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

 唯我英才 2022-05-09 发布于河北省
故乡
常青树
04-10
阅读 956
关注
来自话题
#故土情深
13.1万篇

  2021年6月3日结束四川环游后,从西安乘坐K60快车前往我的故乡南通,时隔四年我和老公再次回到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倍感亲切。

上图:南通火车站,位于南通市崇川区永兴大道,是宁启铁路的中间站。

下图:南通西站,位于南通市通州区,是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速铁路、通苏嘉甬高速铁路的交汇车站。

       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上,车流不断、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

       回想当年(71年)我离开南通时,需乘三轮人力车到码头,换乘轮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再从上海乘船回青岛,需两三天的时间。而现在,从西站乘高铁几个小时就可到青岛,交通变化如此之大。

  南通是一个美丽而又历史悠久的名城。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南通是没有高楼大厦的。只有一幢幢平房,道路十分狭窄。放学回家需穿过一条又一条石头铺成的小巷。

       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属江海平原,全境为不同时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积平原。

       南通,简称“通”,古称通州,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是江苏省下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中国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

       南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图:钟楼

       钟楼坐落于十字街路口,南通中学的南侧,系张謇先生主建,成建于1914年,时为南通著名景观,南通地标性建筑之一。钟楼广场地处南通最繁华的商业街——南大街。

  钟楼后是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了望的戍楼。由于它建在州暑前的所谓“子城”的城门之上,在当时通州城内属最高建筑,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

       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撤去原来悬挂的“海山要郡”匾额,换上新命名的“星枢楼”楼匾。楼名星枢,是依星相学说,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发达、人才兴盛。

上图:钟楼与谯楼

下图:南通最繁华的商业街——南大街

图:可敬、可爱、可亲的爷爷奶奶

       在我一岁的时候,奶奶就带我从青岛回到故乡——南通,直到上小学五年级时,父母才从南通接我回青岛。我的儿时、童年是最可爱的爷爷奶奶陪伴着我,扶养我长大,我心中的家一直在那里。

       在我记忆中, 爷爷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他身体不是太好,早早退休。他休闲时,喜欢磨磨墨写写毛笔字,为了节约、不浪费纸,选用废旧报纸,正反两面使用。爷爷还喜欢剪剪报纸,集集烟盒、集集邮票,种种花草等。

        奶奶是一位家庭妇女,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勤劳、能吃苦,非常爱干净,家里总是收拾的整洁、有序。她识字明理,善解人意,遇事处处为别人着想,街坊邻里都称赞她。

       我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许多童年趣事历历在目。在爷爷奶奶的陪伴影响下成长,懂得照顾别人,助人为乐,与世无争,做一个善良之人。

       对爷爷奶奶我有依赖和感恩之情。时至今日他们的身影无时不在我脑海中出现,思念、思念……。

       我最悲痛日子是1983年5月爷爷病重(住在南通医院),我从青岛赶回南通,在病床前陪伴爷爷走完人生最后的几十天。我失声痛哭,永远失去了爱我疼我的爷爷。1990年1月奶奶因病住院,没想到这 次住院成了最后的陪伴。我心中最亲的人——爷爷奶奶都离我而去。

       痛失可爱可亲的奶奶我好痛心、好难过。1983年底奶奶来到青岛,奶奶的身体也一直不太好,在青岛生活也不习惯,语言不通,很孤单,因种种原因我无法陪伴在奶奶身边,还没来的极报达她扶养之恩就离我而去,好心痛、好心痛。每当想起眼泪都会不由自主的流下。

