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人文,找寻安顿心灵的良方

 正心正举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文丨宋学丰


俄国文学泰斗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可以说,整个人文艺术领域都是对人性的观照和探索。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其文字背后传递着人性的关怀;一幅传世画作,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然能够唤醒人类心灵的想象空间。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这些文化现象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文化与治疗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人文主题。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如果我们跨越文化的认知、审美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从其原初意义上讲,整体的文化领域就是人类精神栖息的场所,是精神成长的“孵化地”。

这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即把遭受困顿和不安的人类精神“搬迁”至文化领地,接受人文的慰藉、滋养和疗愈。

  •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在人类早期,文化最原始的生态是一种部落仪式,文化的代言人往往是部族中能够沟通天地的“巫祝”或“萨满”,他们以器具为载体,通过仪式沟通天地神灵,为人祛病除灾,治愈身心疾病。

文字出现之后,诞生了文学、诗歌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文化景观。比如,在小说与诗歌的创作与阅读中,我们能够和作者进行心有灵犀的交流,跨越时空,感同身受,精神得以慰藉,心灵获得安顿。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治疗的方式,在其《致死的疾病》一书中,作者试图通过一种哲学式的质问来拯救人类信仰丧失后的“空心病”,哲学式写作成为了克尔凯郭尔的一个精神港湾,也是一个心灵的“疗愈场”。

同样,哲学家尼采曾提出“作为文化医生的哲学家”这一伟大的构想,试图在哲学中找寻治愈现代西方人精神危机的“良方”,“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在文化的断裂中修复缺失的信仰。

精神分析的创立者弗洛伊德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中,唤醒“谈话治疗”的魔力,在无意识的深度心理中寻求文化治愈的力量。

人类浪漫主义精神的没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土崩瓦解”,造成了现代人的信仰真空和精神流浪。现代科学主义的话语垄断,传统人文教育资源遭到冷落和忽视,人的精神存在状态得不到有效的安顿。

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当下人的精神现状的一次反思,对文化现象的一次审视,从科学主义单一霸权的话语中释放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不断地文化创造和尝试,实现一种诗人荷尔德林笔下的“人类诗意地栖居”。

  • 启迪多元思维

回归人文,是要实现各种“语言范畴”和“心理语境”之间的自由转换,避免“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文化困境,这取决于能否创造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

正如当下教育所面临的“分裂”现象:知识与生活的隔离,常识与生命的疏远,认知与智慧的断层,理性与情感的冲突等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语言转换上的滞后造成的,一种“语言图式”意谓一种语言逻辑,相异的语言逻辑之间能否有效“转码”,就需要文化层面的“破译”。这也是从“文化病理学”的视角对整个文化系统的临床诊治。

  • 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人文精神是一种生命想象力的“书写”。日本著名医学家春山茂雄以《脑内革命》一书开创了新的医学理念和健康革命,他试图把医学从科学主义的钳制之下解脱出来,重新看待生命自身,从东方文化资源中挖掘现代人的生命想象力。

正如他说的:“针灸也好,气功也好,这些东方医疗的手段和冥想一样,都能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叫做'脑内吗啡’的荷尔蒙,它通过情绪来改变身心状态,从而在体内形成一个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制药厂’,行使人体的自然治愈力,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所谓的“冥想”其实就是想象的另一种表达,是一种深刻而朴素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本身具有安顿心灵的作用。

印度诗人泰戈尔借助诗歌创作化解自身的精神困顿和痛苦,        表达自己对人性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自由信仰的追求,泰戈尔借助文学创作与命运达成和解,把个体精神意义上的困顿与苦厄溶解于整体的文化体验中,获得一种与神合一的艺术审美体验,以一种幻想式书写来唤起对抗精神苦痛的治愈力量。

文化只有在体验中才是生动鲜活的,它不能抽离于生活,而沦为一种生硬的文化符号。文化体验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它就融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会给人一种“精神包袱”,也无需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修行一样。

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情,美丽的风景,兴趣爱好,音乐绘画等艺术,小溪的潺潺流水,婉转动听的鸟鸣,大海的涛声,徐徐的风声……都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这些“零碎琐细”的生活体验,都蕴含着文化心灵的自我调节和治愈的“隐性力量”。

回归人文精神,在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解下,就是唤醒精神文化背后的“治愈者原型”,让这样一种自愈的力量找到一个适合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借助于文字还是图像,传递出内在精神的渴望,当这份生命的“渴望”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一种文化治愈的力量便被开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