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们见证了这里的红色往事

 窗前有树905 2022-05-06 发布于浙江

仙居县皤滩乡万竹王村有两株树龄300余年的古樟

它们见证了这里的红色往事

“台州古树,有故事”系列报道之十

古樟是万竹王村的标志。 本报通讯员泮雅云摄

本报记者蒋虎雄

4月26日上午,雨后。仙居县皤滩乡万竹王村周边的山上,云遮雾绕,分外迷人。

村口的两株古樟,冠盖如荫,苍翠欲滴。300余年来,它们风雨无阻,默默守护着万竹王村,承载了村民的乡愁与记忆。

村庄所处的万竹山,连亘数十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红一团仙居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这两株古樟,也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红色往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永波介绍。

古樟系王氏先人所种

从皤滩乡政府出发,沿着一条弯曲的乡道南行,进入万竹王村地界后,远远就能看到村口的两株古樟。

它们毗邻而立,长势也差不多,挂着仙居县人民政府2018年颁发的保护铭牌。其中一株的铭牌显示,树龄300年,高14米,胸围370厘米,平均冠幅19米。

万竹王村为王氏聚居地。82岁的村民王明理对族谱颇有研究,“明朝初期,我们村的始祖从临海白水洋迁居而来,到现在已经23代了。”

他说,王氏始祖是货郎,夜宿皤滩,白天进山卖小百货时,看到这边风水好,有山如卧虎,遂在“虎腹”前结庐而居,兴族立业。

两株樟树所在处,是“虎足”位置。究竟是哪一位王氏先人所种,已无可考。

万竹王村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官员,比如明成化年间的应天府巡按御史王存忠。仙居县纪委编撰的《风骨——仙居御史故事》一书记载,王存忠刚正不阿,其清廉风范有口皆碑。

见证了红色往事

枝干上布满的青苔,是漫长岁月给两株古樟留下的印痕。76岁的村护林员王文明说,它们承载了很多村民童年的欢乐。

古樟树干枯空,可以从里面爬上枝干。“我们小时候没啥娱乐活动,经常在这里爬上爬下,嬉戏玩耍。”他笑着说。

也有调皮的小孩在树洞里烧火取暖,结果不慎烧着了内壁。好在古樟生命力强,没啥大碍。

万竹王村位于万竹山麓,这一带是红十三军红一团仙居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队长金永洪的家就在万竹山中的新罗村。两株古樟也见证了当年的血雨腥风。

金永洪1929年入党,1932年红十三军主力失败后,他率余部坚持斗争。1933年8月,在万竹王邻村一处岩洞里不幸被捕,9月在皤滩英勇就义。

王文明小时候,常听村里大人讲金永洪的故事,比如他的长相、他和队员们在古樟下集结去攻打皤滩等等。

“他视死如归,就义时高呼'杀我不要紧,共产党人杀不完’!”王文明说,“村里不少人去现场看了,都很佩服他。”

它们是村里的标志

两株古樟郁郁葱葱,自成一景,是万竹王村最鲜明的标志。

“没来过的人打听万竹王,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哝,村口有两株大樟树的地方就是!”王永波说。

村民们对古樟感情很深,也很珍惜。2018年村里建文化礼堂时发动捐款,王永波带头捐了8.88万元,大伙踊跃响应,一下子就筹到了150余万元。

省级5A级文化礼堂建成后,还有余钱。响应村民呼声,村里在皤万线拓宽等工程外,专门请人设计,围绕两株古樟对村口景观进行了改造。

古樟的边上砌起了矮墙,根部位置则修筑了树池,用小溪石垒成围屏,再培上泥土。中空的树干,则由林技部门施行相应的保护措施。

除了古樟,万竹王村还有树龄200多年的马尾松等古树,自然景点多,更有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寺万安寺、元代学者吕六松隐居地等人文景观。

“这两株古樟是村里的财富,近年来很多人慕名前来打卡。”王永波信心满满地说,“眼下我们正在创建A级景区村,争取以古樟为核心,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