族、部落、藩属国的上层精英分子都是红巾军的敌人。不过,他们号称致力于“恢复中原”,反蒙色彩非常强烈。但红巾军在辽东建立过地方政权,曾经争取过当地贵族士绅阶层加入,因此红巾军并不是民族极端分子。

总之,攻入征东行省--高丽开辟一处新的根据地,对红巾军的领导们而言,完全没有任何政治正确问题。

文章图片3

《高丽史39卷-恭愍王世家》在这一年年底记载:

甲辰,辽沈流民二千三百余户来投,分处西北,郡县官给资粮。先是本国人亦有渡鸭绿江居者,以兵乱皆自还。

渡过鸭绿江逃难的民众,不仅仅是汉人,也有居住在辽东的高丽族人。因为辽东赋役相比高丽国内轻松很多,所以为了避开高丽国的沉重剥削,迁入辽东的高丽人很多。高丽国和元朝都不断下令禁止,但在过去几十年,返乡高丽民户并不多。如今,局势已经严重到他们竟然舍弃辽东相对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得不逃到高丽寻求安全保障的地步了。

不过,这种安全保障只是心理安慰,紧跟着这批难民,一股红巾军部队大约3000多人,在12月19日突袭了鸭绿江东岸,劫掠了高丽国管辖的领地。

由于情报滞后,高丽朝廷完全没能及时反应。红巾军旋风一般过江,转天就回去了,估计是一次试探性的武装侦察行动。高丽都指挥使金元凤对此事隐瞒不报,在他们看来,红巾军突袭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他们也害怕因为自己无能而遭到朝廷斥责。

文章图片4

但是,十天之后,“十二月丁卯,红头贼魁伪平章毛居敬众号四万,冰渡鸭绿江,陷义州,杀副使朱永世及州民千余人。”(《高丽史39卷-恭愍王世家》)

戊辰,贼陷静州,杀都指挥使金元凤,遂陷麟州。”隐瞒军情不报的金元凤还没来得及被追责,就已经被红巾军所杀。

高丽恭愍王王祺紧急调整人事安排:“庚午,以守门下侍中李嵒为西北面都元帅;庆千与庆千兴为副元帅;金得培为都指挥使; 李春富为西京尹; 李仁任为西京存抚使。”以重臣出镇西北,希望能挡住红巾军。

贼入铁州,安祐、李芳实等击却之。贼退屯麟静等州。

李芳实曾是恭愍王寓居大都时的随从,此时任护军。1354年,李芳实在攻打北方边境反恭愍王叛军的战斗中,以少胜多,军事才干和政治忠诚度都让恭愍王器重。

但是红巾军继续快速推进:“乙亥,贼复入铁州,寇掠旁县,安祐遇之于清江,破之;复战,败绩,祐退屯定州。

己卯,以同知枢密院事金希祖为西海道都指挥使。李喦至西京,诸军未集,退屯黄州。中外汹惧,京城皆走为计。

红巾军在人生地不熟的高丽,势如破竹般轻易深入高丽境内。一方面是高丽军队战备松懈,八月份就接到红巾军檄文,但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丽全国都缺少坚固的防御工事,一些边境县府甚至连石砌的护城墙都没有。16世纪中叶的地理著作《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载,红巾军从昌城进入高丽时,昌城竟无城堡可抵挡,民众只能在山里依险避难。

《高丽史.恭愍王世家》此后的记载很简略:

辛巳,发诸司吏胥补西北面战卒。

“丁亥,贼陷西京。”

红巾军逼近之时,连那些衙役胥吏都被征调去补充前线的炮灰了。但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1月17日,西京(平壤)被攻占。开战不到一个月,高丽国的陪都被红巾军占领了。西京是辽阳和开京之间面积最大、防守最严的城市。高丽人自己也认为“西京为国根底。”号称有高耸的石砌城墙,上设有岗楼。即使被围,西京城仍然拥有充足的水源,城内约有80多处泉水、井水供给。但这都没什么作用,红巾军基本上是没遭遇到什么抵抗就拿下了西京。

