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正面管教》,很有感触,一边看书一边回想自己从小怎么被教育的,看完感慨的跟我父母聊天说你们这一辈不太懂教育啊,我爸说“确实,我们只知道怎么养,不知道怎么教”。 我想这或许是很多家长的写照,有多少父母在做爸爸妈妈前有认真的学习过怎么去教育一个孩子?这世上最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或许就是父母,我们丝毫不怀疑每个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光有美好的理想和毫无保留的爱,还要有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想法,我是怎样长大,我的孩子也就能怎样长大。是吗?完全不是的。我曾经很长时间和父母有矛盾,它跨过了青春期,我和父母一直都在控制和反控制中博弈,直到现在随着我的思想、经济独立,他们逐渐认可,关系才缓和。这么一个过程对我影响大吗?我反思是非常大,几乎形成了我很多潜意识的东西,我的很多行为、想法都和这些潜意识东西相关,那么我的孩子也要跟我踩同样的坑吗?在这里我只是以我举例,我绝不怪我的父母,他们做到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我感激他们。也庆幸我来到DE,在这样的环境里才慢慢明白一个人在各个阶段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大人应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我一定不会再让我的孩子走我的老路。回想一下我们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严厉,一个是娇纵。有的是父母都严厉或者都娇纵,有的是一个严厉另一个娇纵,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教育方式会有什么后果。严厉管教会给孩子设置各种边界,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好给孩子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确实惩罚在短时间来看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呢?因为孩子受到惩罚后往往伴随着愤恨、报复、反叛、退缩的心理反应。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小时候被惩罚时的心理感受,你有感觉到自己被更好的激励了吗?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非常的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受到惩罚时内心所受到的决定,但这会形成潜意识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他们不会形成积极的人格。娇纵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按照天性来,孩子不知道行为边界在哪里,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会逃避责任。不管是严厉还是娇纵,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因为都是父母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比如捕捉孩子好的行为进行奖励,捕捉孩子坏的行为进行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正面管教》告诉我们们管教孩子的时候,有四个判断管教是否有效的标准:2、是否有助于孩子收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就是说能否与孩子建立心灵纽带;4、是否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而正面管教的方法都符合这四条标准,既然正面管教如此神奇,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管教方法。正面管教是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教育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和善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坚定表明家长的立场。在这本书里有几十种管教建议,我没法全部罗列出来,这里我介绍几个重要理念,运用于实际的教育中相信会有非常积极的效果。首先怎样理解和善而坚定。和善不是娇纵,是尊重孩子,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比如:“我看得出来你很生气(或者心烦、失望等等)。”然后相信孩子能够经得起挫折并由此培养出对自己的信心。坚定不是强权,坚定是在规则和界限里尊重我们自己。但坚定绝不意味着惩罚、说教,而是表明家长的立场,让孩子看到边界。和善与坚定要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其次,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二字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偏差极大,因为作为父母往往认为孩子跟自己比各种经验都有差距,所以孩子一切都得听我的,实际上我们不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基础上,孩子就不能行成有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然后,是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也就是合作。大多数父母会自己决定设置哪些规则来限制孩子行为,然后自己承担了实施限制的责任。因此,在制定和实施限制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让孩子来讨论晚上看电视的限制,什么时间可以看,看多长时间,要让孩子说的比你多,如果孩子理解了设置限制的必要性以及其中自己的责任,他们就会乐意遵从。当孩子违反了限制不要惩罚、不要说教“看吧!我们说好了该XXX样,你偏偏XXX,以后你再也不准XXX。”说教会引起抵触,要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用启发性问题来问:“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在哪里?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学到了什么?”第四,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一点也叫积极的暂停。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得生气就要解决问题,实际上生气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人只有“原始脑”在工作,其选择只有“战”或“逃”,很显然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选择,于是积极的暂停就非常重要。例如,当孩子大喊大闹时,你可以暂时走开,等双方情绪都稳定下来后再对孩子说“宝贝儿,很抱歉你生了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的做法,以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所以,当我感觉到你足够尊重我时,你来找我,我们一起来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记得有次在营地中,一个孩子哭丧着脸来到我跟前对我说“教练,我的水杯落在餐厅了,我现在好渴”。其实他的水杯已经落过好几次了,前几次都是我们提醒他,让他带上杯子,但这次我们打算让他自己来承担这个后果,因此选择了视而不见。我压住想要说教的欲望,和气的问他,“渴的感觉我知道很难受,你打算怎么办呀?”他说:“我想回去拿”,我说“回去拿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要承担一定风险,这里离餐厅比较远,你会缺席一会儿课程,可能会导致最后考核不通过,而且你还要说服一个领队陪着你去拿水杯,你认真考虑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更好办法。”孩子掐着手嗫嚅了一会儿说“我先找队长看看能不能先分我一点水喝”。我觉得OK,说“去吧”。他去找了队长,队长很大方地把水杯交给了他。后来虽然也有两次水杯丢在了一个地方,但都在走到中途想起来,立马跑回去拿,证明他开始有意识在盘算“我的东西有没有拿完”,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第五,是善用鼓励。孩子需要鼓励犹如植物需要水,它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小学里,两个孩子在教室门上胡乱涂画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对孩子们的态度非常尊重,通过启发式提问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用帮助班主任给门刷油漆来弥补,最后两孩子不但对他们的工作非常自豪,还阻止其他孩子的乱涂乱画的行为。作出弥补是鼓励,而且犯错也是学习的好机会,当孩子受到鼓励做出弥补时,他们并没有“逃脱”不良行为的责任,他们是在不伤尊严和受到尊重的情况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我们要“赢得”孩子。以往教育中我们往往是“赢了”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到最后要么是引起孩子的反抗,要么是孩子被迫顺从。“赢得”是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让孩子真心与家长合作,接受我们的鼓励同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表达出理解,我们要向孩子主动核实一下我们的理解对不对,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 第二步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孩子的感受,告诉他你也曾有类似的感受或者行为; 第三步是要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你觉得孩子哪里做的不够好,又有哪些闪光点等等;最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越学习越觉得做父母不易,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更难。但真要做了父母我想没有人会想着因为难而不想做了,因为有爱有责任。就像付总说的“孩子的成长进程,其实就是父母的修行过程。”愿天下间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在尊重与合作,和善而坚定的管教方式中共同成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