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的孤独

 古读 2022-05-09 发布于广东省

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黑塞

《佛的孤独》这本书进入我的视野是始于一个书友的书评,他说在读完第二个故事《山的后面还是山》痛哭不已,这激起我的兴趣。我读余华的《兄弟》时曾有过类似经历,都快十年不曾流泪了,当然也还有一些书令我感动。我并不回避感动,而是寻找感动,因为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情感,也是稀有的。作品要么有料,要么有情,要是两者都没有,读它干啥?

我没有潸然泪下,但是阅读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充沛的情感。能给予读者这样的感受就很不错的,在我看来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优点。我推荐这本书为读书群共读书,结果却应者寥寥。我想或许是书中涉及到性的内容,让女性书友感觉不适。因为没有人说,我只是猜测。

食和性确实是曹乃谦作品的两大主题,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两大生存主题,它们成了资源的争夺,就上演很多不堪的故事。但是,这两大主题确实是坚硬而真实,在那个年代还很残酷。现在的我们没有办法退回到那个时代去感受,比如我们现在能体会饥馑吗?充其量只能有一点点饿的感觉。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把我们带回不同背景下,通过共情感受当事人的心理,以此丰富我们的体验。

什么叫色情?什么叫艺术里的情欲?简单地说,画面是色情的,却让你难过的,就是艺术的;让你兴奋的,就是色情的。比如《色,戒》三场床戏,一场比一场难过,这是艺术。——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用许子东的这个观点来解释《佛的孤独》里的性是最合适不过的,书里涉及性的内容要么让人难过的,要么就是描写孩童对于性的懵懂与本能之欲。后面这种是极少有人写,也很难写好,但是这种混沌初开的情欲又是真实存在的。曹乃谦写出了真“性情”,我读的时候没有猥琐之感,而是感受出的是纯真,有一种乡村溪流的清亮。

我儿子昨天跟我说他们班上谣言四起,说某某某喜欢谁谁谁。无论大人们多么想逃避这个尴尬的问题,但是孩子们依然津津乐道。我记得我大概也是同样的年龄,被人说喜欢某某某,差点要跟人打架。时代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一成不变。

人与人之间相同的东西远远多过于不同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彼此相隔遥远?我想是人心里的东西使然。我们心里装着不同的东西,左右了我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

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 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不但我们孤独,就连“佛”也孤独。

善缘和尚心中念佛,口中念佛,但是佛却不能解他的孤独,只有邻家男孩才能。他等着他来观棋,等着他来下棋,等着他来问什么是佛,等着他的声音、身影来解他的孤独。他跑出寺院,在路口送他上学离去,在路口迎他放学归来。

曹乃谦把一老一少的忘年交写得土色土香,那是从前慢的日子里才有的真情。这份经历,这份功力,都是许多人欠缺又不珍视的。

善缘和尚放下了佛,放不下了人,变得可爱起来了。

这个寺庙只有善缘一个和尚。佛表示很孤独。

因为孤独而去爱,还是爱让我们更孤独?

也许是因为孤独而去爱,而爱却让我们更孤独。

史铁生说人生有三大困境,第一个困境是,人的需求总是大于满足,总有满足不了的欲望。第二个困境是,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死。第三个是,人渴望被理解,但是不能被百分百地理解,孤独才是人生常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