这个时候,高丽朝廷新调派的人手都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

二、收复西京

不过,对于西京陷落,高丽朝廷很务实。朝廷立刻派户部尚书朱思忠向红巾军首脑进献了礼物(如细布、马鞍、马缰、好酒好肉)。据高丽史书记载,当时朝廷进献礼物是为了打探红巾军虚实。无疑也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组织防御,对抗红巾军。

“朱思忠持贼书还,辞极倨傲。”几天后朱思忠回返开京,上交红巾军首脑们的一封信,“辞极倨傲”,估计内容是十分傲慢无礼的。不过,他的此行还是得到了一些情报的:红巾军此次突袭高丽,主要还是为了粮食。

红巾军占据西京后,没有继续南下追击高丽军,在城内休整,四处派小队搜集粮草。这就耽误了战机,给了高丽军喘息的机会,可以从南方各地征调军队。

丢失西京的西北面都元帅李嵒被高丽恭愍王解除了职务,任命李承庆为都元帅,郑世云任西北都巡察使。高丽朝廷为了征集更多的战马,下令承宣以上官员必须提供战马一匹。禅院僧侣和马匹也必须登记在册,准备征募军役。恭愍王甚至在寺院征集护院僧兵,调集了所有可能的部队,派往西北面去应付危机。

郑世云号称当年高丽最杰出的军事家,是随恭愍王居留大都时的侍卫,恭愍王非常信任他。

他前往黄州考察形势后,建议国王说:暂时牺牲北方领土,为开京争取时间。红巾军进入西京后,加固城墙,并无继续进逼开京的打算,所以不必惊扰他们,以免打草惊蛇,“贼入西京,积柴修城,无进逼计,愿勿惊扰,以安众心” (《高丽史》卷113.郑世云传)。

这次入侵高丽的红巾军,军纪一般,虽然残暴了一点,对反抗者毫不手软杀得很果断,不过史料中并没有他们肆意乱杀、随意扰民的事迹。占据义州和静州的红巾军,曾经有守护粮食补给的士兵150人,被当地百姓杀死。不过,并非所有高丽人都抵抗红巾军入侵,有数万高丽百姓投降了红巾军,还有不少人与红巾军做生意,以期能发笔意外之财。

高丽军渐渐地在西京周围集结兵力。2月2日,数百高丽骑兵在西京附近遭遇一小股红巾军,在激战中获胜。上将军李芳实也在铁化战斗中杀死红巾军数百人。这些四处乱窜的红巾军小队,大约都是红巾军搜集粮草的零散队伍。

恭愍王则在做最坏打算,他下令京城官员备好武器、仆人、马鞍、坐骑、给养及粮草,他和自己的蒙古族王后在入夜之后,还偷偷到后花园练习马术。据说恭愍王虽然在大都长大,但平时并不喜欢骑马,临时复习骑马技术,完全是在准备跑路。

多亏了他派出的几名将领很得力,终于在1360年农历2月初,两万高丽士兵在生阳驿集结,做好了收复西京的准备。《高丽史》记载:战斗前,高丽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时天寒,士卒手足冻,怨甚。”李成桂等将领再三鼓励士气,许下各种承诺,才能鼓动士兵们顶着寒风发起进攻。

文章图片5

李成桂

还好,红巾军士气也不高,并不想死守西京城。从史书记载来看,留守西京的红巾军首领似乎不是毛居敬或者其他有实力名气的主将,士兵们四处打粮,天寒地冻导致红巾军士兵伤病极多,也没做好守城的准备。不过,他们及时得知了高丽军的计划,在高丽人进攻前,在城内将做内应的高丽人屠杀干净。高丽军突破城墙时,把逃难的高丽百姓也误杀、踩踏而死了不少人。1360年2月6日,高丽军经过几天的苦战收复了西京,红巾军大部撤到了龙岗、咸从两地。战斗中高丽百姓死伤惨重,估计有数万人死于双方之手。

西京战役胜利之后,高丽军士气大涨,咸从战役中高丽军队已经敢于和红巾军骑兵硬刚了。高丽军大将安祐所部在列阵未完成时,红巾军精锐骑兵就发起冲击,两员高丽将领战死,不少士兵被红巾军精骑踩踏而死。但高丽军阵列没有崩溃,抗住了骑兵冲锋,得以成功后撤。虽然初战失利,但是安祐所部高丽军在援兵到来后反击获胜。1360年3月2日,咸从的红巾军退入营寨栅栏后死守,高丽步兵强行突破,红巾军损失两万人。高丽获胜的关键因素,还是因为饥寒交迫、疲惫不堪,使红巾军伤亡日益增加。

