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运用心得——旋覆代赭汤

 虚竹怀远 2022-05-03 发布于湖北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古今名医方论》称旋覆代赭汤为“承领上下之圣方也”。尤在泾说:“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和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代赭石性凉质重,最善平肝、降胃、镇冲。参赭并用,借赭石之重坠以化其升浮,使人参补充之力下行可至涌泉。”近现代文献资料显示,有很多医家都认为该方主治“心下痞硬,暧气不除”,与胃食管反流病十分接近。用此方,标本兼治,虚实互调,镇降逆气而不伤胃,益气和中又不助痰,特别是重用代赭石,所谓降胃镇冲非赭石莫属。随证加减,疗效颇佳。如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等;痞满者,加枳实、厚才卜;反酸者,加左金丸或抑酸药;痰湿者加二陈汤;胃热者加郁金、黄苓、蒲公英;痰热者,加黄连、瓜萎;阴虚者,加沙参、麦冬。代赭石为重镇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旋覆代赭汤确有促胃动力作用:能促进正常状态的小鼠胃排空;能够拮抗芬氟拉明、左旋麻黄碱、多巴胺引起的小鼠胃排空抑制和小肠推进减慢;对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控制有拮抗作用。并釆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发现,党参、代赭石、大枣和旋覆花对大鼠胃底条肌收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旋覆花与甘草、大枣分别合用,有协同作用;党参、旋覆花和半夏能显著拮抗阿托品引起的胃底条肌舒张作用;代赭石和生姜合用,具有协同拮抗作用。

【用药心得】

        邓铁涛教授认为旋覆代赭汤功善降逆理肠,调畅气机,临证治疗胃反呕吐甚佳。他治疗肝胃疾病,若暧气频作者,也常加用旋覆代赭汤。除此之外,还善用此方治疗小儿肠套叠。其用法为:旋覆花5g,代赭石15g(先煎),党参9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法半夏9g。上药慢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用蜂蜜100ml,加开水200ml,待温度为37Y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邓氏体会此病多发于体胖色白3个月大的婴儿。体胖色白形似健康,实多属气虚体质,
为气虚脾失健运转枢逆乱所致。邓教授曾用此法治2例,1次即愈,效果甚佳。

【验案举例】

       张某,男,11岁。因反复呕吐伴腹痛半年于2002年4月25日入院。缘患儿平素饮食不节,近半年来每于食后10多分钟,或1个小时后发生呕吐,为胃内容物,每日少则4-5次,多则10余次,伴上腹部疼痛,或隐隐或剧烈作痛,呈阵发性,时暧气、返酸。曾在广州市儿童医院行胃镜示:①食道炎H。;②慢性浅表性胃炎;③十二指肠球炎。予西药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遂求治于中医。诊见:神疲,面白少华,呕吐日10余次,多于餐后半小时发作,阵发性上腹部隐痛,心情烦闷,间或暧气,返酸,口干,无口苦,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白稍厚,脉弦。中医诊断:呕吐(肝郁脾虚)。西医诊断:①慢性胃炎;②返流性食管炎。

      治疗以重镇降逆、益气和胃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并辅以健脾疏肝之品,拟方如下: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法半夏10g,生姜3片,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大枣3枚,竹茹10g,川黄连3g,广木香(后下)6g,素馨花10g,田七片6g。

      服用2剂后,患儿呕吐次数减少,每晚平卧时呕吐1~2次,时伴胃腕部隐痛,舌淡苔薄黄,脉沉。胃镜复査示:轻度红斑渗出性胃窦炎,贲门口——食管末端呈炎症改变。去白术、半夏,加柴胡8g、黄苓8g、白芍12g。

      服用4剂后,患儿已无呕吐,仅偶有恶心感,上腹部仍隐隐作痛,继服5剂后无呕吐及腹痛,5月5日出院。随访至今4个月,患儿饮食正常,无呕吐及腹痛。

      本例属胃虚肝乘而致呕吐,故治疗以重镇降逆、益气和胃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并辅以健脾疏肝之品。方中旋覆花苦辛,降逆下气;代赭石甘寒质重,平肝镇逆;半夏、生姜降气和胃化痰,增强降逆止呕之功;太子参、白术、茯苓、大枣健脾和中;广木香、素馨花行气疏肝;田七片行气开郁,清热止痛;加竹茹、川黄连以清热止呕。服后患儿呕吐明显减少,但仍伴胃胱部隐痛。邓教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现肝木横逆,郁久化热,遂去白术、半夏等温燥之品,加柴胡、黄苓泄肝胃之热,白芍缓急止痛,柔肝和胃。药证相合,故收效而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