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完了脾肾阳虚四肢逆冷、水泛肾脏而用真武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甚至合附子汤之后的后续调理,就是直达脾至肺的痰饮(要看具体情况,也许要先用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来加减治疗左边怕冷的证)。那么这是为什么? 注:真武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头晕(服真武汤期间,注意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泡水熬粥皆可,或者地黄丸服之,即注意通阳补阴,所谓阳虚之人,要三分通阳补阳,七分养阴,身体热起来之后,渐通后才渐补阴);桂枝汤解决微循环的主要汤剂,但需引药配伍之。 注:当归四逆汤主治明确,就是寒凝+血虚+经不通,其证状主要体现,麻、寒、虚。功用:温阳散寒、通经、活血养血、通脉(通补兼施,这期间要比服用真武汤的时候要和缓许多了,真武汤是威震北方的来犯之敌,需要威武之师强行镇压之)。 阳气生于脾,根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储于胸中乃为大气,以斡旋于全身。 注:半夏???油桂、川淮牛膝、川芎、盐巴戟、石菖蒲、远志、浙贝母(一剂50克以上?前),地龙、桑寄生、川断、山萸肉、淮山药、天花粉、刘寄奴、苏木,川木通,鸡血藤。 医家言,痰饮体质在没祛除痰饮之前,不能补阳,即使是补也补不进去,因为痰饮堵在其中,首先应该将痰饮祛除之后,经脉疏通之后,再行温通补阳,这句话适合中上下三焦,而一般痰饮体质治疗,首取中焦,中焦(主要指脾和胃以及小肠)比较虚和寒,消化能力不好,这才是生痰的根源。还有一句话,说是,只有正脾的少阴虚情况下才能补阳,其意思都差不多。但请问,肾阳虚至下焦寒湿水泛,四肢逆冷,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跟脾正不正有关系吗?而这个时候你去用治疗痰饮的方子,那是显然不对证的,这个时候,应当首先要治标而兼顾一下脾阳即可,所以用真武合苓桂术甘汤和附子汤,而肾阳虚为主的脾肾阳虚水泛证,是因为水不能气化得升,比如,夜尿多、睡眠不好,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还要起来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来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甚至出现眩晕证,同时伴随四肢逆冷或者厥寒(四肢过膝过肘的冷)这些都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到了晚上,身体内外的阳气匮乏,所以夜尿频多。如此这般,肾精不藏而精必亏虚,精亏阳散,其它脏腑也不能正常,所以,下焦寒湿水泛,可以用真武汤为基础加减后直接上位,即附子生姜以及干姜都可以加入其中,而不能视脾正与否,这个时候以治标而略兼治本即可,更何况真武之中也含有正脾祛湿的中药已经铺垫之中,为后续肾阳得补而通之后,继续深入中焦清理痰饮强脾阳打下了基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热下寒体质在吞服真武汤或者引火汤时,需要煎后冷服。 综上,待下焦寒散温通之后,自代谢能力提升而阳回阴生,下焦正常代谢逐步恢复,再逐步向上清理中上焦之乃至全身之痰饮。所以先解决下焦水,气化上蒸滋润火中之阴是首要问题,这样下焦津液上蒸就可以顺利进入上焦,进而心火之阴得补,金水也许可以顺利下行,如果金水不能下行,这就是中焦乃至肺金之水湿痰饮,还要进一步清理,直至肺气足以推动金水顺行下焦为止。但上述的逻辑只是一厢情愿的臆想,因为中焦的脾湿不运,是痰饮寒湿水泛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在治水泛证之标渐渐康愈之后,那么调理重点自然要转移到中焦之培土生金,健脾强肺,再至以培土的过程中来以土治水,以达到,治水泛、痰饮之根与防木犯土的总系统调理目标。 那么为什么把祛痰饮的重点放在胃肠道呢?因为,痰饮非常粘腻,黏黏糊糊的东西既不能走汗道,也不能走尿道,只能走胃肠道顺着大便排出体外。