在朝鲜半岛北部崎岖山地中,安祐、李芳实所部高丽军迫使红巾军慢慢向北移动,直至鸭绿江两岸。3月初,红巾军在延州、古宣州与高丽追兵会战,站在红巾军这边作战的还有很多精于骑射的高丽人。激战后,红巾军被击溃,残部渡过刚刚解冻的鸭绿江。

文章图片6

3月3日,红巾军残部渡过解冻的鸭绿江时,有几千人落水而死,红巾军伤亡惨重。

《高丽史.113卷.安祐列传》是这么记载的:

……贼窘,渡江冰陷,死者殆数千。贼登岸,作队为抗拒状。我军疑穷寇死战,敛兵不追。是夜,贼遁。”

刚刚渡江幸存的红巾军士兵,转回身立即在鸭绿江北岸列阵以待。

大概还有三百多名红巾军战士顽强地在河岸边列阵,浑身湿漉漉地在料峭的北风中视死如归、树红旗列队迎敌。

高丽军诸位将领在对岸看到了这种情况,面面相觑,一致认为穷寇莫追,进一步追击会让处于绝望中的红巾军狗急跳墙,与高丽军拼命。于是,万余高丽军在三百余人的红巾军面前撤离战场。

义州的红巾军千人则在高丽军逼近前,迅速渡河得以逃脱。高丽军大将李芳实决定休养疲弱的高丽步兵和骑兵,不再追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寒冷天气里,红巾军和高丽军都筋疲力尽了。3月中旬,高丽元帅庆千兴、安祐和金得培向国王递送捷报。

红巾军第一次大规模入侵高丽,至此结束。

文章图片7

三、风暴间歇

很明显,高丽国得益于有诸多出色的将领,才能统领那些士气不高的高丽士兵打退了红巾军。在收复西京的战斗中,高丽元帅李成桂(朝鲜王朝的开创者)负责督战,手下部将的庸碌无能让他心灰意冷,收复西京后,他因身体不适返回京城。直到红巾军退出高丽,李成桂一直称病在家。

身经百战的红巾军战士单兵作战能力相比高丽士兵来说,确实要强不少。这些主要来自中原的汉子,几年前还在农田里刨活,如今凭着一股血气,跨越山地、沙漠、草原转战几千公里,一往无前地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内陆搅得一片混乱,曾经征战欧亚大陆所向无敌的蒙古骑兵被打得大败。

文章图片8

西京--平壤

不过在这次入侵高丽国的作战中,红巾军将领并无出色表现。士兵因为大多为河南山东人,完全不习惯朝鲜半岛北部的寒冷天气,加上缺乏粮食、冻饿、疾病导致大量减员,士气低落、军纪涣散,因此最后惨败而退出了高丽国境。

红巾军入侵的主力刚刚被打退不到一个月,高丽人的胜利喜悦犹如昙花一现。1360年4月初,70艘红巾军战船渡过渤海,在高丽西海道丰州海岸和西京附近入口登陆。红巾军登陆后烧毁丰州城门,攻占丰州城,洗劫官库的现钞和粮食,并将官库付之一炬。几天后,红巾军又在沿海安州登陆,直逼西京河口的德岛、席岛,入凤州烧城门。百余艘红巾军战船入安岳郡元堂浦,抢粮食并烧毁庐舍。

但这支红巾军水师部队上岸作战的人马不多,史家推测他们是山东红巾军的增援部队。他们本来应该是来支援进入高丽的辽东红巾军,但来迟了一步。他们登陆之后才发觉:本来应该前来接应的友军已经被高丽军击退了,被打回了辽东。因此这支红巾军部队一时之间行动失措,只满足在海岸边劫掠高丽城市。在李芳实的指挥下,高丽军把红巾军赶出了丰州海岸。红巾军水师见局势无望,只好自行撤退。

4月中旬,高丽朝廷派户部尚书朱思忠(前述去西京给红巾军送礼物的那位)、宦者方都赤向大都奏报获胜的消息。然而,朱思忠等人被战乱阻于辽东,灰溜溜回到国内不敢过江。恭愍王大怒:“虽死不可还!”