       南通是我的故乡,无论相距多远,我对家乡的思念,永不停歇,每次回故乡,第一件事是去公墓祭拜爷爷奶奶 🙏🙏🙏

图:老宅墙壁上挂有一张当年爷爷亲手写的一首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

我拍下留作纪念

上左图:掌印巷    

       掌印巷,原名依莲巷。巷西曾有明洪武年间刑部尚书李敬的住宅,借高官掌印之意取名掌印巷。

       童年记忆中,掌印巷里有老虎灶(烧热水)、小杂货店(打醋、打酱油、买各种商品、食品等),还有磨米粉、做年糕、做春卷皮店及香喷喷的烧饼铺(做缸爿——做'棱形饼’的店铺,饼的品种单一。现在做烧饼的品种比较多,有萝卜丝烧饼、榨菜烧饼和甜加咸烧饼等)。巷子里不时还有各种叫卖声。清晨听到的吆喝声是倒马桶,每家每户会把马桶放在大门口,师傅拉着地排车式的大盒子车,挨家挨户收集。巷子里非常热闹,非常有人气。

上右图:17年所拍。掌印巷39号,我童年的住处。39号里面共住有7~8户人家,大家和谐相处。大门内有摊春卷皮的。往里走有一个水井,记忆中,当年家里没有自来水,是奶奶一桶一桶从井里打上来,拎回家倒入缸里,留着备用,冬季井水寒冷刺骨。做饭采用煤球。现在想想奶奶当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可奶奶从来没说过,给我的全是大爱,这一切我已无法回报爷爷奶奶的扶育之恩!😢

下左图:2021年所拍,现在的掌印巷39号大门已紧闭,叔叔婶婶已搬离老宅。这里要作为古建筑保护性修建。

下右图:庭院深深

  老虎灶,在南通原称“汤水炉子”。是用砖头砌成一个长方形台式通膛炉灶,灶面上放置好几个大小不等的铁锅,铁锅里烧水,燃料大多是砻糖或者煤炭,烟囱在屋顶上,炉膛却在店内,灶口对着门外,形状就像一只张开嘴巴爬卧着的老虎,所以民间叫它老虎灶。

       我记忆中是奶奶去老虎灶打热水,师傅是用漏斗套在热水瓶上,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往热水瓶里灌开水。

       我1983年回南通时,好像已没见到“老虎灶”。

图:老虎灶(照片是婶婶提供)

图:我一周岁照片,在青岛拍的,之后,奶奶带我回到故乡——南通。

上图:是我二周岁拍于南通

左下图:时间不清楚

右下图:是我六周岁时,拍于南通紫琅照相馆

图:这张照片是我7岁时所拍(六.一儿童节)

图:童年的我(时间地点不清楚),听奶奶讲过这张照片的来历,当年这张照片放在照相馆橱窗里,是被熟人看见后告诉奶奶,奶奶去照相馆要的,才得到这张珍贵的照片。

图:很有年代感的照片。这三张照片都是在1967年拍于南通

图:我和小伙伴唯一一张,很有年代感的照片。小巷里组织的宣传队,在公园里表演节目(拍于南通人民公园,最右边是我)。

图:1971年1月我即将离开南通时,同爷爷奶奶在南通人民公园合影。

图:大约是1973年春节回南通时拍的。我穿的上衣是奶奶给我做的新衣服,围巾是五婶给的。

       记得73年我从青岛回南通看爷爷奶奶是由在青岛工作的南通老乡带我回去的,从青岛先乘船到上海,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乘船到南通,再换坐人力三轮车才回到家的。

上图:夜晚的老宅,拍于2017年11月。因老宅年代太久,重新改建,格局已变,遗憾没有找到童年记忆中的老宅照片。

       在我的记忆中,老宅有一个小庭院,三间房,中间为堂屋,左右两侧为卧室,堂屋后有一个杂货间,房屋墙壁贴有木板,地面铺木制地板,堂屋前有几扇门可以向外打开(门的上方为木制十字框架的玻璃窗),有门槛(是木制的),童年时会坐在门槛上玩耍,或跳来跳去玩游戏。两侧卧室于堂屋有四扇门相隔,隔断全为木制结构。

