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夏|有一味中药的妙用,如这初夏般通透绚烂

 为什么73 2022-05-05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清艾轩唐文奇 传统中医唐略 2022-05-05 07:00

这几天天气非常好,今天就是立夏了。跟大多数人一样,我感觉被禁足了几个月,还是决定出来透透气。高铁外面的风景自然风光非常好,可是我看着看着觉得少了点什么?有天,有地,人呢?

图片

有人说,疫情人类隔离期间是动物们的天堂,我其实不太认可这个说法。向来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三者的和谐统一,也就构成了这生机勃勃的世界,人是天地的一种自然表达,可以顺势改造自然,而不是与之对抗,造成了人对动物威胁的原因是欲望。

有人说,机械化这么发达了,这种体力劳动没必要。

还是有点必要的,比如插秧,这是一种体力和心理的综合操练、熏陶,心理层面,种下的是一份希望。再者,在广袤的田野里,天气作用于我们的肺,肺气畅达了,肝气自然舒展;地气充分吸受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浊气,土是可以解毒的。所以,乡村繁荣的时候,哪有什么抑郁症、焦虑症呢?

刚读到叶天士的一个医案,正好体现了这个思维:

噎膈反胃 食下脘中噎阻,背胁气逆而痛。脉右寸独大。据述由嗔怒致病,当与清金制木;形瘦津少,勿用破气燥血。
枇杷叶、桔梗、紫降香汁、川贝、苏子、生香附汁。

这里面涉及到木火刑金,肝木反侮太过,以至肺的肃降的功能失司,疏肝容易破气燥血,不如拨云见日,也就是从肺治,佐金平木。枇杷叶的运用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了。

立夏后枇杷也快上市了,其实相比枇杷果实,枇杷叶更值得关注,看似平淡无奇,关键时候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来认识一下。

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对枇杷叶的阐述:

枇杷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

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

图片

花开丨禀秋收之金气

“禀天秋收之金气”,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枇杷的花期往往在深秋,这个季节,大凡果树都准备冬藏,唯独枇杷在这个时候开花。

金秋时节花开,说明此时枇杷树生命活动相对活跃,也意味着枇杷能将深秋的肃降之气带入它的生命

而肺属金,对应的是秋,所以枇杷叶主要也走肺,能肃降肺气,并有清肺热、养肺阴的作用

植物的叶往往有宣发、升散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枇杷叶有一定宣散作用,于是,一宣一降,寓降于升,便是枇杷叶很与众不同的一面。


我们都知道肺主宣发肃降,喜通透。

一旦肺部出现壅塞,随之而来就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痰壅等问题。

图片

所以说枇杷叶能止咳,其实是通过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来实现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枇杷叶就成了咳嗽的特效药,用的不对就不灵,而且枇杷叶的作用也不仅仅在于治疗咳嗽。

图片

结果丨得南地之夏火

“得南方之火味”,枇杷的火性,主要体现在果实上

大凡果实的成熟都在秋季,枇杷的成熟在初夏,生发之力足,蕴含火气。

所以,枇杷的果实味道虽美,也是不宜多吃的。

图片

《雷公炮制药性解》说:

枇杷多食,亦能发热生痰。

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呢,历代医家对于枇杷果实的“中差评”还是不多见的,适量的吃一些并无大碍。

毕竟跟杏子、李子、樱桃等相比,枇杷更和善

枇杷的花期在深秋,花期长,从秋至夏方成熟,穿越了冬季,也因此被称作“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算是一种比较有“涵养”的果实。

而杏子、李子、樱桃等在春气开花,到了初夏小满前后就争先恐后的上市了,其性往往比较烈,也容易发病

当然,并不是说它们吃了就一定会中毒,适量、适当的吃也无妨,如果吃得过多,或是有宿疾,就不适合了,容易发病。

图片

止咳丨还需辨证论治

关于枇杷叶的止咳作用,民间有一些流传甚广小偏方,比如冰糖炖枇杷叶,但使用也得注意。

一来,枇杷叶性质偏于寒凉,是宣降肺气、润肺的,如果是外感初期的咳嗽,短时间减轻咳嗽是可能的,但不能代替治疗。

再者,新鲜的枇杷叶背后的绒毛都是需要刷干净的,否者绒毛粘附到气管等,就容易引发刺激性咳嗽。

《雷公炮制药性解》:

枇杷叶入肺,苦能泄气故也,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

严格地说,枇杷叶入药前都是需要刷毛的,现在可能很多制药厂没注意到这点。

图片

我们如果需要用到枇杷叶,尤其是生枇杷叶,有必要包煎

图片

止呕丨通降胃之郁闭

枇杷叶不仅仅走肺,其宣通肃降之性,还可以走胃,是一味止呕的常用药。

我们知道胃主通降,常用治胃病的药有黄连、枳实、旋复花、代赭石等,都是降的,但是枇杷叶独特之处在于寓升于降

对于胃热郁闭于胃,一方面需要通透,另一面需要顺着胃的通降之性,这时候就很有必要用到枇杷叶。

所以,在治疗脘腹痞满等类问题,也经常枇杷叶、黄连、竹茹、枳壳等一起用。

图片

轻可去实丨解湿邪之肿胀

关于枇杷叶,还有一个成方:枇杷叶煎,是治疗水肿的,也是我临床治疗急慢性肾炎的一个常用思路

《临证指南医案》治一朱姓患者:

初因面肿,邪干阳位,气壅不通,二便皆少。

桂、附不应,即与导滞。

滞属有质,湿热无形,入肺为喘,乘脾为胀,六腑开合皆废,便不通爽,溺短混浊,时或点滴,舌绛口渴。

腑病背胀,脏病腹满,更兼倚倒,左右肿胀,随着处为甚,其湿热布散三焦,明眼难以决胜矣。

经云∶从上之下者治其上

又云∶从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

此症逆乱纷更,全无头绪,皆不辨有形无形之误,姑以清肃上焦为先,飞滑石钱半,大杏仁去皮尖十粒,生薏仁三钱,白通草一钱,鲜枇杷叶去毛三钱,茯苓皮三钱,淡豆豉钱半,黑山栀壳一钱,急火煎五分服。

此手太阴肺经药也,肺气窒塞,当降不降,杏仁微苦则能降,滑石甘凉渗湿解热,薏仁、通草淡而渗气分,枇杷叶辛凉能开肺气,茯苓用皮,谓诸皮皆凉,栀、豉宣其陈腐郁结。

凡此气味俱薄,为上焦药,仿齐之才轻可去实之义。

这是一个初起面肿的患者,进而加重,腹满、小便不畅,用桂附地黄丸无效,湿热无形,导滞亦不可取。

这个方子就是叶天士的枇杷叶煎,跟三仁汤有点类似,其独特之处在于“轻以去实”。

方子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枇杷叶,开肺气,启动水之上源,通行三焦,使湿邪自去。

无独有偶,吴鞠通的上焦宣痹汤也用到枇杷叶,治疗上焦郁闭以及与之相关的内科疾病,我们现在也会经常用到。

枇杷叶的妙用还有很多,它看似平淡无奇,善用者总能四两拨千斤,把它用到极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