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加亮:“ 那人 ”是谁?

 思与远方1 2022-05-03 发布于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那人”是谁?

文:鲁加亮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魚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说的“那人”,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个“那人”。无名女子,拜辛弃疾文笔所赐,以“那人”的经典艺术形象永远鲜活在人们的阅读和记忆中,史上并不多见,夫复何幸,令人称奇。

关于“那人”,有许多解读,其中有两个版本,读者认可度相对较高。版本一:暗指作者自己。借此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孤独、壮志难酬、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的苦闷心理;版本二:作者的心上人。此女子带点灰姑娘色彩,然又独具慧性,清高脱群。


先说第一个版本。

《青玉案、元夕》全词总体气氛热闹、华彩、欢娱,甚至带些香艳,这与北宋年间官、民闹元宵的真实场景是相吻合的。宋朝的元宵节,逛灯市、赏花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了,宋朝的皇帝更是出了名的喜欢赏灯,每逢元宵就会设宴观灯。据《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时,皇宫中会做琉璃灯山,高五丈,人物都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各种彩灯交映璀璨,美不胜收。不仅仅满足于在宫中赏灯,皇帝还会带着妃嫔们一起出宫赏灯,观赏市井舞队的表演,甚至下诏:凡是到御街观灯的人,一律赐酒一杯……总之,元宵节堪称北宋上下的狂欢节,与孤独、落寞好像没有几毛钱关系。

《青玉案、元夕》写于11741175年间。查辛弃疾大事记,1174年,他35岁,朝廷下诏书任其为江东安抚司参议,留守叶衡雅重之。年底,新相叶衡力荐其慷慨有大略,孝宗皇帝下旨召见,迁其为仓部郎官;1175年,辛36岁,受命至江西任江南西路提刑典狱公事。他设计以劝诱招安为名,将带头造反的赖文拿获。皇帝因其捕寇有方,赐“秘阁修撰”一职。

也就是说,那两年是辛弃疾得遇贵人,受到重视,事业有成,想必心境也不错的人生上升期,言“孤独”、“苦闷”,似不合常理。

据此,我不同意“那人”是作者自指的解读。

再来说第二个版本。

辛有大勇,曾一人一刀,迎面而上,斩叛贼于马下。辛豪放不羁,“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超凡脱俗,“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辛自我感觉超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一个外向型人物,如有心上人,又在闹元宵这样的特殊场合,我以为必两手相牵,尽秀恩爱,一夕看尽汴梁灯,何来“众里寻她千百度”?

因为立于“灯火阑珊处”,就清高、不俗了?这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正如同“笑语盈盈暗香去”一众佳丽,未必尽是柳蒲之辈一样。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文字背后的语境,我的理解,说的是一种偶然因素,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尴尬。

辛弃疾足够高大上,不必想当然地净往他脸上贴金;想必以他之个性,也不会吃这一套。那么,“那人”究竟是……?让我还原八百年前那个元宵之夜的场景:

受如潮人群牵引,被如幻美景感染,诗人辛弃疾回归普通人本色,赏灯看舞,忘乎所以,好不乐陶。如云美女中,一位我辈无法获知其特异的女子,粘住辛的目光,他一路尾随,心里点赞,有些痒痒。中途,也是我辈所无法了解的原因,俩人走散了,辛那个急啊,估计是有些后悔的。后来,他不经意间回了回头,——好运重来,就在不远处的“灯火阑珊处”,“那人”真真切切地站着呢,似在跟他玩捉迷藏,似……接下来,……请想像当今街拍撩妹的某类帅哥的形象。帅哥撩妹,可能会留下些遗憾和笑柄;辛弃疾撩妹,留下的则是千古绝唱。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存半点恶搞辛弃疾的歪心杂念。这么说吧,作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苏东坡也曾频频携歌妓压马路,逛西湖,时人与后人并不以为怪。同理,说辛弃疾欣赏美女,并不丢他份子的。
当然,我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end



作者简介

鲁加亮,男,1963年出生,当过农民当过兵,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工作。有小说、散文散见于《萌芽》《雨花》等刊物。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