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岁以前不能读陶渊明吗?

 星河岁月 2022-05-0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有人说过,陶渊明应该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能读。

就像喝酒,同样是好酒,但酒精度不同,喜欢的人不一样。我做过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因为李白本质上是一个阳光大男孩。而四十岁以上的人,喜欢杜甫的多起来。因为杜甫是反映“安史之乱”的一面镜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写自己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挣扎。十年后回到家,小儿子在家里活活饿死了。

但这些事,中小学生不懂,也不喜欢。小孩子们会想,在家里怎么会饿死呢?没有饭吃,不能吃饼干吗?


一、陶渊明是把自己埋得很深的人

杜甫的诗,主要写社会生活,写内心感受,写对老百姓的同情,比较直接,只要紧扣时代背景,比较好理解;陶渊明虽然也写社会生活,写人生经历,但更多的是写对人生,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还涉及老庄哲学和玄学,就不好懂了。总之,诗歌里社会和人民的离乱多了,中年人的忧患多了,不到四十岁,没有经历艰难的人会读得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就觉得陶诗平淡。连那么喜欢陶诗的苏东坡,真正认识到陶诗的好处,也是在坎坷潦倒的晚年。宋代的黄庭坚、陆游和杨万里都说过年轻的时候读不懂陶渊明,晚年以后才懂的话。黄庭坚《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知,每观此篇,如渴而饮泉,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陆游《读陶诗》:“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退归亦已晚,饮酒或庶几。雨余瓜垄,月下坐钓矶。千载无斯人,吾将谁与归?”杨万里《读渊明诗》:“少年喜读书,晚悔昔草草。迨今得书味,又恨身已老。渊明非生面,稚岁识已早。极知人更贤,未契诗独好。尘中谈久睽,暇处目偶到。故交了无改,乃似未见宝。貌同觉神异,旧玩出新妙。凋空那有痕,灭迹不须扫。腹腴八珍初,天巧万象表。向来心独苦,肤见欲幽讨。寄谢颖滨翁,何谓淡且槁?”

对六朝到唐代的诗人,黄庭坚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陶渊明。黄庭坚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从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表现出来。所以,四十岁以后有了阅历的人,读陶的兴趣会更多。

图片

也许——我猜想,说那句话的人,就是从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读陶体会中概括出来的吧!

诗人是一个“埋藏者”,诗人写诗,是把自己的胸襟、志向、情感,用押韵的形式,加密以后埋藏起来;读者读诗,方向相反,像一个“盗墓人”,他要发掘诗人埋藏的东西,破译密码,领会诗人的志向、情感,使之大白于天下。

在我读过的诗人中,陶渊明是在诗中把自己“埋”得很深的一个,其深度甚至超过谜语一样的阮籍《咏怀》。阮籍的诗,颜延之、钟嵘、李善异口同声地说难懂,这是定论。但阮籍毕竟把煎熬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而陶渊明有话经常不说,让你摸不着头脑。明明刘裕和桓玄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厮杀,陶渊明和他们都有很深的关系,但作于此时的《时运》,展现的却是田野的风景:“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说是比兴也不像;只有《停云》诗自注“思亲友也”,战乱中的焦虑,吐露了一点点。

更重要的还在于,陶渊明在向你诉说他欢乐和苦痛的时候,你理解这位高士的喜怒哀乐吗?你读陶渊明,与陶渊明进行思想和艺术的双人舞时,你配得上他的节奏,跟得上他的腾挪吗?

假如不理解,不欣赏,不匹配,像王维以前对魏居士说:你不要学陶渊明;像杜甫说,他忍受不了陶渊明忍受的穷困;那么,就会和陶诗隔着一层。永远也不会像苏东坡那样,看出陶诗的“质”(朴),其实是“绮”(丽);“癯”(痩),其实是(丰)“腴”。杜甫没有看出来,他的《遣兴五首》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这也是许多人觉得陶诗难懂的一个原因。


二、若以李商隐比陶渊明

两人诗一起读的时候,开始觉得陶渊明易,李商隐难;但读到后面,是李商隐易,陶渊明难。

陶渊明在“平易”中,隐藏了“艰深”;李商隐在“晦涩”里,有许多“大白话”。譬如《无题》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心”等等。

你以为李诗典故多,陶诗典故少吗?这是一种误解;陶诗中的典故,有时比李诗还多,甚至一首诗就有七八个;陶集仅用《列子》《庄子》的典故多达七十次,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何况,李诗用典,多用“古典”;陶诗有“古典”,还有“今典”,譬如《述酒》,比李商隐的《锦瑟》更难懂。

我说比李商隐难懂的意思是,李商隐犹如墨鱼,在吐出墨汁隐藏自己的时候,渔人把网撒向墨汁,鱼就在里面了。因为“无题”等于“不愿意说”;“不愿意说”,等于暴露这首诗“有敏感词”。不是政治敏感,就是爱情敏感。其实,从人的生命出发,把网往爱情上一撒,李商隐的感情基本会在里面。

陶诗“埋”得深的原因在于:李商隐“无题”诗中“本事”一旦披露,涉及的是一些女性的名誉和自己名誉;顶多与令狐绹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基本没有生命危险;而陶诗中的真相和“本事”一旦披露,就有生命危险,陶渊明是当时社会上的“危险人物”,你不知道吧!

还有,两个人的诗歌节奏不同,李商隐比较“密”,比较“紧”,是一种“艺术节奏”,读到又紧又密的典故和意象,没有读完,头就痛了,觉得不懂;陶渊明的节奏比较“松”,比较“缓”,是一种“生活节奏”和“自然节奏”;容易让人觉得懂了,其实永远没有懂。


三、读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

从陶渊明所处的晋宋之际到唐宋以后,对陶渊明人品认识的曲线,始终是高昂的;而对陶诗艺术的认识,却低开高走——在陶诗艺术接受史上站着的八个人——颜延之、鲍照、江淹、沈约、钟嵘、萧统、阳休之、苏轼;连接他们的评价,陶诗思想和艺术两条曲线最后在中国诗歌史坐标的最高端上重合。

还是因为文太长,这里删去“陶诗接受史上的八个人”约一万字。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随着后世读者加上自己的理解,使其内涵不断扩大而常读常新的文本;就像一代一代人储存在银行里的“利息”,最后也会变成“本金”的一部分,成为经典的新内容。

随着读陶年龄的变化,我们会读出——永远“活着的”陶渊明和光景常新的陶诗。

读陶——是一个多令人神往的境界啊!


·本文选自曹旭《梦雨轩随笔》,原题为《四十岁以前不能读陶诗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