下图:2021年拍的,老宅已有铁将军🔒把门。

       掌印巷及周边建筑属于南通市历史古建筑,政府统一收购,要按原来房屋图纸改造复原。

  老宅庭院虽小,婶婶却在小院栽种了月季花和桂花。在婶婶精心照料下,每年的四月份月季花进入盛开时期,都竞相开放,开满庭院,给小院增添了生气与美感。而在每年的十月份又是小院桂花盛开期,小院到处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使整个小院充满生命的活力。

图: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创建于1949年,时称“苏北干部子女教养院”,与华北保育院、延安保育院并列为我党最早创立的三大保育院之一。

       我的幻儿生活在这里渡过。图拍于2021年6月。

上左图:田家巷

上右图:仁巷

下左图:现在是南通市崇川区.濠阳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是一个小办工厂。

下右图:义巷

       每条巷子都留有很多童年的趣事。每天上学放学,穿行于巷子中,跑跑跳跳,追逐打闹,欢度着快乐的童年生活。那时人情关系简简单单,却很友谊温暖。重温往事,好怀念跟爷爷奶奶生活的日子。

       现在的狭窄街巷,一排排低矮平房破旧、苍凉、冷冷清清,再也看不到往日童年的情景。

  小巷弯弯曲曲,幽深窄长。我从这头,走向那头;从这条,走入另一条。我的记忆也从巷的一端来到另一端,从一条巷子进入另一条巷子,是我熟悉的地方。童年的记忆,散落在每条小巷里。现在的小巷,两旁有许多小商店(各种各样的店铺),已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上左图:红英巷

上右图:惠民坊西巷

图:夜晚的惠民坊西巷静悄悄

      (2021年6月拍)

图:无人小巷,依然保留着我熟悉的巷韵。

上左图:惠民坊东巷

下右图:寺街,红十四军秘密联络点

图:南通市实验小学

       南通市实验小学前身是通州知州董权文创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的紫琅书院,戊戌书院改制,紫琅书院改名为通州公立高等小学校,解放后改名为南通实验小学,至今已有266年办学历史,是南通历史上办学最悠久的学校。

       我在实验小学渡过了四年的时光,班主任是陈锡珍老师。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记得当年学校组织学生去农村劳动(收棉花)和去制药厂劳动的情景,还能记起小学军训拉练活动中的趣事。1971年我转回青岛上学。

       上图是2021年在实验小学门前拍的留念照(因疫情,没有去打扰我的老师和同学)。

        下两张图是2017年所拍。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我带老公去看母校,老公同传达室师傅商量进校园看看,但没同意。这时走出一位校长(忘记姓名)看到了我们。当知道我是该校学生、已离开母校40多年,想回母校看看时,校长爽快的对门卫师傅说'让她们进去参观一下吧’。传达室师傅带我们走进学校,边参观边讲解,介绍学校的变化和从实验小学走出的成就卓越的知名人士等。非常感谢这位不知姓名的校长和传达室师傅!

上图:2017年11月回到母校,在校门前拍照留念。

下图:校园内成就卓越人物宣传栏

图:时隔25年,再回南通。

       2008年5月上旬,带女儿回到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当时是婶婶带我们出去玩的。这张照片是站在博物馆桥上拍的。哦,我还忘记说,婶婶还是我幼儿园的启蒙老师呢。

图:08年回南通,在老宅庭院与叔叔拍下这张留念照。当年的叔叔是多么的年青。

       在我记忆中,叔叔在外地工作,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给爷爷奶奶带回好吃的,如:酥糖、豆干、羊肉等。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比较少,我那时小不懂事,我会爬上桌子,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好吃的(太馋🤩)。

图:2017年11月份回故乡时我和叔叔婶婶在掌印巷所拍

       叔叔婶婶的年龄已大,但我每次回南通,叔叔婶婶都要带我去品尝家乡的特色,其中“四宜糕团店”是必去店,还有南通烧饼、南通大包等。用叔叔的话说'你从小在南通长大,不能忘记家乡的味道’。

非常感谢叔叔婶婶的热情款待!