户部尚书朱思忠等人不得不继续前进,但抵达沈阳后发现,通往大都的道路因为局势混乱而隔断,滞留几个月后只能返回高丽。

在红巾军退去后不久,高丽境内出现大范围旱灾,从1360年春一直持续到1361年五月。这段时间内,高丽恭愍王忙着对付饥荒,稳定人心,但也没有忘记对红巾军的防备。去大都报捷的使团无功而返后,恭愍王和高丽百官已经意识到:内陆的动荡已经波及大元全境,红巾军进入高丽在整个大元而言不过是件小事。由此,高丽朝廷再次考虑迁都汉阳(今首尔)的计划,恭愍王下令汉阳地方官修复城墙和城门。

总的来说,高丽国疲于应付国内的旱灾饥荒、倭寇的袭扰,以及内部的各种叛乱,在红巾军第二次攻击前的这一年多时间内并没有做好备战工作。

文章图片9

形势图

而在这段时间内,中原战局发生了巨变。1359年(至正十九年)八月戊寅,元将察罕帖木儿督诸将攻破韩宋都城汴梁,太保丞相刘福通奉龙凤皇帝韩林儿退据安丰。

红巾军自至正十九年二三月间入据辽阳后,一改先前的流动作战方式,而散布于东起高丽、西到东胜的三千里战线上,从北侧对大都施压,继而吸引元廷火力,以图解围汴梁。辽东红巾军就此成为了元廷的首要打击对象。至正二十年正月,也速率部击败大宁方面红巾军周成、汤通部,孛罗帖木儿败红巾军杨诚部于蔚州。至正二十年十一月,山东红巾军田丰部兵败易州,退回冀南、鲁西一带。

至正二十一年二月,元廷同佥枢密院事迭里帖木儿攻陷了辽东红巾军驻守的永平、滦州 ,而先前全宁、宁昌已失 ,是以此时辽东红巾军向西、西南联系山东、陕西红巾军的通道已断。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五月,红巾军北伐西路军李武、崔德等投降元廷 。陕西平定,元朝得以腾出手全力对付山东、江淮、辽东的红巾军诸部。

是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大会诸将,水陆俱下,分道并进连克山东红巾军所守冠州、东平、济宁、济南、泰安、禹城等地,山东红巾军诸将杨诚、余宝、田丰等皆降,山东“郡邑闻风皆送款” 、“沿海登、莱、沂、密等皆降附”,山东红巾军困守大本营益都一城,辽东红巾军与他们的联系完全被阻断。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九月,高丽国王“遣户部尚书朱思忠如元,贺道路复通”。由此可见,红巾军在辽阳战败应该在1361年八九月间。辽阳失守,元军进逼,辽南地狭。所以,原北伐中路军,现在的辽东红巾军东渡鸭绿江,再次攻入高丽,几乎就成了其谋取生存空间唯一的出路。

四、灭国危机

文章图片10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11月,破头潘(潘诚)和沙刘二、关先生(关铎)及朱元帅等率红巾军十余万渡过鸭绿江。

辽东红巾军几乎是全军压入高丽国,第一个目标是朔州,距鸭绿江东南约12里,是位于通往开京驿路的边境县城,号称有坚固的石筑防御工事。朔州周边的六个烽燧没能发出警示信号,经过激战后红巾军占据了此城,几天后再占泥城。

李成桂正在北方边界镇压叛乱,在红巾军越境后他的部队成了第一批抵抗红巾军的高丽军队。恭愍王任命李成桂为东北面上万户,李成桂率1500名亲兵进攻入侵红巾军,尽全力企图拖住红巾军的进攻步伐。

闻听红巾军再次大举入侵,而且规模更大,高丽人真的慌了--高丽王朝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大将李芳实提议:红贼势大,我们必须采取守势。高丽朝廷紧急投入京城以北八个州县的人力和粮食,以加固慈悲岭的防御工事。慈悲岭是开京以北的战略要塞,扼守连接西京和开京的主要驿路,距离京城以北仅24里。

