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十聋九哑”的孩子重新开口讲话,需要克服这些困难

 阳光语言 2022-05-04 发布于吉林



聋儿语言康复为啥这么难?因为他们的语言康复,一定会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言语理解能力的培养,

二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发展的第一步是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这些聋儿失去听觉的时间早,对语言失去了辩听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对语言符号理解的认知能力,补偿听力后,语言的康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

因为他们很多语言相关的能力已经滞后。这种滞后是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与语言功能(表述、情感、逻辑)发展不同步的表现。

如何理解聋儿语言功能的滞后?

1、声音辨别能力滞后

是口语的主要使用形式,听力正常的孩子有一种叫“fis”的语音现象,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的发音,并自觉地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最早出现在2-3岁。有时候孩子刚开始说话不清楚,长大一点就好了,其实就是这种自我纠正的能力在驱使。过早失去听力,这种能力随后就会消失。

2、语言记忆功能滞后

有人说孩子越小,学习语言的能力越强,很多双语家庭抚养的孩子,很多都会多种语言,相反,成年人学习第二门语言时,能力反倒不如孩子。有认分析,是幼龄儿童的记忆神经发育早期的功劳。失去听力和语言发育的聋儿,很不幸过早的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时间。

3、语言理解能力滞后

幼儿的语言是在自然的生活中获得的,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需求和帮助,语言的需求和满足,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完成了从形式到理解的跨越。然后聋儿后期的语音训练,很多都是机械式的训练发音、词汇,脱离了语言使用的真实环境。所以造成了表达时的脱轨,很多时候,与抽象有关的事物,理解和表达尤其困难。

4、语言系统知识滞后

语言系统广泛的讲,包括听、说、读、写、计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都需要语音、语义、语法等符号来表现,缺少听力系统,只剩视觉和肢体作为学习通道,即使也学会文字,学会手语或唇语等沟通方式,但由于获得语言的机制被改变,同样的知识体系,他们学习应用会遇到更多困难,这对日后的择业生存是个难题。

5、情感互换滞后

导致语言表达的主体状态会有很大差异,具体来讲,就是很多时候,同样的词语表达出的情感,聋人和普通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补偿听力后,聋人听得到声音,面对同一个笑话或故事,他们的笑点和痛点和普通人总会有差异。人是带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情感互换是沟通的最基本诉求。

6、发音器官功能之后

聋儿带助听器后,重新开始学习语言,对发音器官来说,是一种重新唤醒,或者说重新写入,正常儿童在语言启蒙初期,发音器官也尚未成熟,随着语言发展按部就班的进行磨合,舌部变得更加灵活,会根据舌面音调整高度,根据舌根音调整力度,上颚的肌肉也会随着松弛有度,帮助掌控鼻音共鸣,总之各个发音器官的协调是经过几年时间的配合,共同成长起来的,彼此之间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

但是聋儿由于被延误,口腔发音器官彼此陌生,有的肌肉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几乎每个聋儿都有一个笨拙的舌头,他们对刺耳的鼻音完全没有听辨对错的感觉。

这些都需要回到原点,从最基本的功能训练开始,相比于其他语言障碍,聋儿最初失去的不仅是声音,还有很多更宝贵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