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左传》鲁昭公二年写到:“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摘录这句话就是为了证明《易象》在春秋时代是有传承的。今天,《易象》早已失传,正统的学者在孔子《易传》中看到关于象的描述,例如:《象传》和《说卦传》中都有对“象”的说明文字。《象传》保留六十四卦各卦的大象辞,三百八十四爻各个小象辞;《说卦传》详细说明象,具体到八经卦的万物类象。孔子《易传》并不基础,后人读起来太吃力。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易学著作的特点: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伏羲时期传承的学问都是口口相传,其智慧越传越神。我们中国人一直相信我们上古时期已经解决了人类所有疑问,知天知地知万物知自己。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国人不知道珍惜我们祖先的智慧,让文明渐渐失传。现在,我们依然走在这条延伸的路上,举国都在学习西方的知识体系,国学精粹大多沦为迷信。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伏羲之道的传承越来越走样。易象本来就是解易卦的核心方法,可是,历代学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真的不知是什么原因。运用易象的方法,反而成了占卜预测方面的专属技术。 今天,我们无从知晓鲁国的《易象》内容,而孔子是鲁国人,根据其身世应该看到过这本著作。孔子的《易传》应该参考了《易象》。例如:《彖》《象》《说卦传》就是明显的说象。而《说卦传》中的万物类象内容是历代占卜者,文人学者、儒者、道者、方外草泽人士共同严格遵守的万物具体分类原则。孔子对《周易》的看法,在历代学者看来是赞《易》,并把《易》的地位推到了神圣位置。这一点,笔者认为:孔子没有夸大,对《周易》的评价实至名归。 孔子所定义的象,在历代易学著作中都能找到。万物类象是各类占卜著作都必不可少。把象弄通了,占卜就基本上入门了。易象虽然简单,符合孔子定义的大道易简之说,但是真正学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易》的传承已经被碎片化,不同的学者大多掌握了一鳞半爪,全面通易的人太少了。 真正通易之人,使用易理于无形之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比喻一九四九年之前的几年为“黎明”,实际背后是易学法则的应用。讲到《易象》首先就是四象。在易学中,一元有四象。《周易》乾卦曰:“元亨利贞”是乾卦四象。这里的元,为开始,结构为太极。太极有阴阳。所以,元的结构为阴阳。元的阴阳叫做两仪,最多有四个组合:阳阳,阴阴,阳阴,阴阳。阳阳称为太阳;阴阴称为太阴;阳阴称为少阳;阴阳为少阴。 古人定义的四象为:太阴,少阳,太阳,少阴。多数学者不知道四象怎么使用。原因在于学习《周易》不能融会贯通。其实,四象的使用方法与八卦的使用方法是相同的。知道阴阳怎么使用,就知道四象怎么使用;知道四象怎么使用,就知道八卦怎么使用;知道八卦怎么使用,就知道六十四卦怎么使用。 怎么看待一元,天地万物都可以看作一元。说白了,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第一层意思。一元一太极。把天地万物看作两类,阴类和阳类。说白了,就是说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成对出现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此类推。在易学上,一元要看作象。 把一天看作一元,则一天的两仪为:半夜到中午为阳;中午到半夜为阴。其四象为半夜到五点为少阳;五点到中午为太阳;中午到下午五点为少阴;下午五点到半夜为太阴。一年也可以看作一元之象,则一年的两仪为:以冬至和夏至来分,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其四象就是春夏秋冬。 我们把新中国看作一元或者称为一个纪元,一元为十二会,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建国前大家称为“黎明”就是把新中国看作一天之象。寅时到卯时之间就是黎明。黎明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天亮了,天安门升起红太阳。 四象最初的法则,就是把天地万物都可以看作一元,然后分四象来观察其全部的生命过程。一件事情的始末也可以看作一元,然后用四象来分析全过程。 《易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四象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也有个顺序问题。这个顺序也有先天之序和后天之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