恭愍王为激励将士英勇抵抗,晋升安祐为都元帅,授予他“外之事将军制之”,“其赏罚用命不用命”。此时红巾军袭破安州,高丽军大败,高丽上将军李荫、赵天柱战死。高丽军指挥使金景磾投降红巾军,被任命为元帅,此后陆续有近十万高丽人投降红巾军。

红巾军发布檄文给高丽人说:“将兵百十万而东,其速迎。”(《高丽史.恭愍王世家》)

慈悲岭雄踞天险,加之有源源不断的人力增援,寄托了高丽朝廷的厚望。但在1361年12月13日黎明,一万名红巾军铁骑突破了高丽朝廷刚刚加固工事的慈悲岭防线。高丽军队溃败,都元帅安祐和金得培两人单骑逃离战场。高丽朝廷在慈悲岭这一关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但还是以惨败告终。是役后,开京城门洞开,任外敌长驱直入。

文章图片11

开城

大队红巾军沿着通往兴义驿的主干驿路迅速向南推进,目标直指开京。

京城防守早就脆弱不堪,恭愍王开始谋划逃离开京。

在元朝时期,开京是高丽最重要的城市,是当时高丽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也是高丽的经济中心。开京城内及周边居住着50万人口,而当时高丽总人口在250万-300万,开京聚集了高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在11世纪,辽军就曾经摧毁了京城。13世纪蒙古军队也曾经攻占这里,逼得高丽朝廷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这一次,高丽朝廷又得重蹈覆辙。

慈悲岭被红巾军突破的消息传来,恭愍王震惊之余,马上命令安排京城妇孺老弱病残离开。此举无异于公开宣布朝廷要弃城而逃,城内人心惶惶。

安祐、李芳实等高丽将领匆匆赶至开京,表示誓死守城,抗击红巾军,希望国王留下来招募士兵,守护宗庙,与开京共存亡。恭愍王的心腹元老大臣们都力劝他留下来,与京城百姓一起守城,至死方休。

宫中侍卫被派到京城主干大街招募义兵,但应征者寥寥无几。安祐只好奏报恭愍王,自己已经尽力,但没能招募义兵守卫都城。他见恭愍王此刻去意已决,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守城,请恭愍王赶紧离开。

恭愍王当天就将朝臣、百姓和二十八座宗庙抛在身后,带着他的王后和嫔妃穿过崇仁门,仓皇逃离京城“南狩”去了。当时,随同恭愍王逃离京城的百官和王族只有24人左右。《高丽史》记载,“未有一人扈驾者”。恭愍王逃离后,开京陷入混乱,“老幼颠仆,子母相弃,躏籍诸野,哭声动天地”。文武百官无不惊慌失措,一些人弃官而逃。

恭愍王流亡朝廷抵达阴竹的时候,随扈增至1400人。到广州(高丽南部地名,高丽有一大批从中国照抄的地名)时,当地官民都跑到山上避难,只有州官前来迎驾。南迁途中,恭愍王照旧签发军事任命,但来自北方只有坏消息。1361年12月19日,恭愍王接到红巾军攻陷京城的奏报,“贼已入京。临津以北,非我有也”。(《高丽史节要》卷27)

高丽各个贵族官僚家族慌乱无措,有的逃离开京,有的追上恭愍王流亡朝廷。朝臣弃官而逃的消息不断传来,进一步加重了恐怖惶恐的氛围。流亡朝廷陷入四面楚歌的境遇,甚至无法从各地得到充足的粮食供给。大部分地方百姓因为害怕红巾军南进而纷纷逃离,即使地方官想要满足王室的需求,但由于府库拮据,无法供应。

到了中南部的福州后,一些重臣依旧跟上了流亡朝廷,《高丽史》中记载有:“从者唯侍中洪彦博、李嵒、平章事金镛、庆千兴、柳濯,仆射金逸逢、参政郑世云、判枢密院事李春富、签书金希祖、……”恭愍王的主要亲信、元老重臣还是对他忠心耿耿的。有人建议国王逃亡耽罗岛(济州岛),但他们发现福州城墙都是巨石垒就,城内有数十口水井,军备颇具规模,而且与庆尚道的交通便捷,本地百姓对国王很忠心。于是,流亡朝廷决定驻跸福州,以此为陪都。