这是古之以往的历来经验之法。 那么古人在祛痰饮方面的组方是很多的,有六君子汤做基础加减而治之,也有小青龙汤做加减的治疗水饮,也有用阳和汤,二至丸等等很多。 还有清朝舒驰远的方子祛除痰饮水湿之理脾涤饮方(香砂六君子汤比较慢),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张仲景有些不感冒,但据说这个方子祛痰很管用,是祛五饮诸证的方子。而以中焦胃肠道开门祛除痰饮是解决右降的根本大法,也是左升的前提,因为只有中州才能生后天的四象。 那么下焦寒水用真武清理掉后,再将中焦痰饮剔除后,阻滞左升右降的问题就基本清除了,这样肾得阳而寒水气化上蒸,脾正而散津于肺,肺金得土而生,所以精满气足肃降得权,而肾火气化下焦之水灌入上焦,为的是补养离火中的那一滴神血,同时肾水因长途跋涉地从下焦上行至中焦,再入上焦,所以温度不免越来越低,但又因距离上焦之君火的越来越近,所以下焦肾水的这种气化状态得以保持,因此下焦之气化温度渐渐下降的津液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上焦,就是通过水克火的这种克制关系,使得这种蒸汽状态的津液必将离火之热而劫入自身,但是自己又下不去,这个时候,因君火克制肺金,所以心火会让肺金取得肃降之权,肺金就会乖乖滴将克制离火之君的下焦肾水,源源不断滴肃降宣散至全身,以解循环无端而以下犯上君火的水困之围,由于肺金之肃降得权(得到君火之授权),如此,下焦肾水才得以在上焦劫受君火之阳的再一次温化之后,因上焦热蒸压力和肺金肃降的合力之下,肾水上蒸至上焦得君阳热温之后,带着离火之阳,又被肃降回肾脏,所以下焦肾水的命门之相火得以回补,至此,肾脏与膀胱再一次受阳得权而将下焦之水气化上行,如此这般无端往复的循环,以致脾胃运化归常,三焦水道通畅,全身津液充足,肾精得藏,水火交泰,五脏健运,身体全系统之左升右降的正常津液代谢环境可以初步达成。 那么上述高谈阔论也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因为即使是中焦的痰饮解决掉了,但因为肺的痰饮以及下焦的痰饮也还没有清除干净,那么右降还是不能通畅,因此,还要继续培土生金的继续清理肺中的痰饮,那么我们为什么采取从胃肠道的痰饮淤堵中豁开一个口子,来作为清除身体全部痰饮的开启之门呢? 这个问题在上面已经做了一个解答,就是痰饮只能从肠道中经大肠排出体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在将胃肠道里面的痰饮清除过程中,因为全身体的痰饮浓度最低的地方就是胃肠道系统了,因为渐渐地将胃肠道的痰饮开通了溜走的通道,这个时候因为脾运大大增强,肾功能也基本恢复常态,所以正气站在了身体的制高点,此时,身体各部分代谢也基本恢复正常,阳气津液充足,以致其它地方的高浓度痰饮势必要向低浓度的胃肠道里面流入,进而顺大便逐步流出体外。这就是我们从胃肠道开始清理痰饮的两个根本依据所在。即首先祛中焦脾胃的痰饮,进而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最大限度的增强小肠生产运化出人体最容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进而减少进入淋巴三焦系统的大分子营养数量,因为进入中焦的大分子营养物质,由于三焦没有很强的运化能力,最终不能运化的大分子营养代谢不出去,就容易留存体内而形成痰饮,因此说,脾运化能力减弱之后,小肠糜化分清泌浊的功能减弱,不能进入营脉的大分子营养太多,能够进入血液里面的小分子营养太少,这就是痰饮之源的理论依据。所以清理人体痰饮的第一步,应该从脾胃开始,即从脾的运化提升开始,从清除肠胃地方的痰饮开始;然后依据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理论,让全身体的高浓度痰饮必然向低浓度痰饮的胃肠道里面聚集,这就是清理痰饮的根本方法。 用一句话总结:闭脾与小肠的生痰之源,开胃肠道的祛痰之门。那么在用真武汤加减治理完下焦湿寒水泛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健脾和祛胃肠道里面的痰饮之各种方法。 在这里主要讲几个祛痰的思路和组方: 理脾涤饮方 这之后,就可以用当归四逆汤或者归脾汤进行慢慢通补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