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以及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简称莫斯科会议。 在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愈演愈烈的核武器威胁论,毛泽东毫无惧色地提出,原子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还就当前核战爆发的可能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的发言很快传回美国白宫。 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听到这段话,感慨不已: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毛泽东究竟说了什么? 秘密报告引起苏共高层震荡,毛泽东力挽狂澜声望出众毛泽东第二次访苏,受到了当时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热烈欢迎。 早在1956年苏联召开的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在闭幕式上突然打破惯例,做了一份秘密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 由于当时斯大林深受加盟共和国爱戴,被视为苏维埃社会主义阵营的最高领袖,赫鲁晓夫此举顿时引起与会代表一阵慌乱,波兰共产党总书记贝鲁特受到惊吓,当场心脏病复发,不久死在莫斯科。 大会结束后,根据赫鲁晓夫的要求,这份秘密报告被发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领导人手中。美国情报机构从南斯拉夫获取了这份报告内容,随即在国际上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展开大肆舆论攻击。 随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出现了思想混乱。 在中国,毛泽东收到这份消息时,立刻意识到了这份报告背后的种种危险。 在冷战局势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都各自抱团,依靠社会意识形态保全自身、实现各自的团结。 而斯大林领导苏联近三十年,在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赫鲁晓夫全盘否认斯大林,性质等同于全盘否认斯大林领导和支持下、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相当于给西方国家递了一把攻击社会主义的软刀子。 因此,毛泽东很快就指示政治局,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两篇文章,指出斯大林在历史上有过不少贡献,虽然在后期生涯中犯过一些错误,但总体而言,对他的批判应当秉持“三七开”原则,不应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迅速引起反响,苏联方面,赫鲁晓夫犹如抓到救命稻草,将这两篇文章先后印发了120万册,要求全党学习。 此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领导地位直线上升。 到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时,毛泽东的目的是在莫斯科会议上,加深中苏两国合作,并与赫鲁晓夫共同纠正二十大以来的思想混乱,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团结。 “东风压倒西风”引起震动,艾森豪威尔听懂弦外之音第二次访问苏联时,毛泽东受到了赫鲁晓夫的热情接待,下榻在克里姆林宫最尊贵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寝宫。 同时,赫鲁晓夫还每天与毛泽东共进晚餐,与他同进同出,逢人便介绍,这是中国的毛泽东同志。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毛泽东个人威信上升,赫鲁晓夫便提出了“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说法,但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 毛主席认为,中国现在的实力还没有到可以与苏联平起平坐的地步。且苏联拥有原子弹,又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多年,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共识。中国贸然出头,不仅要面对来自美国的巨大威胁,同时还要对各国的革命事业,进行各种经济军事援助。以当时的中国国力而言,根本没有条件做到这些事情。 因此经过商议,赫鲁晓夫同意继续采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说法。 当时苏联的人造卫星已经在1957年送上太空,领先于美国。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信心大涨,认为未来发展只会越来越好,赫鲁晓夫也受到了这股氛围的感染,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他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远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得多,苏联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更应该坚持和平共处的竞争原则,积极避免战争发生。 事实上,尽管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在国际上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自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苏联领导人对于两国军备竞赛一直采取谨慎态度,极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艾森豪威尔作为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二战时期曾经担任欧洲远征军总司令,指挥过诺曼底登陆,结束朝鲜战争,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核武库存数量从1000枚增加到 20000枚,又扩充军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爱好者。 而赫鲁晓夫本人远离战场,对军事博弈的掌控力远不如艾森豪威尔。因此收到艾森豪威尔的核战争信号,他十分惊恐,竭力避免与美国开战,主张和平竞赛。 而毛泽东的看法与他截然相反。 在大会上,毛泽东犀利指出,既然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那么就更应该迎头而上,打就完了。 毛泽东说,敌人不打是不倒的,扫帚不到,灰尘绝不会自己主动跑走。要用革命的手段对付他们,武装打败敌人。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与其成日害怕他打过来,不如干脆不怕他。我们不畏惧战争,也绝不害怕核战争。 这段话让台下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倒吸一口冷气,而毛泽东的话还没有说完。 