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王朝1566》|魔幻历史剧中的男性面孔

 余近山 2022-05-07 发布于广东省
图片

在这个物质饱和的年代,老人家的精神世界也愈加丰富,至少比我这个只知道刷手机的“年轻人”丰富。当我看完这部老人家安利的电视剧后,就开始琢磨,明明同个编剧,为什么《雍正王朝》当年大火,而《大明王朝1566》不火呢?

剧中所有主角配角都是顶尖儿的聪明人,虽然屁股坐的位置不同,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从有限的信息量下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最终这些努力把大明王朝往更完蛋的方向推去。他们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掣肘,没一个人活的痛快,也没一个人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他们只是在社会巨浪中身不由己。

所以这样的剧是注定不太讨人喜欢的。每个人的理想世界都是黑白和二元的,反派要拍死,剧情要爽快,那些符合观众取向的角色,就应该过得幸福快乐肆意妄为,就如现下最流行的爽文爽剧。

这个世界什么时候那么简单过?

你想要的简单,世界不会配合。

图片

我很想说,看完这部剧你会明白历史剧和历史偶像剧是有本质区别的,但遗憾的是《大明王朝》离历史剧还差得远,它更像是一部严肃的,魔幻现实主义神剧——

这是大明这艘巨轮快要进入沉没的历史周期时,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共同为帝国谋求出路的故事。因为我们都开着上帝视角,所以能从故事中感受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你知道这群聪明绝顶的精英为了大明殚精竭虑,拼死奋争,但明朝还是无可挽回地在百年之后沉沦了,流血流泪也好,舍身取义也好,为民请命也好,励志革新也好,都躲不过炫烂之后一切归于沉寂。

但沉重的是历史,却不是这部剧的主旋律,《大明王朝1566》更像是一部男人的宫斗剧,或者说是男人间的撕逼。让我们来看看剧中几个鲜明的男性人物:

癫神嘉靖

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在我看来嘉靖能排在前几位。历史上最聪明、权术玩得最明白的皇帝里,嘉靖应该还是排得上号。而最奇葩的是:聪明绝顶,还能给国家送葬的皇帝,他怕是排在第一。

剧中的嘉靖是一个非常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看似被架空却又掌控全局,看似软弱又极其强悍,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嘉靖的政治态度,套用他剧中台词,叫做“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文艺至极的话翻译过来就是 “击鼓买糖 ,各干各行”。他的儿子、太监、大臣都应该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而他们的位置和他们该做的事,则由嘉靖决定。

嘉靖不是一个昏君,不然怎么可能二十年不上朝,还把朝野大小事一手掌握?你可以说他不励精图治,可是说到底励精图治干嘛呢?兴还是衰,还不就是后世史官笔下的几行字,只要不做亡国之君,混得过去就行。

《1566》里有一句细思恐极的台词:“致君父为尧舜 ,免百姓于饥寒”。你看,做尧舜多简单,只要不饿死人就行。这就是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要让百姓饿不死,但又不能吃太饱,吃不饱要造反,吃得太饱,就有精力生事。这也是重农抑商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每天忙着一亩三分地,没空想别的,才最本分。

所以嘉靖是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对错——贪不是错,清也不是对。道德对他来说,只是用来为他想做的事情提供合法性,而道德本身绝不会成为行为的动机,更不会是桎梏。

他的“长江黄河论”是对自己最好的注脚:

水的清浊是无所谓的,

只要能灌溉良田,浊也要用,

只要泛滥了,清也要治。

图片

战神海瑞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对海瑞的认知就和雷锋一样,脸谱化的高大全。因为几乎所有的戏剧作品中,海瑞都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耍阴谋也没有阳谋,宁可把女儿逼得饿死也不贪财的“愚人”形象。但是在《1566》里,海瑞像一颗炸弹,炸开了大明朝的虚伪,他闹出的动静,绝不是一个只会刚正不阿的愚人能做到的。

海瑞了解明朝整个权力体系的运作,看透了嘉靖、陈洪、徐高张、赵贞吉。谁是忠勇之人,谁是奸诈之人,谁是外表忠勇内心奸诈之人,谁是外表奸诈内心忠勇之人,海瑞都门儿清。

所以左手圣人言、右手大明律的海瑞完全不愚,相反他极致地聪明,但聪明只是海瑞的术,他能一往无前见鬼杀鬼见佛杀佛的原因是他的魄力。

海瑞没有想过值不值得,

只想着自己做得对不对。

一个聪明人,能不去考虑值不值得,

这才是最不容易的事。

图片

文艺青年沈一石

剧中富甲天下的沈老板,也活得不爽,因为他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

他是一个有才情的商人,懂音律、好古琴,真正地欣赏芸娘懂芸娘价值,所以他才不惜20万两银子买下一个扬州瘦马。尽管如此,他也不能保护深爱的女人,甚至连身体的独占都做不到,当总管太监杨金水表示喜欢芸娘,他就得忍痛奉上。

他必须八面玲珑,行走于官场和生意场,处处小心谨慎地迎合。因为这个富甲天下的聪明人在那些达官显贵眼里,不过是一个连丝绸都不能穿的商籍贱民。在权力面前,首富算得了什么,他的钱财可曾真正属于他?头顶虚假的财富光环,却是一个被掏空的壳子。

当国库空虚,朝廷首先想到了这个“冤大头”,想通过抄他的家来解决财政危机。但抄家的结果令人心酸,首富真的只剩下了一个壳,官场中的蛀虫早就把他掏空了。

死前,文艺青年沈一石留下了最后的文字:“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我之后,谁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

图片

就如沈一石的那句台词:“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在历史中不断反复的人性本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从某个角度来看,1566和2066发生的事,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