图:和叔叔婶婶在钟楼广场拍照留念(2017年11月份)

图:婶婶的作品

       婶婶有许多爱好,听听戏曲,看看风景,拍拍照,空闲时间画画。是一个非常开朗又热爱生活的老人。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用我女儿的话说,姥姥的画可以收藏,将来是宝贝😊

我随取了其中两张展示一下

图:叔叔婶婶新住处(2021年6月拍摄的)

       叔叔婶婶现住小高层,房屋的保暖性比老宅好,上下楼有电梯,离菜市场也不远。再不用担心雨季庭院会进水,房屋冬冷夏热的问题。

  南通有许多名胜古迹,天宁寺是其中之一,位于南通市崇川区中学堂街11号。

       天宁寺,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僧人藻焕堂始建大雄宝殿与五级浮图——光孝塔,故称“报恩光孝寺”。宋政和年间,州治西之天宁寺并入,遂更名为“天宁报恩光孝禅寺”。明天顺年间朝廷定名为“天宁寺”。清康熙、乾隆年间,盛极一时。现尚存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光孝塔和伽蓝殿等建筑,其中光孝塔为唐代风格,“大雄宝殿”匾额为宋微宗赵佶所题,正殿为宋代遗留木结构建筑。天宁寺曾被誉为通州九大寺庙之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天宁寺寺门

下图:天宁寺内景(天王殿,也是金刚殿,建筑风格具有宋代以至更早一些时期的风格)

石狮造形有点别样

上图:天宁寺寺门前的一对石狮

下图:天王殿前一对石狮

上图:禅寺深深

下图:大雄之殿,是天宁寺主体建筑,高18.3米,面阔三间16.45米,进深四间16.45米,歇山式,这种方型平面是唐宋殿堂常用的形式。全殿有主柱20根,外檐四周14根,柱础上镌刻缠枝牡丹花纹。明间六根内柱系用“包镶法”制成的木质十二瓣瓜棱柱,柱身上细下粗,柱头有卷杀,下有复盆式石杠础,保留了宋代建筑特征。

上图:八相成道诠释

下图:藏经楼

图:光孝塔,又名支提塔。是天宁寺内最负盛名的建筑,五级八角,30米高的塔身耸立于须弥座之上,保留着唐代佛塔的风格。光孝塔经历代修缮,才得以保存至今。南通素有“先有塔,后有城,前人就塔建城”的说法,千百年来,光孝塔成了古老南通的象征。

  故乡濠河风景区,原为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通州筑城即有河。现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

       濠河河道环绕南通老城区,如葫芦形状,形成了“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独特风格,素有“江城翡翠项链”之称。

其余三条古护城河是:

       ① 苏州护城河,水从太湖和京杭大运河流入长江,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与伍子胥有关。

       ②西安护城河,形成于公元14世纪,当时是明城墙的时代,据说朱元璋本打算把西安视为国都,所以派人去修建城墙护城河。

       ③北京作为六朝古都,金中都成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护城河,有600多年的历史。

濠河景区风景

下图:南通盆景园,位于濠河的西侧,临河而建,很是优美,亭台楼阁依水而立,非常的精巧,加上很多修剪的盆景,更增添了文化气息。

上图:濠河五亭(从右边拍摄)名称:澄怀、畅神、灈缨、怡情和清心。

下图:从左边拍摄濠河五亭的壮观

下图:图中桥是文化宫桥

图:环西文化广场,位于西濠河畔,是游览观光、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休闲广场。

以下几张是濠河的夜景图

我也蹭了一张美照

图:拍于长桥桥头(长桥位置在南大街四宜糕团店南濠河之上)。

桥头长桥记:长桥有三百多年历史,原为通州南门木吊桥,后由明代名医陈实功修建,是当时通州最长的石桥,故名长桥。1995年由中运船务公司捐资翻建。1995年至2012年间,亦名“中远桥”。

