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华国学经典100句精彩绝伦的句子,句句都是真理(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 解释: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解释: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解释:朋友之间的交往要像水一样清澈,不掺杂污浊物。小人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表面看起来像甜酒一样甘浓,实则浑浊不堪。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解释: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上的麻木与愚钝,肉体的死亡倒是还在其次。 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 解释: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探知天象更困难。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 解释: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一天的欢乐,死了后却有流传万代的名声。 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 解释:独自去,独自来,独自出,独自入,谁能阻碍他?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 解释: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鱼的,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别人隐私的,定会招祸遭殃。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抱朴子》 解释:白色的石头很像玉,邪恶之徒外表很像贤人。 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生。——《抱朴子》 解释:船装载过重就会沉没,人欲望太强就会损害生命。常用于劝诫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抱朴子》 解释: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训》 解释: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灾祸也同样来自于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了凡四训》 解释:用嘴来劝人,只在一时,以书来劝人,可以流传百世。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了凡四训》 解释:善于改过的人,先要明了之所以犯错的原因,搞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鬼谷子》 解释: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探头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鬼谷子》 解释:从古到今,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演变,都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 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鬼谷子》 解释:想要说服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的心意,出谋划策时也必须顺应君主的意愿。 愚之患,在必自用。——《吕氏春秋》 解释:愚蠢的弊病,在于师心自用。 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吕氏春秋》 解释:最完美的世道,百姓不喜欢说空话和虚假的言辞。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吕氏春秋》 解释:强迫的笑不是真正的快乐,强迫的哭也不是真正的悲哀。 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 解释:凡属劳民伤财而不没有利益的事,人民是不会做的。 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墨子》 解释:即使是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喜爱不成器的儿子。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墨子》 解释:根据自己的肚量吃饭,根据自己的体量穿衣。 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解释:以前苍颉创造文字,上天担心从此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作而务锥刀、天下缺粮,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书文所揭发,故夜哭。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淮南子》 解释:绳子短打不出深井的水,器皿小就容不下大的东西。 小人之誉人,反为损。——《淮南子》 解释:小人对别人的赞誉,反而是一种损害。 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智囊》 解释:看起来难的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容易,大的事情也能像小事情一样处理。 明至于能经务也,斯无恶于智矣!——《智囊》 解释:能把智慧之明用于天下国家的大事上,这便是智慧最高的善用了。 圣贤之术,无时而窘。——《智囊》 解释:圣贤之人的方法,没有穷尽的时候。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格言联璧》 解释:对子孙的情爱超出礼义,就会给子孙带来灾祸。 有违言为信,践言为非信者。——《格言联璧》 解释:有些承诺违背了是讲信义,而践行了反而是没有信义。 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格言联璧》 解释:广积钱财,骄奢淫逸,却不知道收敛的人,会招来杀身之祸。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家训》 解释: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家训》 解释: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朱子家训》 解释: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 豆麦之种,与稻梁殊,然食能去饥。——《论衡》 解释:豆麦的果实与稻谷小米虽然不同,但吃了都能消除饥饿。 采善不逾其美,贬恶不溢其过。——《论衡》 解释:赞赏一个人,不夸大他的优点;贬斥一个人,不夸大他的缺点。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论衡》 解释:不亲眼观察亲口询问,那对世间事物就无法全部了解。 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颜氏家训》 解释: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毫无原则的苟且偷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颜氏家训》 解释:德行高的人不顾名声,一般人努力扬名,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颜氏家训》 解释:兄弟二人不和睦,那么子侄之间就不会相互关爱。 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 解释:明君赏赐不授给无功的人,惩罚不施于无罪的人。 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韩非子》 解释:国家太平,民众就安定;政事混乱,国家就危险。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韩非子》 解释:安全还是危险,在于你的所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而不在于你的强大还是弱小。 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管子》 解释:私爱,往往是憎恨的开始;私恩,往往是怨仇的根源。 勿烦勿乱,和乃自成。——《管子》 解释:做到不心烦意乱,和谐自然就会形成。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管子》 解释:国家奢侈则开支浪费,开支浪费则人民贫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商君书》 解释:利益没有增加百倍,就不变更法令制度;如果不能取得很多的功绩,就不要替换所用的人才。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君书》 解释:圣明的人不必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必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书》 解释: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呢?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三十六计》 解释:顺势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做内应,使自己免遭损耗。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三十六计》 解释:用虚假的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三十六计》 解释:当敌方处于危难的时候,要趁机对其发动进攻以便夺取胜利。 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 解释: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能取胜。 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孙子兵法》 解释: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子兵法》 解释:只听说用兵打仗时,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求巧而长久作战的。 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六韬》 解释: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国家是存在还是灭亡,都掌握在将领的手中。 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六韬》 解释: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六韬》 解释:凡是运用计谋,以周密最为重要。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菜根谭》 解释:既要忏悔过去的失误,还要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过错。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菜根谭》 解释:标奇立异超凡绝俗,这不是真正的完人,真正的完人就是常人。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菜根谭》 解释:贪图那些未必成功的事业,不如坚守已经成功的事业。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增广贤文》 解释:小时在一起玩耍时是好兄弟,长大成人后就各奔东西了。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增广贤文》 解释:结交朋友必须胜过自己,否则,不如不结交朋友。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仪疏。——《增广贤文》 解释:粮仓里没有粮食,日子就艰难;儿孙愚昧,礼义就匮乏。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 解释: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 解释:凡是斗殴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认为别人是错的。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解释:说话说的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不该说话的时候能沉默的得当,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小窗幽记》 解释:将利益让给他人,比和他人争取利益更为精明;逃避声名远比求取声名更为明智。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小窗幽记》 解释: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小窗幽记》 解释: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单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要从忠孝二字上做起。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围炉夜话》 解释: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是远离怨恨的最好方法。 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围炉夜话》 解释:在内在方面努力求进步的人,必然对外在事物不会有许多苛求。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围炉夜话》 解释:看书必须要放开心胸,才可能接受并判断新的观念。做人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和把握住原则,才是一个具有见地,不随波逐流的人。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 解释:真知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称为真知。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传习录》 解释:谦虚是一切善事的基础,骄傲是一切恶事的根源。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传习录》 解释: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 解释:不在农忙时役使百姓而耽误农时,那么可以保证百姓富裕。 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国语》 解释:对百姓只能亲近安抚,不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国语》 解释:对别人没有恩德,却想有求于人,这是罪过。 纤指如春笋,媚眼若秋波。——《幼学琼林》 解释:手指纤细,如春笋一般;眼神娇媚,如秋波一样。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幼学琼林》 解释:聪明的人能调理自己的身体,乐观通达的人能珍惜自己的身体。 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幼学琼林》 解释:萱草又称“忘忧草”,可以使人忘却忧愁;屈轶又称“指佞草”,可以辨别奸佞。 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孔子家语》 解释: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孔子家语》 解释:离山十里,蝼蛄的鸣叫的声音仍然像在耳边。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 解释: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尚书》 解释:心里的忧虑危惧,就像踩着虎尾和走着春天的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 解释: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尚书》 解释:不要优游流于放纵,不要过度玩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 解释:所谓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 解释: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则身体安适舒泰。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 解释:一切活着的东西都要死去,死后其体魄必然归土,这就叫鬼。 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左传》 解释:很多人一同商量事情,主意就会很多,百姓多数都会违背,事情就几乎不可能成功。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左传》 解释: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也不能预料敌情,就不可以出兵征战。 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左传》 解释:喜欢和厌恶都不过分,民众知道自己的方向,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解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解释:只有一个人知道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有所作为。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 解释:在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啊。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 解释: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