最主要的原因,红巾军渡江后不到一个月就攻占了开京,但却停留两月余没有南下追击,反而在城内加强防御工事:“杀牛马张皮为城,灌水成冰,人不得缘上。又屠灸男女,或燔孕妇乳为食,以恣残虐。”(《高丽史.恭愍王世家》)

文章图片12

所谓“屠灸男女,或燔孕妇乳为食”多半是后世史家的污蔑之言。开京百姓如此惨遭蹂躏,却还有近十万高丽人投降红巾军,以致后来高丽军反攻时,对面阵营的敌人很多说高丽语。而且,红巾军主力部队是白莲教徒,他们是素食主义者,喝牛奶是可能的,士兵纪律差是可能的,吃人肉什么的则纯属毁谤和诬陷。

当年的开京附近有桧岩寺,主持懒翁禅师曾经师从印度高僧,在大都担任过广济寺住持,是高丽最有名望的佛教禅师。开京陷落之后不久,一队红巾军骑兵就进入了桧岩寺。他们的首领只是向懒翁进献了沉香以示敬意,上完香后,他们就离开了。此后,开京周边的寺庙、村社都没有被红巾军骚扰,此事记载于高丽时代的《懒翁传》。由此可见,红巾军占领开京期间,并无大规模劫掠、骚扰百姓的事件发生。

有不少高丽臣民是真正投降了红巾军,安州高丽军指挥使金景磾就是其中一个,一些高丽官兵也参加了红巾军。

实际上,很多高丽人热情欢迎红巾军,元末明初权衡撰写的编年史《庚申外史》记载:开京城内有“其臣纳女请降。将校皆以女子配之,军士遂与高丽如姻娅,恣情往来。”

高丽大臣送上女儿请降,高丽军官与红巾军联姻,红巾军将士与高丽人成了姻亲,互相热情来往。红巾军全体沉迷在高丽人营造的温柔乡中了,将士们久经苦战之后,在开京城温柔乡内一时之间完全放松了警惕。也由此可以发现,红巾军再次犯了老毛病,没有一鼓作气南下追击恭愍王,也没有及时稳固半岛北部的占领区,又一次让高丽人有了喘息之机。

五、高丽人反攻

1362年1月11日,恭愍王以福州为高丽陪都。

恭愍王任命郑世云为总兵官,监管诸道事宜,后又以他为中书平章事,赋予全部军政大权。在红巾军沉醉温柔乡期间,高丽朝廷终于清醒了,开始调集诸道官兵集结北上,准备反攻。

这段时间内,红巾军也不是毫无行动,但大多数都是些小规模侦察性质的。

文章图片13

有三百余骑红巾军攻陷原州城,杀死了牧使宋光彦,这是红巾军此次进攻最靠南的地方。红巾军二十九人出现在安边府,城内的人诈降,大摆宴席请客,在他们喝醉时杀了所有人……红巾军十几万人,占领开京后滞留城内两个月,始终没有继续南下进攻。

至正二十二年正月甲子,公历1362年2月12日,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集结准备后,总兵官郑世云督安祐、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余庆、金得培、安遇庆、李龟寿、崔莹等高丽诸将率兵二十万开始反攻,进围开京,屯于东郊。

次日夜里,开京城内高丽人都得到了城外传入消息:“一夕,传王令,除高丽声音者不杀,其余并杀之。”(《庚申外史》)黎明之前,天色最黑暗之时,战鼓声中高丽军化整为零,向京城城墙冲击。李成桂,未来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此时是小有名气的将军,他带着两千亲兵为先锋,冒着雨雪攻城。

大多数红巾军在睡梦中惊醒,黎明前的突袭让他们惊慌失措,城中高丽内应也乘机发动。红巾军头领们甚至都不知道高丽官兵已经发动了攻城战,可见红巾军疏于防范、纪律松懈到了何种程度。

高丽官兵利用红巾军仓促应战的混乱时机,全军发动总攻,展开了大规模京城攻坚战。李成桂表现最突出,当先突入城内。总兵官郑世云同时也深刻明白“穷寇莫追”的道理,不想在开京城内和红巾军决死一战,只想收复开京。高丽人无论怎么自吹,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够一战消灭红巾军。于是他们故意打开两个城门,以便红巾军逃脱。

