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时期重要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

 泊木沐 2022-05-08 发布于辽宁省

有学者考证过,江西诗派是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出现于北宋末年,终止于南宋末年,在文坛延续上百年。江西诗派的创始人是黄庭坚,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通过这几个字就能明白,黄庭坚强调写诗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后,黄庭坚感到愤懑不平。他决定学习唐代的杜甫,当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创作现实主义诗歌。黄庭坚在注重现实的同时,还强调诗歌特有的美感。他说,“诗意无穷。”诗中一定要有深远无穷的意境。

可以通过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了解他的诗风。这首诗四联八句,前四句流传更广,“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你细品,这就是黄庭坚追求的风格,直白之中讲究形式美,质朴之中包含真性情。黄庭坚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喜欢写诗的文人。他们以黄庭坚为榜样,由此形成了江西诗派。根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末年,江西诗派中的名士多达20余人。比如陈师道、潘大林、陈与义、僧祖可等人,都是黄庭坚的同道好友。

黄庭坚在创作中提出了八字方针,“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简单讲,这八个字是遵循创作规律,敢于尝试变化的意思。学习前辈诗人的创作技巧,推崇有质感的诗歌,强调“以故为新”。北宋灭亡后,黄庭坚的诗作在南方文人心中越发受到重视。他们重新解读了黄庭坚的诗作,提出了江西诗派的种种新主张。有一个叫吕本中的诗人说,“每句诗中要有一两字响”,这就是“字响说”。说白了,就是写诗要有风骨,不能软弱无力。

江西诗派还有一个特点,写诗要游走在“规矩”内外。既要有规矩,又不能被规矩所束缚。学诗如学仙,时到骨自换,诗中的意思暗合“规矩说”。南宋文人面对半壁山河,他们把内心的苦痛与志向写到了诗中。由此江西诗派的风格趋于多元化,不但有骨气劲健的诗篇,还有恬淡闲适的诗篇。

评论江西诗派的文学成就并非都是溢美之辞,有学者认为,江西诗派的有些作品重视用典,多用生僻字,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费力。诗派中的少部分诗人,缺乏创作才能,为了求新出奇,渐渐走上了歪路。不过,总体而言,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便有缺憾,也是瑕不掩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