他继续提出,在当前形势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决定一场战争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中国地域辽阔,有将近6亿的人口,核战争一旦开打,中国人是完全不惧的。 台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听完毛主席的发言,目瞪口呆,无法理解毛泽东的勇气与信念。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口只有2000万。核战争一旦开打,捷克斯洛伐克必然迎来灭顶之灾。 赫鲁晓夫也对毛泽东的发言十分震惊,在会议期间,他多次与毛泽东探讨,核战争究竟有没有可能打起来? 毛泽东也肯定地告诉他,当前美国虽然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畏惧战争,对战争应该第一反对,第二不怕。在争取和平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但赫鲁晓夫并不以为然,内心深处仍然十分担忧艾森豪威尔的核武威胁。 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根源还在于自身利益。 1953年,斯大林骤然离世,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成功排挤掉其他竞争对手,当选为苏共第一总书记。 由于党内许多元老对他并不认同,赫鲁晓夫不得不向中共领导人表示友好,并积极拉拢毛泽东。为此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其中甚至包括核武器共同研究开发的相关资料。 在赫鲁晓夫的积极拉拢下,中苏两国关系迅速升温,1957年毛泽东出访苏联时,正值两国蜜月期。 但也正是这次会议,让赫鲁晓夫清晰认识到,中共领导人的思路方针与苏联存在根本性分歧。 赫鲁晓夫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极力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对艾森豪威尔的强硬态度感到畏惧,选择退缩,提出和平竞赛的方针政策。而毛泽东则在莫斯科会议上当着全世界的面宣布,中国不畏惧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冲突,也做好了核战争的准备。 毛泽东发言很快传到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耳中,作为一名军人,艾森豪威尔对原子弹有很清晰的认识。 “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 “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未曾见面却针锋相对:毛泽东与艾森豪威尔的隔海较量1944年6月,时任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下令在诺曼底进行登陆作战,先头部队17.6万人越过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打开缺口,288万盟军紧随其后登上欧洲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 纳粹德国在盟军强大攻势下,陷入两线作战的艰难局面,腹背受敌,无力回天。 艾森豪威尔也由此一战成名,举世皆知。 诺曼底登陆后第六天,远东地区,毛泽东接见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提到这一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 毛泽东说,第二战场的开辟将直接影响到欧洲总体战争形势,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决战阶段,将来也会影响到太平洋、中国。远东地区的决战,马上也要到来了。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对素未见面的艾森豪威尔作出评价。 6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已经担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在国内远程指挥,处理各种情报并作出指示。 朝鲜战争进入第三年后,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要求结束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大,作为共和党候选人的艾森豪威尔承诺,要体面结束战争。 1953年元旦,艾森豪威尔举行就职典礼,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第一件事并不是结束战争,而是尝试前往朝鲜战场,想在年初进行一场军事冒险行动以挽回败局。 1953年2月,距离朝鲜战争结束还有4个月,艾森豪威尔突出奇招,宣布取消台湾海峡“中立化”,“放蒋出笼”以配合美军在朝鲜战场的行动。 2月7日,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发表了那段著名讲话。 “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 “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在毛主席的强硬表态下,国际舆论转向朝鲜与中国这边,艾森豪威尔不得已放弃了这一想法,向美国国内民众表示,要“体面地结束战争”。 1953年6月,艾森豪威尔授权美国“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正式结束朝鲜战争。 但艾森豪威尔与毛泽东的较量并没有就此结束。 1954年12月2日,艾森豪威尔与台湾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派出军事顾问团前往台湾,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沿海岛屿构筑“反攻大陆”的前哨阵地。 艾森豪威尔的挑衅行为被毛泽东尽收眼底。 1955年1月18日,毛泽东命令解放军攻占前哨阵地江山岛,敲山震虎,提醒蒋介石,即便有条约支持,解放军攻打台湾也不需要挑选日子。 消息传到白宫,艾森豪威尔也无可奈何,在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国内对战争问题厌恶尤甚,一旦再次与大陆军队交手,艾森豪威尔中期竞选岌岌可危。 但他并没有放弃利用台湾问题挑拨国共两党关系。在1958年8月,解放军炮击金门马祖后,艾森豪威尔认为机不可失,再次派海军舰队进入中国沿海12海里的领土范围。 毛泽东下令“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出乎解放军的意料,美国海军见到国共交战,竟丢下国民党海军调头而去。 毛泽东由此确定,艾森豪威尔并不想与红色中国正式开战。他在战后笑言,纸老虎就是纸老虎。 金门炮击短暂停止后,艾森豪威尔仍不死心,派国务卿杜勒斯前往台湾商讨“美蒋条约”,彭德怀元帅下令恢复炮击。 杜勒斯坐着轮船,在炮声中心惊胆战,原定计划被全部打乱,转而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以换取中共“不进攻”承诺。 艾森豪威尔也因这次台海危机而焦头烂额,1958年成了他生命中“最倒霉的一年”。 参考资料:北京卫视:《档案》 |
|
来自: lifebegins40s >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