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由篆书的省易快写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始于秦,盛于西汉,东汉后期达到鼎盛。书法界素来有“秦篆”、“汉隶”、“唐楷”的说法。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篆书为时文正体,但是由于篆书繁难,日常书写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健独到的简化方式(后人称之为“隶变”),由篆书的园转笔画逐渐演变为方折的笔画,书写笔法也相应变化,形体上也加以省并、简化,甚至改变,从而产生一种与“正体”篆书相对的“草写”书体——后人称之为“隶书”。 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后推行“书同文字”,以小篆为时文正体,作为草体的隶书依然在使用、发展,被列为“秦文八体”之一。秦末政局大坏,战事、狱事繁多,官书冗繁,小篆难成不敷实用,书写简易的隶书得以用于官方文书等“正式场合”。《青川木牍》《云梦秦简》《里耶秦简》等留下了“秦隶”的发展脉络。 秦亡汉兴,汉承秦制,多种书体也继承下来。不过由于痛恨暴秦,“隶书”被授以轻蔑的意味——“徒隶之书”,汉初甚至一度重启《史籀篇》籀文为“正体”。随着西汉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早期偏于纵势的古隶逐渐演变为偏于横式、有明显波磔的“八分书”,隶书完全成熟。汉武帝时隶书被确立为正体,“汉隶”逐渐走向鼎盛。 汉隶(八分书)有较强的修饰性,笔画讲究起讫波挑,不相萦带,多用于官方文书、碑铭题记等正规场合,以示庄重。东汉中后期,刻石立碑风气盛行。汉碑与魏碑、唐碑并立为碑刻书法史上的三座高峰。著名的汉碑,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皆八分书典型之作,为宋代以来金石家所著录及称赏,也为历来临习汉隶(分书)最常选用的范本。这套《中国古代书法——隶书》的四枚邮票,选用的就是其中的四种——《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汉字有明显的图形性质,此后图形性质大体消失而突出了线条的符号性质。隶书在字体上已完全脱离了象形而成为方块字,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用笔逆入平出,取横向笔势,主笔左波右磔(蚕头雁尾),波挑分明。结体横平竖直,笔画齐整,字形扁方,左右分展。东汉碑刻展现了“汉隶”辉煌期的风采。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定型,汉末至魏晋时期,隶书(八分书)程式化为“矫厉方板”的“铭石书”,逐渐退出实用书体行列,让位于新书体正书(楷书)和行书了。 东汉·乙瑛碑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碑高约2.6米,宽1.28米,厚0.24米。无额。碑文18行,行40字。内容为司徒吴雄、司空赵戒记前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拓本精品。 《乙瑛碑》结体方整,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凝炼俊逸,有一种雄浑古朴的意度,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堪称东汉“庙堂书法”的典范,属方整平正一路,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东汉·张迁碑 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高3.17米,宽1.07米。篆额。碑文15行,行42字。碑主张迁,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人,曾任榖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韦萌等吏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纪之。明初出土。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张迁碑》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朴厚劲秀,方整多变,多种笔划互相参用,富于变化,笔致刚劲,挺拔凝炼,用笔棱角分明。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人称有“大匠之风”,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东汉·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20行,每行45字。记载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事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郃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史的历史资料。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清康熙壬子(1672)后断裂缺字,1956年移存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曹全碑》书法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其“章法”行列分明,由于字形方扁,因而字距大过行距,更显得空灵洒脱。《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是汉碑灵巧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东汉·石门颂 《石门颂》为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洞西壁的一方摩崖石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碑文22行,满行31字,共655字,题额高54厘米。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歌颂了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1967年因修建大型水库,从崖壁上将它完整地切割下来,1971年移入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为著名的摩崖汉隶,与略阳《郙阁頌》、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古拙自然,富于变化。笔画圆劲流畅,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属于奇纵恣肆一路,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
这套《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设计新颖,以黑、白、灰为基本色,完全保留了碑刻拓片原有的书法韵味,似有墨香自画面飘出。红色的“中国邮政”铭记、面值和碑拓图案中点缀的红色印章相配合,整个票面显得古朴而秀丽。 木讷叟柏森记于20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