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至今还记得,在长安饭颗山上与你相遇,刚好是大中午太阳当空,你头戴一顶竹笠。
想问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太过于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过辛苦吧。 这首诗约作于唐天宝五年(746)秋,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既然是“戏赠”,必然有开玩笑的成分。戏在何处?一则,诗中平仄多有出律,说明写诗时是即兴而作,并不像杜甫作诗那样谨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则,对于杜甫有特别的感情。要知道当时,李白早就名满天下,想蹭李白热度的人不在少数,而李白能将友人名字写入标题中的并不多,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都是他认可的,一般情况他只会说《赠友人》,而将杜甫的名字直接写入诗中,且用的是他长于抒情的七绝体(虽然这首出律,想必是故意为之,以教杜甫作诗不必太拘谨,“我”即便随便写,一样可以留名千古的),足可见李白对于杜甫的重视;三则,内容确实比较随意,仅仅回忆了二人相见时的场面,以及对于友人的关切与劝慰。“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这两句是说,至今还记得,在长安饭颗山上与你相遇,刚好是大中午太阳当空,你头戴一顶竹笠。这是写“相遇之场景”。大中午,在饭颗山上,李白看见了戴着竹笠的杜甫,这就是李白眼中第一印象的杜甫。能够回忆起初见的那一刻,可见李白还是一个细节控,或者至少说明那次爬山李白很开心,对于杜甫印象不错。当时,杜甫小李白十一岁,还未有名,而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想必杜甫崇拜的眼神,很令“诗仙”李白受用。“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两句是说,想问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太过于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过辛苦吧。这是写“知己之关切”。同为作诗人,李白自然晓得作诗的辛苦,可是像杜甫这样辛苦的,还真不多见,连李白都不禁感慨,想劝慰杜甫不必太苦。一个“苦”字,道出了李白对于杜甫的关切体贴之情。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这是天纵奇才,要讲天赋的;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这是凡夫俗子,要讲勤奋的。这就造就了二人诗风的不同,而后人觉得李白诗歌难学,而宗杜甫较多,也是因为作诗风格不同使然吧。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