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园何处》读书笔记整理

 胡艳杰 2022-05-06 发布于河南

编者语:

    我一直都非常敬仰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老师,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我记得李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崇拜的人。句话其实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也是我的梦想。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我收获了太多的东西。比如说:思想的火花。

文章大致内容 :

第一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精彩语句摘录:

1、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

感悟:“文化人格”指的是人的处世风格和性格。每个民族、社会的文化、人格都不相同,但却是当时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

2、安静,是一种哲学。

感悟:我认为只有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不被外界干扰。只关注自己的思考、收获,不随波逐流,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求轰轰烈烈,只求与世无争,做好自己。

3、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感悟:我认为,若真的想过上桃花源般美好的生活。首先,要舍弃的是对功名的渴望。人的一切私欲、追名逐利的想法都不会让内心平静。只有不过分在意自己所得到的,才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

4、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感悟:陶渊明似乎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别人重名重利,而他追求精神的解放。他与外界分隔开,追求内心的安静,正体现出他高雅的情怀。

5、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

感悟:愿我自己在学习的路途中,能真正的做到“心远地自偏”。

6、文章总评:

    这类文章目前还无法深入的理解,有些地方不太懂。但是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时,心是平静的,还是比较喜欢和享受这个过程的。此外,文章大段大段的语句读起来很舒服。一些诗句引用和举例显得很有趣味,余秋雨先生学识渊博。我希望以后自己在写作文时也能严谨中不失趣味。

7、文章总评:

    陶渊明在三四十之间外出断断续续做小官,是因为贫困,是被迫的。做官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官场的污浊和不堪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陶渊明的这种“心远”的性格,被余秋雨先生归类于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一个惦念田园的陶渊明,一个拒绝轰动的陶渊明,一个没有故事的陶渊明,被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关注之外。同时,他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到他的安静。直到宋代,苏东坡发现陶渊明的彩。这一赞扬,掀起陶渊明热。

    陶渊明躬耕自织,虽然生活中远离了官场的污浊,却还要承受肢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但是他有着自己精神世界的田园——桃花源。他不在乎历史,不重名利,只是贪图那一抹安静。他是那个时代的文脉所在。

8、文章总评:

    在我读完余秋雨的《田园何处》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时读不懂。转念一想,如果阅读的文章过于简单,对我没有太大的意义。于是又读了两遍,好像读懂了一点,对陶渊明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的印象中,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士好像都想要是追求功名,建立功业。而陶渊明正好相反。他鄙弃名利,追求安静。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于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陶渊明的通透,是我所敬佩的。观察周围,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田园在何处”,田园就在我们的心中,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找到。

                   2019、9、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