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陌刀军的赫赫威名,跟“安史之乱”平叛过程,著名的长安城西“香积寺”大决战中,“陌刀将”李嗣业如天神下凡一般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陌刀军,其实跟后世的“重甲步兵”区别不大,都是全身穿戴重甲,手持长柄武器的步兵。这个兵种,原本是用以在较大的战役中,抗住战线,并反制“重甲骑兵”的。 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或是之后的“两宋”,经常出现“重甲步兵”手持巨斧大锤,克制“重甲骑兵”的场面,为何陌刀军的兵器却是清一色的长刀呢? 这是因为战争的场景不同,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变化。无论“南北朝”还是“两宋”,发生的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双方或多方,都是具备农耕经济基础条件的,本质上其实都是农耕文化的内战,同时也就都具备相同的生产力条件,发展出相差无几的军备武装。 而陌刀军的成名,恰恰是在唐初之后,到“安史”乱起的这约莫百几十年中,其所对应的是外战需求,而不是对内。因为当时,唐朝与周边各国,生产力条件差距很大,唐军面对的对手,多为皮甲,无甲状态。 安西所在之地,与大唐各粮食主要产地,相距过于遥远,临近的“雍凉”二州,原本就人口稀少,产出不足以应对安西的需求。种种条件限制下,唐朝一方面安排内陆移民在安西屯垦解决粮食问题,另方面以精兵战略,应对安西驻军不宜过多的需求。如此,我们就惊讶地看到,以安西四镇控制地域之广大,都护府直辖常备野战军,居然只有25000人,作为精锐之中的精锐,陌刀军更是只有区区800人。 与“重装步兵”的状态类似,“重装骑兵”在唐朝同样并不显眼。虽然,唐初曾有李世民亲领的“玄甲军”,作为“重装骑兵”在多次内部战争中声名显赫,但在之后战争对象发生改变后,同样失去了规模化装备的意义。 安史叛军所在根据地范阳,即如今北京一带,是唐朝曾经的内战对手“高句丽”盘踞之地,他们是有着大量“重装骑兵”的。即便“高句丽”在唐初后,转瞬烟消云散,范阳军始终也都是有着配备“重装骑兵”需求的。 虽然较之以前,整体配置已经弱化了许多,但在“安史”乱起初期,这支“重装骑兵”仍然在叛军与内陆匆忙集结军队的较量中,取得了压倒性的战果,直到,安西陌刀军的出现。 李嗣业这个人,据史料身高过1.9米,自小力大无穷,成天在家门口,长安京兆“五陵”一带打架斗殴,后经人劝说,指点,投奔安西从军。他的从军,可谓生逢其时,刚好遇到唐军推广制式陌刀,成立陌刀军的当口。 一见陌刀,李嗣业再无他想,自此结下一生之缘。陌刀与他,两相成就,仿佛他生来就是为着这兵器的出现。因他个人惊人的勇武,拿到陌刀的李嗣业,随即被快速提拔为陌刀军的统领,“陌刀将”。陌刀原本重约6到8斤,李嗣业几经实战,很不满意,于是找工匠专门打造了他个人专属的,加重版的15斤陌刀。 长安城西“香积寺”一战,史料所载李嗣业的个人表现,极为惊人。当时唐军大阵面临叛军“重装骑兵”冲击,濒临崩溃,李嗣业脱去重甲,手持长刀,领着800陌刀军以决死的姿态,于败兵人潮中逆流而上,硬刚“重装骑兵”,史载他顶住叛军冲击,顷刻间手斩数十人,“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客观地说,李嗣业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他当成整体陌刀军的表现。的确,“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以决死的果敢壮烈,扭转崩溃战局的,是800陌刀军的集体功劳,但是我们不能把李嗣业个人勇武之下的“人马俱碎”,当成陌刀军的整体表现。安西“重装步兵”精锐毋庸置疑,但若是整体在面对“重装骑兵”之时,都能像李嗣业“砍瓜切菜”一般,太过不合情理。 无论如何,“香积寺”一战,也为我们提供了少有的,唐朝背景下的,“重装步兵”正面硬刚“重装骑兵”的罕见战例,也再次证明,所谓“重装骑兵”天下无敌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