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习录》里,陆澄向阳明先生请教《大学》与《中庸》两本书有何异同,阳明先生说:“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意思是说:孔伋(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曾参的学生,被儒家后世尊称为“述圣”)总结概括了《大学》一书的要义,作为《中庸》的第一章。阳明先生认为,《大学》是对《中庸》的概括和总结。 广州市的街道一角 如果用哲学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学》是儒家的世界观,《中庸》是儒家的方法论。 《大学》《中庸》是“四书”其中的两篇,都是出自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名篇之一,同出于典籍《礼记》。 在儒家典籍中,《中庸》是高层次的儒家理论著作,读通、读懂实在不太容易。朱熹认为读“四书”应最后读《中庸》,突出了《中庸》的高度性和理论性。《大学》《中庸》都各自开宗明义弟在第一章中阐述了儒家的政治主张、最高道德标准,或者说宣扬儒家道统的宗旨。 所谓“大学”,实际上就是大学问,是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是人生立命之根本 广州市东山湖公园 一、《大学》里的“三纲八条目”, 《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宋大儒家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称之为“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称之为“八条目” 《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清晰明了,纲领引领全文,条目细化具体内容。换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去恶从善,向仁、义、礼、智、信方向修行,人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人人从自己开始做起,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广州市珠江两岸 二、“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富有哲理核心精髓 《中庸》首章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全篇之体要,具有全篇刚要的性质。“中和”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础,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一个人的感情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心中时平静的,不偏不倚的,这就是“中”的表现,也就是“园”。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但发出来要有节度,无过不及,这就是“和”,即恰到好处。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与自然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所以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是故,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也是儒家最高道德境界 广州市海心沙i珠江人行天桥 三、王阳明的致良知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话被儒家学者、心理学家们视作是贯穿千古的“十六字心传”。人心、道心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中庸命题。这里的“人心”是指人天生的私欲,或是义理与私欲相混杂的“气质之性”;“道心”是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善之心。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人心”就是“人欲”,“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危殆,“道心”受其尘蔽,微昧难明,因此必须专心一意,执著于“道心”,做到不偏不倚。王阳明更加明确地说:“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 关于道心、人心的问题,王阳明先生说:“率性之谓道”就是道心。在其中若添加了一些私欲,就成了人心。道心原本无声无味,因此说“微”。依着人心去做,就会生出许多不安稳之处,因此说“唯危”。天理人欲不并立,良知只是一个天理,人的本体即是良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是以吸《大学》《中庸》之醍醐。王阳明先生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和智慧,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是对《大学》《中庸》的理论体系进行升华理清,将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概括和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