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好坏在于线质,记住这五个字的方法,提升线条质量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许多人在衡量自己写的字时,总感觉不是点画线条偏软,就是漂浮于纸面,总之是自己写的往往和古人的根本没法比。而在当代一些书法大赛上,许多评委在衡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时,也会把线条质量的好坏放在第一位,甚至是超过了字形和章法形式。可见书法的线条质量是决定书法作品好坏的标准。

我们在认真读帖时就会发现,古人所写的字,虽然是经过石刻刻出来的,但人家的线质却有入木三分般的感觉,遒劲有力,甚至在行云流水时,也是那般的耐看。那么,书法线条有哪些衡量标准,又如何才能提升书法的线质呢?

点画与线质的区别

古人没有把书法中的笔画叫线条,他们叫点画,线质是从何而来的?其实,线质就是指线条质量,是近些年来的叫法。为什么会把点画叫作线质?这是因为,当代书法家把书法作品叫作艺术品,而艺术中的构成要件就是由线来决定的,例如空间的分割、线条的粗细、长短等,在书法作品中,这些都是汉字在书写时,根据“画面”来安排的,所以,线条就逐渐运用到书法作品的创作中,人们便把汉字的点画叫成了线条。

为什么线质决定书法作品的好坏?

线条是有生命的,更要有质量。古人认为,线条要体现出“筋骨”之感与力量,古人把线条同人或动物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力量感越强,说明书法越有看头,越值得人去琢磨。汉代卫瓘就说过:“我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这是对上述三人书法的评判。而清代刘熙载也说:“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韧之力,筋也。”这里,“筋、骨、肉”都是人或动物才有的,但古人这样联系书法,是想强调书法中的力感和生命力,因为只有“筋骨肉”健全了,生命力才会旺盛。从上面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好坏,是由线条的质量所决定的。

如何提升书法的线条质量?

写字时是用毛笔所写,一方面除了书法的书写性以外,另一方面就是笔法的问题了。关于笔法,许多老师都谈很多,让一些书法爱好者也是无从下手。更有一些老师把笔法谈得太过深奥,让人更是无所适从。其实,这些都是不利于书法的学习,更对提升线质帮助不大。下面用五个字来解释一下提升书法线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实,就是要写字时要把笔画写实了,有些人可能会说,如果把字写实了,会不会出现死笔的问题,也有些人觉得,写实了如何表现虚的笔法。其实,这些考虑是太过单一。因为书法在书写过程中,可以混合运用各种笔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只有把笔用实了,才能做到万毫齐力。有时候,哪怕是一根很细的线,我们也能看出它的力度与韧劲,这是用笔的结果。

把字写实其实就是用笔的问题,在行笔中,如果想要表现细线,那就可以使用提笔行笔的方法,点画自然就细了,如果想表现粗线,就用按笔的方法即可。一些人为了表现墨色虚实的变化,还是要用到同样的方法,在笔头缺少墨色时,可以提或按行笔,虚实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立,就是将毛笔的笔锋立起来,一些人把这个用笔方法叫作“立锋”。就是指毛笔在行笔过程中,笔尖是朝着纸面立起来的。为什么要立锋用笔?这个问题可以联系一下毛笔行笔写字在纸面留下痕迹的感受。当毛笔前行时,笔尖在纸面行走,并且呈弯曲状,而笔肚又在笔尖走过和位置上再画一次痕迹,这样一来,这个痕迹就会形成了一个立体感,当然,这个是用肉眼看不见,做了两次痕迹运动后,这个线质就会大大增强,这是其它笔法所不能形成的。

扎,就是指毛笔的笔锋扎进纸里,笔锋紧紧咬住纸面,即使是一根细线,这个原理可以想象一下“锥画沙”的感觉,当锥子在沙里行走时,最中间的尖已经把沙子划进了两边,而中间却留下了一道印迹,这个印迹是立体的、均匀的。书法线条质量的好坏也是如此,笔尖在纸里扎进去了,毛笔的辅毫在两边伴行,正如一道“筋”一样伴随着骨头走,筋骨相连,线质就有生命力了。

练,就是要多练习和正确练习。当一个人明白了书法练习的方法和要领以后,就要多加练习,通过练习,体会提升线质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地拿起古人字帖就去照着练习,而是要练习正确的方法。这里推荐了个提升线质和用笔方法的字帖,它就是李斯的《峄山碑》,是小篆书体,极其有利于用笔的学习。

思,就是思考。学习书法贵在人的悟性,而思考是最能让人产生出悟性的。悟性能让人举一反三,最能提升创造力。在思考过程中,既要与古人“对话”,还要和今人交流,古人书法是基础,是根本,而今人书法却在其它方面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作品的形式、用笔、用墨、章法等,都可以为自己在创作时提供借鉴作用,尤其是今人在线质方面有许多表现方法,经常思考、对时,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