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家庭影院音响的三个阶段 能到第三阶段才算领悟真谛了

 茂林之家 2022-05-04 发布于湖南

第一个阶段:找片段测试效果

第二个阶段:换器材、摆位、声学等各种调试

第三个阶段:回归到看电影的正确路上,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感受音效的魅力。

家庭影院音响应该是“玩”还是“用”,我更偏向于后者。

但“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忽视。

家庭影院音响是多种器材组合而成的系统,需要熟悉器材,对片源也有要求,不是随便看看说明书就能使用,因此要“玩”一段时间才能弄明白。

“玩”是一种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用”。

第一阶段是找一些专门的电影片段来测试音响系统,学会识别片源并调校出正确的多声道环绕效果。

第二阶段是熟悉音响器材的性能和特点,通过各种手段将系统调到最佳状态并达到满意的效果。

确定音箱的摆放位置和高度,可以让主声场声音入屏、环绕声音更好地弥漫在房间内。

调整低音炮的位置和方向,既是为了让低频更好地融入到主声场中,同时也是消除低频驻波的好办法,必要时再做点简单的声学处理即可。

但很多人到了第二阶段就开始走偏了。

或是因为器材不够完美,或是因为网上言论影响,慢慢就发展到升级器材、声学装修等各种折腾,永远不满意,反倒忘记了看电影的初衷。

所谓“发烧”,大约就是这么形成的。

前两个阶段不可或缺,但要有度。 如果器材在一开始就选择正确,这两个阶段就很容易把握,接下来就会很顺利的过度到第三个阶段----------静下心来看电影。

到了第三阶段,随着观看的电影数量增多,自然会弄明白一些东西,而且也就懂得取舍、知足常乐了。

一、不同年代的电影音效不一样。

多声道技术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也就30年左右,之前的电影是没有多声道环绕音效的,欣赏经典老片时可以忽略音效问题,老片的精华在于内容。

二、不是每部电影的音效都好,这与录音、混音时的技术设备以及导演、录音、混音师的水平和喜好有关。

三、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家庭影院的魅力。

刚刚接触家庭影院的时候,往往偏好于那种枪林弹雨、山崩地裂的震撼效果,渐渐就会关注电影里的各种环境音效,像脚步声、开门声、鸟鸣狗叫声、风声雨声、各种嘈杂声等。

这些音效在电影里所占的时间最多,是观众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剧情里的关键,其音效魅力并不比那种震撼效果差。

用家庭影院看电影,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比如经常被电影里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一大跳,或者是听到电影里的狗叫以为是在自家窗外,或者是听到电影里的敲门声立刻想起身去开门,等等。

如果是这样,那证明您的音响效果还不错,看电影入戏了,基本享受到了家庭影院的魅力。

领略过这些环境音效魅力后,还可以留意电影里的音乐元素,如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等。

电影里的音乐,很多都是大师杰作,忽视了实在可惜,花钱买的设备没有享受完全。

一旦领略了其中的妙处,即使是电影公司的片头音乐或电影开场曲都值得欣赏。

如《星球大战》的开场曲一出来,那种低频十足的空间环绕音效有一种大戏即将开场的感觉,让人精神振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观影状态。

电影的背景音乐大多以交响乐的形式出现,而且还融入了各种特殊音效,表现力更为丰富。

交响乐加上画面背景衬托,普通人也基本能听懂,起码在情绪共鸣上能达到一致,不会把喜悦听成悲伤,更不会对音乐营造出来的恐怖氛围无动于衷。

电影交响乐在多声道音响里的音效表现非常好,气势恢宏,空间感明显,这在两声道音响里是很难体验到的。

再进一步,还可以在观影的过程中对每部电影的音乐和音效进行点评,好与不好,喜欢或不喜欢,总能有些自己的想法,就像在和编剧、导演、录音师、混音师交流一样,算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观影乐趣了。

奥斯卡每年的奖项中就有最佳音效和最佳音乐奖,家庭影院爱好者岂能错过。

豆瓣上的电影评价多以内容为主,但少有对电影音效进行评价的,希望没有音响设备的电影爱好者能看到这篇文章。

“发烧”无止境,唯电影和音乐永恒。

谢谢阅读,我是星工场音响老杨,经济实用型家庭影院倡导者,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