       照片中斜对面四宜糕团店,是南通老子号(点击放大🔍),老牌楼。

图:四宜糕团店

       糕团店门楼红柱绿琉璃瓦,古朴风格,门楣上写有“四宜糕团店”五个字。每年学生高考时,家长图吉利,都会到四宜糕团店购买壮元糕,寓意金榜题名。

       我每次回南通,叔叔婶婶都会带我们去“四宜糕团店”品尝美食。确实不错,好吃。👍👍

  当夜幕降临时,南通濠河上,游艇荡漾,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着整个濠河,多姿多彩,光彩夺目。

拍于长桥上

在濠河不同地点拍摄

  南通标志性建筑“钟楼”的夜晚也是那么的美丽,不定时的变化着他的色彩。

南大街的夜景

上图: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濠河之滨,,由晚清状元,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事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图:南通博物苑院内(拍于17年11份),落叶纷纷,色彩斑斓,凸现秋色之美。

下图:张謇先生故居,位于南通博物苑的西北角,建于1914年。主楼为英式风格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已作为我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范例,被载入中国建筑史册。

张謇先生的故居

上图:南通珠算博物馆       

       故乡南通珠算博物馆,位于南通市崇川区濠北路58号,坐落于濠河之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

       我国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到兴盛,清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博物馆展厅设有中国珠算、算盘精品等。馆内收藏有中国不同时代的珠算算具200多件、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质地多样的古今算盘。

下图:紫檀大算盘,框、梁、珠均为紫檀木;档为田黄木;底座为花梨木。算盘长为7.8米,高为1.8米,是世界最大的紫檀算盘。

上图:紫檀算盘

下图;鲁班算盘,15世纪中期,按照《鲁班木经》中的规格尺寸制作,长41.1厘米,宽18.1厘米,采用紫檀木,所以,称之为鲁班算盘。

上图:城隍庙庙门

       南通城隍庙,又称城隍神、城隍爷,位于崇川区濠东路199号,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州官王茂所建,亦名郡庙、邑庙。原址在市区十字街,州署东南侧,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门外有精雕青石狮子一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庙内主体建筑由仪门、甬道、拜殿、元辰殿、财神殿、东西两庑、城隍殿、后宫、吏书房、文昌阁、药王阁、前后东西厢房、东西迥廊组成。

下图:仪门

城隍庙内景及庙宇建筑

上图:狼山风景区

下图:景区内景

       故乡狼山风景区位于南通市南郊,由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五座山组成,西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海拔106.94米,最为峻秀挺拔,文物古迹众多,狼山成为五山之首。

       狼山风景区的五山是由强烈的地壳变动和海陆变迁形成,距今已有3.5亿~4亿年的历史,比喜马拉雅山还早了100万年。7500年前,狼山等还是浩瀚大海中的一个小岛。2000年前,长江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逐渐堆积到今南通一带,使南通多数地区开始成为江口和海边互补相连的片片沙洲。

       狼山,又名紫琅山、五狼山、白狼山、宝塔山,为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景区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狼山得名,一种说法因山中有白狠而得名,另一说法因山形似狼而得名。

图:入山之门,即狼山大山门,本名五山拱北门,出为前清乾隆年间邑人王景献捐资兴建。清代初叶,高僧冷山法师入主山寺,致有街市之形成,而山门即于焉始设。至近代,先贤张謇先生经营地方自治,亦重建山门,并为亲题“入山之门”额,一时称盛举。1966年,山门遭拆毁,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山门。

上图:唐骆宾王墓,位于南通城东狼山山脚,在景区内。

       骆宾王(619~?),浙江义乌人,七岁时就作了《咏鹅》,号称“神童”。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图:景区内景

