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老不可怕,倚老卖老才可怕

 走读生日记 2022-05-02 发布于浙江

首先声明标题的感慨只是针对那些倚老卖老的人。

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读了一位老人写的两本书,写得让人无限动容,仿佛就是自己经历过的陈年旧事。

老人叫杨本芬,通过她的书,很多人都了解了这位老人的情况,算不得传奇,却也足够让人心生敬意。

我无意刻意去拿这位老人与别的老人对比,只是,内心不允许我把这位老人与那些退休后死在棋牌桌、麻将桌上的老人们并列。

仅此而已。

以下是阅读随手记录的文字,分享在这里。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感触以正常字体显示。

《秋园》

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如果没有经历过漫长的艰难时日,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痛苦和辛苦,断然不会有这么力透人心的感触。我们常说的经历即财富,并不是谁都会敏锐的感悟到。

推荐语:

从一部纪录片和得到介绍编辑相关内容里,了解到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刚好微信读书上有这本书,就找来读了。
 
昨天是劳动节,也是五一假期开始。读这样一本书,越发对底层民众的“劳动”产生一种类似质疑的情绪——一生苦苦挣扎,一生费尽全力,却依然得不到想要的结局,这到底是为什么?
 
读的过程,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敬佩作者在一本回忆录中把母亲记忆得如此精细,却那么低调而又内敛的把自己一笔带过。
 
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浮木》

我写这些,似乎在写一个长久的梦,恍惚中,我想我们还能见面,我们相拥在一起,天长地久,永不分开。这日子应该快了。

平淡的文字里有千军万马有千钧刀斧,从心里闯过,劈过。

山里人心地好,每次总是详详细细地告诉,交代一遍又一遍,比长沙人好多了。

耐人寻味的一句话。

如今老屋已面目全非,它已经倒塌,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又像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孤零零的孩子。

对老屋的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样的写法,这样的比喻,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所谓的名作家。

人世间的缘分就是那一刻相遇,然后又永远告别。

我在很多年之前写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平淡无奇的语言,一旦被真情浸泡,就拥有了催人泪下的力量。

这些文字就是这样被真情浸泡过的语言,也是被充满艰难与困苦的时光浸泡过的语言。

当你为自己而写,不是为稿费为发表而写,写作就开始了。

作者女儿之所以这么定义“作家”,我想,她这并不是单纯为母亲做一个结论。这里是一个真正写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那些犬儒和奴才们,即便写过比三层楼还高的“作品”,它们也不配被称为“作家”。遗憾的是,现实里太多这种“作家”了。

恐怕,这就是老先生这些文字被很多人认同和喜欢的根本原因吧。因为她在为自己而写。

推荐语:

看完杨本芬老先生《秋园》,立刻又找来她第二本书《浮木》来读。

这些零碎却又各自完整的短文,每一篇都是染着过往时光的一把旧钥匙。每一把旧钥匙都可以为你打开通往一个人一段历史的门。

先生的语言简单流畅,如话家常。在这些被磨难和痛苦浸透的记忆中,平常就具备了不寻常的质地,像金属,像刀斧,有时候,从这些文字中,会感受到刀斧的锋芒,沉重而锐利。

这些文字,让我想起微信公众平台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人,何尝不是如此!

接着去读她第三本书。

2022年5月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