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化遗产-----寺庙

 zqbxi 2022-05-02 发布于江西

连绵百里的峨眉山,历代先后兴建佛寺达200多处。目前景区内现存古寺30余处,各具特色

这些佛寺建筑是历史的符号,是解读解析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无声的语言,是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等自然条件和风景资源,全面考虑环境、功能、审美的综合要求,精心设计,精选材质,刻意塑造,各展风姿,无一雷同

“峨眉山每一座寺庙,都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水交融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相适应、相协调的特色。

佛寺建筑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峨眉山僧人及建筑工匠们,根据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峨眉山自然环境的理解,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展现他们的思想,使100多座寺院象颗颗璀璨明珠自由而有节奏地镶嵌在长达60公里的游山道上,将整个景区熔铸为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以雄秀景观为主弦,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山野佛寺园林。

在选境、选址、设计、布局、平面结构、空间组合等方面都与峨眉山山水交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建筑语言,表达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观念

返璞归真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蕴含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充分体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特色。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平而不凡,简而不陋,俗而尚雅,即有庙堂之严,又有居家之感,更富景观之美。

这些建筑或隐没于重翠之中,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奇峰之颠,或耸立于云海之上

是峨眉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寺建筑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风景资源,以及游人行止动静的心态,确定佛寺建筑分布的密集疏朗及其规模的大小和造型。

如伏虎寺深隐于密林之中,濒临于溪桥曲绕的瑜伽河。虎溪河汇流之畔,控联着松柏环绿的萝峰庵和声脆如玉的虎泉,围合成以“清秀”为特色的景域;

以洪椿坪、清音阁、万年寺为重点,以白龙寺、延福寺为隐涵,以幽谷溪流为主弦,组成以“灵秀”为特色的景域;

洗象池

九老洞

以仙峰寺、遇仙寺、华严顶为中心,以连绵数十里的九老峰、九岭岗为依托,连接黑龙潭、长寿岩和九老、桂花、三霄等古洞奇穴,以及悠闲的白云,深邃的迷雾,溶合成虚幻飘渺的以“神秀”为特色的洞天佛国景域;

以华藏寺、卧云庵置于奇峰之颠,以金顶、千佛顶、万佛顶高峰品联一气,凌空出阁,云缠雾绕,组合成以“雄秀”为特色的极乐景域。

别具匠心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构思精奇,别具匠心,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成就。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等自然条件和风景资源,全面考虑环境、功能、审美的综合要求

精心设计,精选材质,刻意塑造,各展风姿,无一雷同,反映出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成就

如伏虎寺,隐没于密林之中,但屋顶终年不见残枝败叶,清康熙皇帝题名“离垢园”一额,至今仍悬挂于普贤殿门楣之上。

山中六大古寺之一的万年寺中的明代无梁砖殿,是为了保护宋代普贤铜像而建造,已有400多年历史,整个建筑构思精奇,技艺高超,历经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宋代的铜像、明代的砖殿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使人不得不惊叹这人间的奇迹。

天人合一

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带有民居风格,突出“人佛等位”的哲理境界,完全体现“天人合一”的特色。

每一座佛寺建筑虽然规模不算太大,装修也不甚华彩,但都代表了明清佛寺建筑的面貌,反映了西南汉族村舍的古代建筑的风俗习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表达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艺术特征,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标志。

也是游人居住的环境

佛寺既是佛的环境

峨眉山佛寺建筑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含意

如伏虎寺,将供奉佛像、举行朝拜仪式和开展佛事活动的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置于中轴线上,庄严肃穆。大雄殿左侧以“华严宝塔”亭为主,隔墙、横廊组成两进四合院落,大雄殿右侧以御书楼为主,以客寮四合为院,通光、采光、借景、赏景,行止自如,

犹如私家大院,让人感到轻松如意,淡化了寺院的肃穆和空寂,“天人合一”更能体现佛教“人佛等位”、“人世渡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