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是一个2岁5个月大的女娃,她妈妈说近一年来孩子半夜老是醒过来,有时候是要吃奶,有时候醒来也不吃奶,弄得她也睡不好,十分烦恼,问我有什么办法。我便又问了一下小孩的具体的情况,吃奶、大小便都没什么异常,出汗比较多,症状不多。把脉双寸脉滑,再看舌象,明显舌尖比较红: 小儿,夜里睡不安稳,汗多,寸脉滑,舌尖红,可见是比较典型的心火偏亢证型。小儿心火亢选什么方呢?我想学中医的伙伴都能想到,那就是北宋儿科鼻祖钱乙的导赤散。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生地黄,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导赤散由生地黄、生甘草、木通(通草)、竹叶四味药组成,治疗小孩心火亢,睡觉时候呼出来的气很热,喜欢脸朝下卧着睡,或者睡觉时磨牙,这些都是心火亢的表现,小孩子不会说话表达,心热则胸部也热,但他会表现出喜欢靠近凉的东西,例如竹席比较凉,所以喜欢脸、胸朝下卧着睡。 再加上清心火的灯心草和黄连,方药如下: 大约两周之后,随访家长,她妈妈说想不到喝了药之后,小孩睡觉真的安稳很多了。语气之中有意料之外的感觉。 除了导赤散,这里面还有一味关键的药物——灯心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所谓“茎髓”即是草茎的心,植物形状如下: 灯心草入药最早记录于北宋的《开宝本草》,蒸过后可以做灯芯,生用则可入药,所以叫灯心草:“蒸熟,干则拆取中心穰然灯者,是谓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干剥取者,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证类本草·卷十一 》)。但其实《神农本草经》里面有一味药,与灯心草相似,叫“石龙刍”,又名龙须,“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注恶毒。”灯心草与石龙刍为属性相近的植物,其茎皆可用于制作草席,现在市面上都还有“龙须草席”制作售卖。 关于这两种药物的区别,民国张山雷在说的比较清楚:“《本经》止有石龙刍,云一名龙须,即今织席之草也。宋《开宝本草》乃有灯心草,其形较之织席者为粗,其质较松,今剖其穰为灯心,而以其壳为簑衣,二草虽非一种,然是同类,皆生于下隰之地。”(《本草正义·卷四· 灯心草(石龙刍)》)两者都喜欢生长于低湿的地方,而灯心草比石龙刍茎更粗,其茎髓既可入药,也可作为灯芯照明,茎还可以编成草席、雨衣。 大家猜一猜:下面诗中的“八尺龙须”为何意? 《已凉》 唐·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