景区风景

景区内庙宇建筑

上图:山顶山门,为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僧圆恺所建,后于明嘉靖十八年被舒缨前移到今址,山门外侧石柱上镌有清道光年间通州知州平翰所书的一副名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山门两旁亦有一联:“潮平两岸阔,江束四围圆”。山门之上悬米芾所书“第一山”大匾。

上图:圆通宝殿,后又改称禹王殿、江海神祠,殿内供奉着大势至菩萨像,两厢为十八罗汉。

下图:大圣殿,又称僧伽殿,为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千户王纲、僧德清县募建,嘉靖、万年年间2次重葺后,改为今名。

图:支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高35米,五级四面为南通三塔之一(另两塔为市内的文峰塔和光孝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朱漆雕栏,腰檐成翘形,上覆以金色琉璃瓦。内环以木梯。塔顶有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组成一塔刹。塔的第一层为地藏殿,殿中须弥座实为塔的阶基。支云塔位于圆通宝殿后,大圣殿前。

       南通有句民谣: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霄插。说的三塔就是指城内光孝塔、城东文峰塔和狼山支云塔。

不同角度拍摄支云塔

上图:望江亭,位于葫芦峰顶。始建于宋,明时复建为望海亭,清初改为望海观音祠,后圮,1976年重建。

站在狼山上可看到长江景色

图:法聚庵现为狼山圣严法师佛学成就纪念馆。

       法聚庵,原为三仙祠,建于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建。

庵内景

图:法乳堂,原为广教寺的“大雄宝殿”,又称释迦殿。明成化年间曾因火灾重修,现为1983年改建。

图:轮藏殿,始建于明代,大致保留明代建筑特色及格局,因殿内安放轮车藏经而得名,旧时殿内轮车除安放佛像外,还藏有宋代高丽赠送的金字藏经一部,可惜三者均被毁,如今的轮车为20世纪90年代恢复修建,高8米,一柱八面,外部分多层,每层都有绘画及佛像。

法乳堂外景

  故乡啬园,建于1924年。清未状元、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1853年~1926年)长眠于此。这里环境雅静、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是南通规模最大的植物观赏园,素有“城市氧吧”之称。

上图:啬园分布图

下图:啬园景观

园内风景

  啬园园色、五彩缤纷,有着秋天特有色彩,景色宜人。

景色如此之美,拍上一张。

图:通沙汽渡

     21年6月回故乡,其间要去看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经了解看桥全景去坐轮渡最好,坐轮渡从通沙汽渡乘船观看最佳。

  购船票时向售票员讲明我们是来看大桥的,他告诉我们到对岸时不要下船,接着乘船返回就可。这样即省时又省钱。

轮渡船

  沪通长江大桥,位于长江江苏段,连接南通市通州区和苏州市张家港市,是沪通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又是通往上海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1072米,大桥采用主跨1092米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为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上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

上图:沪通长江大桥通州区端

下图:船在向张家港方向航行

上图:大桥主跨

下图:大桥全景

图:大桥张家港端

图:南通国际会议中心风景

图:紫琅湖公园,位于南通市中创区南部。是一座人工湖泊,水面面积达89公顷,碧波浩渺,湖周围高楼林立。南通国际博览中心、南通大剧院两个标志性建筑,最气派。湖中架设有许多座桥梁,藏在繁茂的花木之间,好像江南园林。整片紫琅湖水域呈葫芦状,与濠河穿过老城区的轨迹相似。

下图远处建筑就是南通国际博览中心和南通大剧院。

上图:南通文化新地标(点击放大🔍远处)

下图:南通大剧院

湖边风景

  如今的南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随处可见。护城河的夜景成为南通城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南通现在的交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航空、高铁),非常便捷,我为家乡的快速建设而自豪。👍👍

       我喜欢南通,因为南通有我太多、太多的童年记忆,每次离开,都会恋恋不舍。再见了,我的故乡——南通!我会再回来看你的!

来自话题
故土情深
13.1万篇内容 246.0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04-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