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因大浦港日渐淤塞,河道多处有浅滩,千吨级大船不能进港。迫使陇海铁路局设法追加投资,打通孙家山隧道,使陇海铁路东延老窑,同时在老窑加速码头建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民国铁道部部长顾孟馀核准命名老窑为“连云港”。接着4月19日比利时驻华公使纪佑穆抵达连云港,参观孙家山临时车站、临时码头,又步行至不远处老窑码头工地察看。 连云港的建设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国际、国内引起轰动,陇海铁路通达墟沟,贯通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使中原五省有了出海口。连云港位于青岛与上海之间,青岛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上海为英美的利益所在,因而连云港建港是国人期盼的中国港口,民国政府借贷比利时银行,荷兰治港公司中标营造。 连云港建港成为当年的热门新闻,吸引各路人马涌入,有购地投机者,有国内外商务考察,也有众多的新闻记者,因而留下了许多历史老照片。由于历史消弭,老照片也跟着消失,今在连云港港口博物馆及陇海铁路博物馆还能见到部分当初的留影,弥足珍贵。近在藏家龚先生处发现1933年的建港老照片多张,未曾面世,记录着连云港建港时期的工程情况和海属之地影像,实乃是件幸事。 龚先生送我他收藏的老照片复印件有10张,其中有建港工程照片4张,铁路照片2张,车站建设照片1张,开挖云台山隧道1张,大浦码头1张。还有1张是俯瞰海州古城照片,从照片看是记者在白虎山上所摄。照片中近山与远城对比鲜明,城墙上雉堞清晰整齐,说明当时海州城是为完好,城中民房与古木相间,不远处高大屋脊突显,是为庙宇。 建港工程照片中有2张是运土填海照片,翻斗车运载着填海土石,行驶在小轨道上。那轨道一头通往海边,一头绵延至山根,山脚下有一高耸容器,后面立着疑似烟囱状的管子,不知是什么设施?工人们头戴草帽,着短装,知是在夏日里施工。在另一张码头施工照片中,可以清楚看见一号码头施工情况,照片上黑线已伸入海中,岸上有库房及起吊设备,不远处疑似是车站工地,虽不见钟楼倩影,但那半截的建筑在港口工地上突显。 在那张连云港新车站施工照片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初期施工的情况。照片是由北向南拍摄的,背景是云台山。车站大楼像是建至第2层,左侧方形建筑疑是钟楼,当初车站大楼与钟楼是同步施工吗?工地上脚手架下面有几名工人在作业,脚手架工地面前的铁轨上还停着一列货车车厢,许是运输建筑材料吧?当初荷兰治港公司有不少材料是从欧洲进口的。 在码头施工照片中,远处是东西连岛,海面宽阔,有几艘船只在海上。岸边有几处吊装设备,码放齐整的建筑材料疑似是枕木,像是在铺设轨道基础,有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另一股轨道上停放着敞口车厢,装满不知是什么施工材料?有工人站在上面,边上是老式的起吊设备,工地上还有简易工棚。 在火车经过墟沟的照片中,图中有两股车道,一辆向东开去的列车,另一股道上还停着一列车厢,远处隐约可见的海边小山,是北固山吗?墟沟镇孤立地在一片荒野中,象似村庄。百多年前张学瀚先生形容墟沟:“雉堞层层望不明,虹桥一架向东横。帆樯水绕环朝市,城廓时和少戍兵。月上万家灯火暗,潮来千里水云平。酒肴满席乡村味,每遇行人辄问名。”从照片中看不出墟沟城的所在。 照片是刊载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16日的《东方杂志》上,1904年3月11日创刊的《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共出四十四卷819号(期)。《东方杂志》刊载中外大事记、中外时事汇录、各类汇志,反映当月中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和要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杂志。 2月铁道部刚命名“连云港”,8月的《东方杂志》上便刋载港口建设10幅照片,可见当初之影响。后来便有了1935年陕西各界组织庞大参观团考察连云港,并发表《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影响非凡。 参阅资料: 《东方杂志》第30卷第16号,1933年8月16日。 《云台导游诗钞》张学瀚,1935年。 《陕西各界连云港考察记》1935年11月。 图片由龚振起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