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出于轩辕,为重黎之后。商周之际,有曹挟者,从武王伐商,受封于邾(今山东邹县),后代承袭其爵位。传十五世为仪父。邾被楚国吞并,仪父弃爵避居沛国。再传十世为茅荑鸿,去邑边为朱,遂以为姓,称朱茅荑鸿。又传三十五世到唐末,有朱涔者,字山陵,号师古。太和四年(830)登第,官至殿中丞。他对自己非常严格,为官清正。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兵乱,避地歙县黄墩,为徽州朱氏始祖。 关于朱涔原居何处及其子嗣情况,各种说法不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刊《朱氏统宗世谱》载:朱涔“居姑苏洗马桥,生子四:王革、驯、瑰、重”。而朱熹《重修徽建朱氏宗谱序》称:“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在“黄墩”句后,朱熹注:“旧谱云长春乡呈坎人。”“率用鱼鳖”句后,朱熹注:“旧谱云,有讳介者,世数不可考矣。又按,奉使公《聘游集》自云:'系出金陵,盖唐孝友先生之后。考之《唐书》孝友先生讳仁轨,自为丹阳朱氏而居亳州永城,以孝义世被旌赏,一门六阙相望,初非出吴郡之族。而奉使公旧作诗寄先吏部云:'迢迢建业水,高台下凤凰。鼻祖有故庐,于今草树荒。观此诗,不知其何所指也。”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本《朱氏正宗谱》又称:“师古父禹一,祖介。曾祖穆,世居金陵。唐乾符戊戌因黄巢作乱,乃奉祖父自金陵避歙之篁墩,娶程氏,合葬篁墩。今每岁清明后八日,各派子孙诣坟祭扫,立有碑石封识。子四:长古训,任南唐幕下将,复迁金陵;次古僚;三古祝,官幕下承旨,居婺香田;四古祐,制封亭英侯,迁休宁鬲山。”朱松所说经朱熹考证,而且与嘉靖谱相合,应该以嘉靖谱为是。朱涔四个儿子仅王革、瑰二人留居徽州,徽州朱氏基本为王革、瑰后裔。清道光间,苏州人朱骏声任黟县训导,留居黟县石村,为徽州朱氏别支。 朱王革,又名古祐,字鼎臣,号黄墩主人,又号隔山居士。生于唐宝历二年(826)二月十八日子时。大中二年(848)进士,授修职郎。八年授监军总管。咸通二年(874)裘辅犯浙东,授监军使,平裘之乱,升河南节度使。乾符三年(876)勅牒马军总管。其时黄巢军兴,处、吉、饶、信、宣、池、婺等州均被黄巢军队占领。朱瑾奉命平定黄巢,戎战五年,收复十五州。广明元年(880)勅授马步都总管兼宣歙讨击使,筑室歙县之黄墩,遂居。光启三年(887)制授勇卫将军江南招讨使。龙纪元年(889)除江南观察讨击使。大顺元年(890)除勇卫将军兼宣歙观察使。景福元年(892年)制封银青光禄大夫大宪御史爵。授江南领将歙州开国亭英侯,食邑五千户年七十五,隐居休宁隔山。卒于后梁乾化元年(911)九月八日子时,享年八十六。葬隔山。夫人余氏、陈氏均葬黄墩。生子五:逢、远、通、达、迁,号春、满、园、林、秀。 朱瑰,又名古僚,字舜臣。唐乾符间与父避地黄墩,隐居不仕。天祐中,婺源人汪武为了反抗陶雅的暴赋重敛,率众拒守婺源抗税。汪武死后,陶雅命朱壤领兵三千戍收婺源。朱壤到任后,多方安抚,老百姓得以安定。朱官制置茶院,因居婺源。卒,与妻杜氏同葬婺源万安乡千秋里。生有三个儿子:延杰、延隽、延滔。 当原居地发生地狭人稠的矛盾后,始分居他处。徽州朱氏在徽州的分布,随着时间推移,星罗棋布,已不可尽考。现仅就明嘉靖《朱氏统宗世谱》《新安名族志》并参考其他资料,对明嘉靖前后朱氏在徽州的分布情况作一概述。 朱瑾一支主要分布在休宁首村、霓湖、朱村、双溪、回溪、伦堂、星洲、隐塘、黎阳、巴庄、回溪、梅田阐上、南渠、回口、南塘、溪口,歙县徽城、俞村、潭渡、石门、松源、宋村、榻子山、溪上、贵溪、富溪,绩溪八都,祁门朱溪等地。 首村迁祖朱逢,字邦用,号春,又号阳明。朱王革长子。生于唐大中二年(848)正月十五日寅时。乾符二年(875)进士,授庐州知州。天祐三年(906)致仕还乡,往隔山请父亲回黄墩同居。瑾曰:“时有奸雄僭窃,乾纲弗振,欲混于汹涌,宜当星散隐逸。”逢听从父言,遂归。至休宁二十六都,见一山,名瀛峰,其间山川秀丽,水绕山回,遂隐居于此。 霓湖迁祖朱通,宁济川,号园,朱王革第三子。性情潇洒,见县四五十里有地曰霓湖,山川秀丽,气脉浑厚。