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冷静医夏~ 最近考试比较忙(诊断学就不是人学的东西!!!哭死。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实在没有时间做视频~写一篇文章充数啦! 之前有不少可爱的朋友们问我学中医推荐读什么书,这回正好总结一下我认为比较好的中医书,以及每本书对我启发最深的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用记得多多收藏转发哦~😏) 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师,有时候读书甚至比跟诊学到的更多,尤其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学有所成的医家都愿意把自己的临床珍贵经验整理成册,供更多学医者参考。因此学中医尤其需要多读书,读多了,你会觉得读书超级好玩哒!而且越读越着迷,最后甚至手不释卷~ PS:如果大家有什么觉得写得比较好的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推荐给我(我也可以学习学习),攒够了就再出一篇续集,推荐更多书给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入门书籍(本排名不分先后) 1.《太氏药谱》高洪玉 这个是我大一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读的,当时几乎啥都不懂,看理论书也看不进去,就喜欢看一些中医类的故事,既能学点知识,又比较能看的下去。这本书就是叙事的形式,比较有趣,比理论书更生动一些,适合初学者看,或者无聊的时候解闷。 2.《阴阳调和百病消》李华 最近刚刚看的书,觉得讲得不错,初学者可以看看。作者是国家级公共营养师,书里主要是通过食疗、功法等来调理身体,浅显易懂~(主要是有一些食疗的小方子,我觉得不错) 摘录: ※出汗,本身说明细胞代谢活跃,血脉流畅,把体内的垃圾都给排出去了。与其平时去汗蒸馆,倒不如夏天少在空调房里猫着,利用夏天对身体进行一次大扫除。 ※接下来,重点为大家介绍一款适合夏天的养生美食。丝瓜虾米粥。丝瓜本身性凉,清热解暑的效果最佳,可以有效地帮助身体免受暑邪的侵袭。而虾皮呢,本身性温,对于补肾壮阳,效果极好。丝瓜和虾皮搭配,性温的虾皮能缓和丝瓜的凉,性凉的丝瓜还能中和虾皮的热,取长补短,变成了一道滋阴补阳的绝佳美食。 二、现代书籍(本排名不分先后) 1.《大医至简》刘希彦 这本书推荐过很多遍了,因为确实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从这本书里收获了很多。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了一个中医的主干——六经辨证。书里面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观点,比如治病的主体不是药而是人体、取大象、单一证不可断、能量永远是第一位等等。另外,书中通过人体本身自然的反应来解释疾病,比如咳嗽是人体一次次强行的宣肺和解表;虚火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津血不够时,人体就要亢奋起来以加快津血的运行和生成,于是产生这种上火反应。 这本书个人认为写得比较易懂,有一些中医基础的朋友应该就能读懂。 摘录: ※真正的古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回复人体秩序,打开让免疫力收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 ※不停留在方证对应的层面,而是破解经方后面的组方原理和规律,解决这一学术难题,以得源头活水。 ※古中医不管它是何种病毒,长何种疱疹,所有得疱疹其实就是本条所说的,湿气到了皮肤下出不来了,于是形成疱疹。 2.蔡长福 这一套书对于六经辨证的分析十分值得学习,其中尤其对于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的讲解非常通透,书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不发烧的感冒长期携带。比如现在常见的肩背紧、容易崴脚、出汗少都算是表证。蔡长福老师对于葛根汤的应用十分巧妙,非常值得学习。书中还编了很多歌诀,读起来很有意思。 摘录: ※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做痛风啊?老年人能吃,但大便不好解,长期不正常,脏腑化热,热无出路,于是热结旁流,哪里都能走到啊,于是湿热流注关节,外面突然受了风寒,外面寒包着热,按我讲痛风是这样来的。茵陈五苓散清里面湿热,利湿热下行,葛根汤走表,承气汤走里,大便通了,我加上理中汤,就这个方子,来回翻,来回翻,整整吃了三个月,老者一切告愈。这个方子的用意就是“三阳开泰”,发汗解表,利小便,通大便。 ※臭屁为宿食糟粕肠垢积聚已久化热而生之气。这种气有毒,若长期不重视,不治疗,开始结肠炎,日久结肠癌,再不予以治疗能引起肛门肿胀,肛门细小,解出的大便如筷子一样粗细,最后大便难解甚至不解。甚者化为西医所说的结肠癌,予以直肠造瘘术,给患者造成众多困扰,痛苦一生。 3.《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可 李可老师真的是中医的一面大旗,现在普遍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认为中医没法治疗急症,但是李可老师却用纯中医的方法治愈了许多重症、急症,里面的经验和胆量值得我们学习! 摘录: ※瘀积重,面色暗黑,眼有黑圈,环口一圈紫暗,手足心、前胸后背发热者,为血瘀发热,加酒大黄10~15克,三五日即退,去大黄,此即大黄魔虫丸意。正虚加党参、灵脂,虚甚者用红参。4种虫类药,软坚散结,化瘀力强。