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邕当年干了这件事,让文字和书法得以广传,仅在李斯之下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在汉灵帝期间,由于人们对各类书籍的传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地方,时任议郞一职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就向灵帝建议,把古代遗留下来的“七经”刻在石头碑上,一方面可以使这些作品得以保留,另一方面把民间传播的有错误的文字一并予以堪正。这“七经”分别是:《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这一建议得到了灵帝的批准,便由蔡邕主持完成。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虽然他只当过郎中、议郞等职,这个官位不大,次于尚书、丞相,但他在文字史、历史学和书法上的成就很大,被人们誉为“蔡郎中”。蔡邕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的父亲,他一生喜爱藏书,更喜欢读书,学书五车。蔡邕当年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七书”手抄本中,有许多人的文字都是以讹传讹,于是他便针对这一现象,向灵帝提出将“七书”刻于石碑之上,并且修正那些错误的文字。

这个石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当时是由蔡邕主持刻制的,当然,他也要亲自在石头上用朱色写下文字,再经过刻石工人来凿刻。从公元175年开始,到183年,一共用了8年时间才刻制完成。因为是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刻制的,所以后来把这个石刻叫作“熹平石经”,这个石经当时放在洛阳太学院所在地,也把它叫作“太学石经”。

“熹平石经”一共有46块石碑构成,它们全部高约3米,宽约1米,阵势宏大,传刻成后,每天都有上千人前来观看,有的人还拿着纸和笔在跟前抄写学习。“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可以说,因为这件事影响太大,让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前来学习,一方面是抄写原文,另一方面还有人在学习书法。

在东汉时期,书法方面主要是以隶书为主,这是当时的官方文字和通用文字,“熹平石经”也是用隶书书写并刻制而成的。隶书在东汉时期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隶书名碑,如《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都是东汉时期的隶书作品,因此,在蔡邕那个年代,隶书也是流行的一种书体。

蔡邕是当时的隶书名家,加上经过对“熹平石经”的刻制,他的名气就更大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这个石经的确是非常完美的,后来经过了多次战争,到现在,我们根本看不到当年这些石经的宏伟壮观,而只能从一些残留下来的石头碎片中找到它们的残缺文字,据说,这些隶书文字只有8000多个字,并且分别存放于西安、洛阳和北京。

蔡邕的隶书如何?其实,他的真迹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后人从那些石刻作品中猜测的,被认为是蔡邕所书。书法爱好者时常见惯了其它石碑上的字形,如《张迁碑》等,但见了这些文字后,都认为蔡邕的隶书的确是写出了另一种气象风格。它的用笔严谨,在隶书作品中,笔法多样,表现了文字书写及书法艺术性的两重境界,是值得书法爱好者来临摹学习的。

对于蔡邕的隶书是否真假,历史上还有很多争议,一些人认为,大部分都是后人的伪作,或者说是当时在石碑上书写时,并不只是蔡邕一个人,还有其他人一起写,因为是蔡邕主持这项工作的,所以就把它归到了蔡邕头上,究竟是何人所写,已经没有历史证据来证明它的真伪了。但是,面对东汉时期的这个石经作品,也是值得临摹学习的。大家觉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