东有谷林,西有金村,南有乌接,北有凰冲,而荆山复绕其北,湖居其东,如霓饮湖,于是定居于此。又曾引涧人湖,沿湖砌石植桃柳,在湖中小岛上建亭植莲,时邀游其上。后又沿湖造田,隐居不仕。 朱村迁祖朱文质,字彬叟。朱王革十四世孙。原居首村,北宋末以明经人翰林,赘入会里丞相程文简家为婿。以文学荣膺四县县尉,勅封簪缨。卜基迁朱村,卒葬朱村。 双溪迁祖朱锐,朱王革十二世孙。原居霓湖。为人正直,处事平和,知书达礼。见居址狭隘,遍观四方,得双溪之地而居。双溪距霓湖四里,其源发自龙井,复会谷林、梅山二水人双溪,故名。 回溪迁祖朱达,字邦显,号林,朱王革第四子,见父兄皆离黄墩,遂迁回溪。 郡城派迁祖朱应侯,字享德,朱王革第十三世孙。宋绍兴时出生于休宁首村,娶徽城祝氏,生子凌。朱凌,字伯云。为人清介,俭素自持,慷慨有大志。幼肄儒业,常怀经世济人之心。读书于郡城紫阳山,因往返费时,遂结庐于城中为驻足之所。后与父应侯同迁居于此。 俞村迁祖朱子章,字文王,生于元泰定三年(1326),至正十二年(1352)举人。朱王革二十四世孙。原居郡城,曾任徽州路总管府照磨,赴任四年后,因疾致仕,隐居俞村养病,以享天年。 溪上派迁祖朱厚,字森甫。原居郡城,元至正间红巾军兴,避乱迁居歙三十四都溪上万吊仓暂住,子孙遂居。 潭渡迁祖朱得。生于元元统二年(1334)二月二十四日,卒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十月七日。朱厚次子,朱王革二十二世孙。原居溪上,有祖田三千余亩,明初因烦于田亩差役,将田地山塘献官公用,仅在潭渡保存田八百亩,并移居潭渡管理产业。 石门迁祖朱升,宇允升,幼名社祐,号枫林,又号隆隐。生于元大德三年(1299)十月初九日,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十二日。朱王革十八世孙,原居休宁回溪,入赘歙县石门陈氏,遂迁石门。元至正十七年(1357)秋,朱元璋入徽,召见朱升,朱升献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得朱元璋欢心,遂邀其参与运筹帏幄。元璋称吴王,授朱升为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洪武元年(1368)晋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 另据民国《祁门县志氏族考》,朱迁以兄朱远次子文豪为嗣。文豪之后又生了三个儿子:文强、文辅、文盛。文强、文辅仍居浮梁,文盛居休宁忠孝乡。文强之后有朱皓者,为新安朱氏二十一世,明初由浮梁流溪迁祁门朱溪,遂为祁门朱溪朱氏迁祖。 朱壤一支主要分布在婺源,分为长田、敛溪、阙里派。其他分布还有休宁临溪、月潭、西门、杨家源和歙县环溪,祁门福洲,黟县屏山。 休宁临溪迁祖朱瓒,字彦圭,朱壤七世孙。北宋末从婺源迁休宁临溪。 月潭迁祖朱兴,字益茂。生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正月二十八日,卒于宝庆二年(1226)二月十四日。朱十一世孙。原居休宁临溪,以子孙蕃衍而居址狭隘,见月潭前挹天马山,后倚天柱峰,风水家以此地益秀,必昌其后,遂留居。 歙县环溪迁祖朱珀,朱十世孙。原居休宁临溪,以地狭隘,迁歙南二十七都环溪。 祁门福洲迁祖朱奇清,朱十一世孙。原居月潭,迁资村,再迁祁门福洲。 黟县屏山派迁祖朱憬,字季明,朱熹第三子朱在的孙子。宋末任饶州佥判,因元兵侵福建,不能还乡,遂安家于鄱阳,生一子,名朱莱。莱生三子:庆、福、龙。又因元末元兵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不得安身,朱庆又转迁黟县屏山,子孙蕃衍,遂奉莱为屏山迁祖。 【作者简介】:翟屯建,男,安徽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徽学会理事,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兼任大型学术辑刊《徽学》(安大徽学中心主办)、《徽州文化研究》(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主办)编委,《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