生蛭为破瘀第一要药,破瘀血不伤新血。可视瘤体之大小,病程之久暂,用3~6克。炮甲珠穿透走窜之性无微不至,凡血瘀血凝皆能开,且有升高白血球作用,寓补于攻,妙用无穷。冲任隶属于肝,血瘀者气必滞,加柴胡疏达肝气。大贝消痰软坚,缩短病程。 3.《医道存真》《医道求真》《医道传真》吴南京 吴南京老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用药规律,因为是在南方,尤其注重湿气,常用组合为苍术配厚朴,并且善用黄芪、菟丝子、杜仲等,有自己的用药和疾病理解,值得阅读。 摘录: ※滞通气、水结利尿、血瘀活血。这是治标之法,但快气通利之治,虽得一时之快,元气更耗,膨胀更不得除。膨胀病,不论何种见症,总以运脾和胃为根本。 ※女性的生殖器官处于下焦,下焦之炎症必由阳气不升,导致湿瘀之邪固阻下焦日久而得。 ※糖尿病,不是因为体内糖太多 而是体内的糖不能有效运化,核心根本不外是脾虚或脾肾两虚无力运化。但血中糖分太多,血行必失畅而瘀滞,所以治疗糖尿病必要活血化瘀,何况是病程长久到肾功能不全的严重患者,更一定要活血化瘀。所以重用益母草和鸡血藤以通血脉,益母草不仅能活血化瘀,还有很好的利湿解毒之功。 针对肾功能不全,笔者恒用之,效果理想。 4.《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胡希恕 印象比较深的是书里对于痹症如何治疗的讲解,把桂枝汤加白术附子、桂枝芍药知母汤、柴胡桂枝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麻杏苡甘汤等方剂进行辨别,非常详细。总之胡老的书必看! 摘录: ※这种病是“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这说的是病因了。这个湿从哪来的呢?它也不是从外边来,是人想出汗,要把部分水分排出体外,由于汗出当风,所以受阻排不出来,这就有湿邪了。出汗这个机制,它是排毒素的,毒物、废物应该排出体外,可是它排不出去,就停积在某个部位,就很容易犯这个病。 ※古人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皮肤这块虚,身上无论哪个地方停湿,它也往外来,就在皮肤这里待着了,这个虚不恢复,这个湿也不会去。这时候只用发汗药不行,非用黄芪不可,也不必太大量,三四钱就行了。 ※小便自利和小便不利是一个问题,都是膀胱机能的障碍,如同失眠和多眠是一个问题,都属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膀胱的括约肌松弛,失去收缩的力量,这就是虚,这个小便就频数;如果膀胱的括约肌收缩而不开,这就是小便不利,这大概都是属于阳性证。用白术、茯苓这样的利尿药,治小便不利,也治小便自利(频数)。 5.《药性琐谈》江海涛 主要是讲中药的,目前为止看过单讲中药最好的书。这本书通过本草的生长习性、色、味多方面共同解释药的功效,两两药之间对比。比中药学死记硬背有趣多了! 摘录: ※黄芪的特长是其建设能力,不是其战斗能力。黄芪被誉为外科圣药,因为它能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体表有疮痈时,可以凭借黄芪的“托”力而痊愈;体表过虚汗出多时,可以用玉屏风散建成一堵围墙。因此黄芪与麻、桂等解表药虽然作用都在体表,却可以说是一文一武,外邪入侵时 要靠“武将”厮杀,而不是在边关建造围墙。另一方面,战争时期在边关设一文职,作为“监军”,往往对武将有“掣肘”的负面作用。 ※仅仅富含阴津的药物也不一定就有很好的补肾效果,如麦冬、山药等含有阴津只是具有了能够补肾的“体”,还需要具有收藏能力比较强的“用”,才能有效地补肾,中药里有许多寄生植物,如桑寄生、肉苁蓉、菟丝子等,这些植物往往都有补肾的作用。这是因为它们善于抽取宿主植物的营养,收藏能力较强,同时它们又储存了大量的阴精,可供填补肾精之用。 6.《杏林薪传》系列书籍 这一套书有好多本,就不一一列举了。里面有很多中医师的用药经验和临床医案,可以借鉴和学习。(当然是有了主干之后再看,要不然就是走马观花一样,感觉看了一遍啥都没学会) 7.倪海厦的视频(虽然不算书) 也是刚上大一的时候开始看的,当时不太喜欢看书(准确的说是看也看不懂),就看倪海厦老师的视频。特别喜欢倪海厦老师的讲课风格,比喻特别形象生动,讲得非常有趣,并且讲的内容都是真的有用的东西,有兴趣的盆友可以看看~ 倪海厦老师推荐书籍: 古代: 1、黄帝内经 2、神农本草经 3、伤寒论 4、金匮 5、针灸大成 6、伤寒杂病论 7、千金要方翼方(古籍部份) 近代优良中医书籍: 1、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四川唐容川字宗海着) 2、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江苏淮阴曹颖甫着) 3、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着) 4、单穴治病选萃 (社版出人民卫生) 5、疾病预测学(杨力着北京科学社版出) 6、经方实验录(姜佐景着) 7、针灸大成明朝杨继州编写 8、思考中医广西刘力红教授着 8.《听名师讲伤寒论》傅元谋 这本书目前正常看,书里面对于六经辨证的条文讲得非常细致,而且研究的非常深刻。与《大医至简》相比,《大医至简》讲得浅显易懂,这本书对于条文本身的研究,更加深入,可以看完《大医至简》之后再看这本书。 摘录: ※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这么一个现象,我称它为上带下原则。太阳伤寒有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判断这个腰痛是不是太阳病的腰痛。就要用到上带下原则。如果一个患者先出现头痛,继而出现腰痛,那么这个腰痛属于太阳病之腰痛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一个人只有腰痛,原则上我们不按照太阳病来处理,因为它不符合上带下原则。 ※大肠与肺为表里,大肠之气的降,能够促进肺气的降,而肺的降和宣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降大肠之气就可以促进卫气闭郁状态的解除。但是下法解表不符合因势利导和就近祛邪的原则。所以原则上不考虑使用。但是在既有表证,同时兼有腑气不通,大便不畅的情况下可以在解表的同时适当地使用通下之药。 9.《黄帝内针》传讲:杨真海;整理:刘力红 这本书前两章,花了一大半的篇幅在写“针道”的重要性。任何简单的针法,并不是掌握技巧即可练成,需从针道开始,逐日累计,练针先修心,心不圆满,手下亦不得神,真所谓:“粗守形,上守神”。。第三章提出了黄帝内针的四总则,非常简单,在临床上变通也很多,值得学习。 摘录: ※土德是构建生命的基础,有土德则生,无土德则死。若从临证的角度,生了病不要紧,只要土德还在,就有就只的希望。因为有土德就有阴阳自和的可能,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土德是广泛的,五常中的信是土德,八德中的孝也是土德,所以,我们不仅仅只是用五术来养护土德用针用药当然可以很好地营建土德,比如上面的足三里,比如《伤寒论》的大小建中汤。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不怨能够维护土德,和气能够维护土德,而且这个维护的层面更深、更彻底!因此,健康就不单单是医生的问题,更重要的环节其实是自身,这一点大家务须明白。 三、古代书籍(本排名不分先后) 1.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不用多说,这些书必看!而且要读很多很多遍,床头必备物品! 初学者先看《黄帝内经》可以选择德慧智的版本,里面节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篇章。 关于如何读经典书籍,引用《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里的一段话:“读经典第一必须要专心读,即做到接收;第二就是要保证不变质地转化,而保证转化不变质的前提是自己要没有成见,如果有成见则转化就会出错。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忘掉一切去读经典,只有自己是白纸才能让经典的原意写在上面,如果自己已经有很多知识了,经典是进不去的。……“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如果我们很“聪明”,有很多知识,很有主见,读《内经》时会附带上我们的主观见解,那我们就不可能读通,因为我们是“有用者”。我们必须忘掉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将自己损到一张白纸,这样才具备了传承经典的条件。” 2.《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张锡纯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中医,不要看这本书的名字里面有中西医就简单的一位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这本书虽然涉及到西医的一些药品和解剖,但都是在中医整体观的理念下指导应用的。另外,张锡纯善用黄芪、山药、熟地等药物,对这些药物都有详细的分析,值得阅读~ (发现看的古代的书籍还是太少,药加油!) 关于推荐书籍: 读书需要“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吸收你认为正确的有帮助的知识就好,不用过分拘泥于网上批评书作者的文章,只有真正读过,才能真正全面了解作者的本意。 本次分享的就这么多,希望大家多多补充~多多推荐~😍😍😍 下次视频见!(想死你们啦!!!😘😘😘) 2021-09-12 20:54827回复 UP主觉得很赞 舞陛《寻回中医失落得元神》也推荐一下。 --==总结==-- bili_87549103420补充倪海厦老师在《天纪》中推荐的书籍: 学习中医之前建议阅读 来了 初学者,中医爱好者:《药性歌括四百味》、秦伯未《中医入门》、邢斌《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拨开迷雾学中医》 零基础纯小白看这里!!!一定要看上海科学技术社版出!!!他们重印了1984-1985时代的中医教材!!!非常经典,看教材一定要看他们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行有余力看看《针灸学》)如此可谓入我岐黄之门,有了一定的基础了,可以自由选择道路了,并且积极的参与临床实践,但记住一定要立足经典,然后在后期的学习中不断的把这些教材忘掉(就好像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拳,张无忌打完后说他全忘了,张三丰就说他学成了) 善辨真伪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 我推荐一本: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2 【本UP扩展书籍推荐】需要的私我,奶茶钱/本。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内外妇儿针五本,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濒湖脉学,温病条辨,生理学,免疫学,解剖学,微生物学,以上为基本书籍,必看必背医学衷中参西录,施今墨药对,刘渡舟验案精选,医宗金鉴,王绵之方剂学,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傅青主女科,王孟英等江南四大名医医案,伤寒来苏集啊等为辅助书籍。医宗金鉴最为推荐! 一等:《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