红巾军惨败,慌乱中急忙撤离,到处自相蹈藉,红巾军的重大伤亡都发生在混乱撤退过程中。高丽人号称砍死十万红巾军,应该是在吹牛,《高丽史》所谓的“斩首凡一十余万级”,大概是把城内高丽平民也砍死了不少,因为最后撤回鸭绿江北岸的红巾军还有十万之众。

高丽官兵夺回了元朝皇帝授予高丽王室的玉玺、金银铜印及兵仗等象征高丽统治权之物。红巾军统帅沙刘二、关先生在开京城内战死,只有破头潘、神将左李率轻骑万人还能保持建制,突围而出。红巾军残部突围之后,大约是因为主帅已经战死、士气低落、各部队溃散,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反击了。所以,最终红巾军残部十万余人一路溃退,直到逃回鸭绿江对岸。

文章图片14

六、走狗烹和最终结局

几天后,郑世云所部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陪都福州。恭愍王立即派李大豆里(高丽世子潜邸官员)赐郑世云衣酒,以示感激。 但很快高丽版本“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上演了,红巾军刚刚被赶走,平章金镛伪造恭愍王的旨令,派人向安祐密示伪旨处死郑世云。安祐和李芳实等其他效忠恭愍王的将领一致同意。

郑世云在红巾军战争期间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权力,他的嚣张跋扈确实让人恼怒,他巨大成功也引起了同僚的极度嫉恨。因此,在1362年2月17日,高丽军胜利返回开京后,安祐设宴邀请郑世云,在宴会现场,安祐的手下突然冲出将其杀死。

金镛“伪造恭愍王的旨令”一说,应该只是在为恭愍王洗地,这场“鸿门宴”肯定是出于恭愍王的指令,只是让金镛出面来安排实施而已。安祐在前往临时行宫觐见恭愍王时,被一顿叱骂后,指责为擅杀大臣,恭愍王近侍扑上去乱棍打死了他。大将李芳实在谒见恭愍王的路上被其叔父拦住,说要宣读国王旨令,就在李芳实跪下听旨的时候,其叔父手下拔剑击昏了李芳实。李芳实仆倒在地,苏醒后越墙逃跑,但最后死于被追杀途中。

50多岁的大将金得培在得知李芳实的下场后,仓皇出逃。恭愍王下令流放其弟,囚禁其妻,并审讯他的女婿。金得培最后被抓,其首级被砍下来悬挂在其老家尚州,以儆效尤。

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就在收复京城、挽救朝廷于危亡后不久,高丽国最有权势的四位大将,以国家公敌之罪被国王处死。从此后,高丽王朝再没有指挥、组织能力卓绝的军事人才,直到李成桂的崛起。

文章图片15

恭愍王屠戮贵族

最后看一下所有主角们的结局。

破头潘(潘诚)等红巾军余部在辽东已经无处可守、无处可去,在被元军多次击败后,最终在宣德降于孛罗帖木儿。

高丽朝廷下令将杨广道的许多行政机构降级,因为当地百姓“率先投降,接受叛军”。1362年9月,御史台惩处6名投降红巾军的朝臣和高官,拘押其家人。由于有数万高丽人站在红巾军这边作战,高丽官府此后花了很长时间剿灭西北地区的叛贼,主将就是李成桂。高丽朝廷“狡兔死,走狗烹”的行为使得人心尽失,造就了最终取代王氏高丽政权的李成桂势力。

恭愍王此后又遭遇崔濡率元军奉德兴君入高丽夺王位的动乱,李成桂在此役中战功卓著。他在晚年改革力不从心,国势日益衰落。1370年他接受明朝册封为高丽国王。1374年被侍卫洪伦及宦官崔万生等弑杀,葬于玄陵。1385年明朝赐谥号“恭愍”,高丽加谥为“恭愍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文章图片16

恭愍王陵

红巾军入高丽之役,直掏开城,占高丽北半部大片领土,为中国军队自唐军灭高句丽、百济、辽军席卷高丽北部、蒙元洗劫高丽全境之后,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进行的又一次成功战例。特别是这支部队还是农民起义军的分部,无后方基地、缺乏后勤支援,但是照样差一点将高丽灭国。可惜,在中国正史中这段历史仅仅只有百余字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