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瞿秋白缘何在黄陂与诗友创立“三余诗社”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2-05-03 发布于湖北

裴高才做客凤凰台“青春中国”介绍青年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与亲历北京五四运动的瞿秋白(1899-1935)烈士,虽是江苏常州人,因其姑母与堂姐早年嫁给湖北黄陂周家而与黄陂结缘。同时,也正是这层亲上加亲的关系,青年瞿秋白在他参加革命前夕,在黄陂留下了诗情画意。值此五四青年节降临之际,笔者结合做客凤凰大视野“青年中国”节目,介绍瞿秋白五四前夕的黄陂岁月——

瞿秋白五四时期于北京

瞿秋白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不仅受到母亲良好的诗教,其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瞿秋白青年丧母后,一度到黄陂姑母家生活学习了四个多月,身心饱受煎熬,也是他探求人生道路的彷徨日子……并在黄陂与诗友结社、唱和,写下了“由来做客浑如梦,身在西陵忆归家”。

《哭母诗》寄托哀思

瞿家原籍江苏省常州市,是一个官宦世家。第二代掌门人瞿世琥,附贡生出身,历任浙江省桐乡、山阴等6县知县。其堂弟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只是无业无产,常年寄居于叔父瞿赓甫家,生活上则由叔父与堂兄接济。1899年1月29日,瞿世玮的妻子金璇产下长子瞿秋白,举家欢喜。可是在瞿秋白4岁时,瞿世玮的叔父死于任上,到了民国初年瞿世琥又被罢官,家道中落。从此,瞿世玮失去了经济支持和栖身之所,一家于1913年搬进祠堂的东院寄居。

瞿秋白母亲金衡玉

瞿秋白的母亲金璇出身名门,擅长诗词,幼年瞿秋白颇受其影响。入学后,瞿秋白又分别师从清末举人庄苕甫和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同盟会员屠元博,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赞成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后他兴奋不已,一刀剪掉了长辫子。

瞿秋白除父母与兄弟姊妹外,还有长年瘫痪的祖母。因父亲是痴迷书画的迂腐文人,家庭负担全由他母亲一人承担。其母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让他学有所成,日后改变家庭的窘境。哪知到了1915年冬,因借债无门,瞿秋白被迫辍学。母亲感到希望渺茫,遂于1916年农历正月初五服毒自尽。

瞿秋白悲痛不已,在母亲遗体前痛哭流涕。他还写了一首《哭母诗》寄托哀思,诗云:

亲到贫时不算亲,

滥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管,

落上灵前爱子身。

姑母家里夜读书

母亲去世,使家里失去了生活支柱,身为长子的瞿秋白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他的表舅母为了资助他学有所成,遂变卖家产凑了一笔路费,让他于1916年冬前往武汉,投靠其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以及家庭殷实的姑母。

凤凰台摄影师拍摄瞿秋白曾瞻仰的双凤亭

瞿秋白的堂兄瞿纯白有意栽培他,认为他的国学基础已经不错,若再学一门外语则可为就业多一种选择。于是,瞿纯白鼓励他考进了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

由于当时的武昌外国语学校师资缺乏,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很差,瞿秋白不愿在此浪费时间和学费,便断然退学了。后来瞿秋白来到武汉市郊黄陂,在藏书颇丰的姑父周世鼎家自学,同时也暂时解决了栖身之所。

周家大院是当地的豪宅,堂名为“周多福堂”,内有两间藏书房,还有一间家塾,由其表兄、堂姐夫周君亮(此时周君亮已与瞿秋白的堂姐瞿兰冰结为夫妻)教读。周君亮在回忆录中记述:

裴高才著《名流百年》:瞿秋白在黄陂的诗情画意-

笔者的旧家,在我原籍的县城中,……那所住宅宽十余丈,深三十丈。分作五进,入门第一进是轿厅与客厅,第二第三两进都是五开间前后房的住房,第四进是两间大房,一条宽过道。第五进乃是一个大院落,或可视之为小花园。

尚未走出丧母阴影的瞿秋白,来到姑母家后,沉默寡言,常常在两间藏书屋里,不舍昼夜地阅读自己所爱的书籍。他最爱读的是《老子》《庄子》《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表弟周君适与他同榻而睡,有时一觉醒来,仍然看见他在暗淡的煤油灯下苦读。周君适曾在《瞿秋白同志在黄陂》一文中说:

瞿秋白的性格沉默寡言,生活检朴,相貌俊秀,但不喜欢穿着修饰。他的惟一爱好是读书……他爱读的是四书五经。他经常教导我们勤奋读书,不要贪玩。他指着满架图书说,有这样的好条件,还不用功读书,真是太可惜了。

在一个隆冬之夜,大雪纷飞,室内的炉火已经熄灭,姑母发现瞿秋白的卧室还亮着灯,便走近关切地劝他早些就寝。但嗜书如命的他并不听劝,等大家睡熟后,仍悄悄地阅读到深夜。

左起李婉霞、裴高才叙说革命烈士瞿秋白

不日,瞿秋白与堂姐密商,特在书房的窗上挂一厚窗帘,不使灯光外泄,以免姑母发现他深夜读书而担心其身体。

吟诗作画忆归家

瞿秋白年少时就在吟诗绘画上表现出非凡的才气、学识和能力。寄居黄陂期间,他常与表兄周君亮及文友李笠在一起,谈书论道,吟诗作画。3人中,瞿秋白擅长画梅与山水,周君亮以画兰草见长,李笠则喜欢勾勒山水人物。

有一天,他们来到裴家巷,一边品尝黄陂风味小吃,一边观赏含苞待放的梅花。瞿秋白问李笠:“笠兄,梅有多种,色有不同。请问贵地的腊梅是深黄色,还是浅黄色?”

李笠答道:“敝地梅花的颜色大抵呈金黄色,我也十分喜欢'金黄梅’,曾以小诗咏之:'山阴道上人无数,只有王猷识此君。’”

瞿秋白赞曰:“好诗!老兄将梅花不寻常的高贵品格表现得不同凡响。”

周君亮听后笑道:“表弟,你要是喜欢黄陂梅花,我送你几盆梅花盆景就是!”

“表兄,我等不到梅花开放之时了,不如我们回书房画梅止渴,如何?”

瞿秋白狱中诗词手迹1935

瞿秋白的建议得到响应,他们饭后即回到周家书房,李笠请瞿秋白先描一幅梅花丹青。不一会儿,瞿秋白就勾勒出一幅《梅花迎春图》。这时,一个少年跑了进来,学着大人的口气说道:“你们天天在一起舞文弄墨,今天是不是在搞赛诗会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瞿秋白搁下画笔,取下金丝眼镜,若有所思地说:“这位小兄弟说得不错,我们仨不如结成'三余诗社’!”周君亮与李笠异口同声地附和道:“这个建议好!就叫'三余诗社’!”于是,这个没有仪式,也没有章程的诗社应运而生了。

有一次,瞿秋白根据自己当年从常州溯江西上武汉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烟波升腾的景象,绘成一幅《江声云树图》(此画现收藏于常州博物馆内,并注明1916年冬作于黄陂。这也是瞿秋白仅存于世的两幅画作之一——作者注)。擅长山水写意的李笠看后赞曰:整个画面既气势恢宏——滚滚的江流奔腾,又形象生动——江水间有巨石当流,波涛冲激而过,浪花怒溅,烟雾缭绕!

裴高才指导凤凰大视野拍摄瞿秋白在黄陂的史料

周君亮与李笠幼承家学,诗文辞赋造诣较深。瞿秋白受黄陂文化的熏陶,亦有佳句留世。一天,3人又在一起题诗作画。李笠送给瞿秋白一幅《牧童短笛》图,并题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瞿秋白则回赠李笠一首诗,其中两句云:“由来做客浑如梦,身在西陵忆归家。”周君亮站在窗前,也触景生情地赋诗相和,有两句这样写道:“书窗开处看湖水,雨后城墙似远山。”接下来,李笠又送给二位诗友一首回文诗。诗云:

纱窗透冷夜沉沉,

细雨侵花野院深。

鸦噪暮庭黄叶落,

沙平度雁一天阴。

原本这些墨宝一直由李笠及其后裔李冰冰保存,可惜后来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了。

裴高才主要著作网上书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